鄭琳琳 趙喜新
河南中醫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8
痛經是指凡在經期或經行前后出現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及腰骶,甚至劇痛暈厥。現代醫學將痛經分為原發性痛經和繼發性痛經,前者是指生殖器官無器質性病變的痛經,屬功能性痛經,青春期常見,多在初潮后12個月內有排卵性月經建立后發病。痛經是婦科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好發于未婚青年女性,嚴重影響了婦女的工作和生活。西醫治療本病常以止痛等對癥處理為主.存在治標不治本、容易復發的不足。2009年9月至2010年12月,筆者用針刺次髎穴治療原發性痛經45例,取得良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診斷標準
參照 《婦產科學》[1]、 《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的診斷標準擬定:凡在經期或經期前后 (1周內)出現下腹部疼痛,并伴隨月經周期發作,連續3次以上,而經婦科檢查 (B超檢查及已婚者婦科檢查、未婚者行肛門指診檢查)排除生殖系統器質性病變,確定為原發性痛經。
1.2 一般資料 全部病例均來源于我院針灸科門診,年齡15~28歲,平均年齡19.35歲,病程最長者5年,最短者4個月。
1.3 治療方法
1.3.1 取穴:次髎。
1.3.2 治法:平補平瀉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30rain,期間行針3次,于月經前7天開始,持續到月經第2天,連續治療3個月經周期。
1.4 療效標準 治愈:腹痛及其他癥狀消失,停止治療3個月經周期未復發。有效:治療后腹痛減輕,其余癥狀好轉,不服止痛藥能堅持工作。無效:腹痛及其他癥狀無改變。
45例中,治愈31例,有效11例,總有效率93.3%。
中醫認為,痛經病位在子宮、沖任,以“不通則痛”或“不榮則痛”為主要病機。之所以伴隨月經周期而發,又與經期及經期前后特殊生理狀態有關。未行經期間,由于沖任氣血平和,致病因素尚不足以引起沖任、子宮氣血瘀滯或不足,故平時不發生疼痛。經期前后,血海由滿盈而泄溢,氣血盛實而驟虛,子宮、沖任氣血變化較平時急劇,易受致病因素干擾,加之體質因素的影響,導致子宮、沖任氣血運行不暢或失于煦濡,不通或不榮而痛。治療以調理子宮、沖任氣血為主。從現代醫學角度講,次髎位于骶部,局部有骶神經通過,深刺可觸及盆腔神經叢,可調節盆腔臟器的功能,解除子宮平滑肌的痙攣,并通過刺激使體內腦啡肽的含量升高,提高痛閾,還可使脊髓背角發生節段性抑制,從而影響痛覺信號進一步向上傳遞,達到止痛的效果[3-5]。
此方法簡單易行,又可達到通絡止痛,治療原發性痛經的目的,臨床上值得推廣。
[1]樂杰.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340-341.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62.
[3]蘇永利,劉鳳娥,和瑞欣.針刺次髂穴治療痛經 [J].河南中醫,2000,22(4):51-52.
[4]尚校琪,李秀芹.穴位注射次髂穴治療痛經46例[J].陜西中醫,2001,22(6):361.
[5] 朱麗霞.針刺鎮痛的脊髓節段性抑制 [J].針刺研究,1989,14(12):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