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洪湖市中醫醫院,湖北 洪湖 433200
神經官能癥是人體高級神經功能失調,引起心血管系統出現一系列不適癥狀的功能性疾病,在祖國醫學中其歸屬于“心悸”、“胸痹”、“郁證”、“臟躁”、“厥癥”等癥范疇,作者在長期的臨床中根據“辯證求因、審因論治”理論,用經方治療該疾病取得很好效果,現舉典型病例三則如下:
例一:曹某女54歲,2007年11月5日診,因與他人發生糾紛而恚怒,近半年來感頭眩目暈,恍如在云霧之中,頭痛頭重,胸脅滿悶,心慌煩躁,常失眠夢魘驚醒,腹部覺有物翻滾,以手按之則無,兩顴潮紅,四肢沉重,舌紅中有裂紋,苔黃,脈弦細。在某醫院診為“心臟神經官能癥”,曾用柏子養心湯、丹參飲等,療效不顯。其證屬肝氣橫逆,相火上炎,心神被擾。《傷寒論》110條:“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處方:柴胡12g,龍骨12g,牡蠣12g,茯苓15g,半夏10g,酒大黃10g,黃芩12g,黨參12g,桂枝12g,炙甘草24g,生姜10g,大棗5枚。水煎分三次服,3劑后,頭痛、眩暈、胸悶有所減輕,繼用前方服25劑后,諸證悉除。三年后隨訪,沒有再復發。
例二:葉某某男24歲,2010年3月21日診,其兄代訴,患者由于婚姻不遂,致心下痞塞,納呆,漸致徹夜不眠,坐臥不安,急躁易怒,時解衣捶胸哭罵,曾在某精神病醫院診為“癔病”,住院一月余,療效不顯。患者來診時面紅氣促,躁動不寧,胸中悶熱,已經有六七日未解大便,舌紅,苔黃厚,脈弦滑而數。其證屬肝郁化火,邪火擾動心神,發為躁狂。《傷寒論》159條:“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處方:大黃15g,黃連9g,黃芩12g,木香15g,代赭石30g。服2劑后,解燥屎數枚,神志稍安,次日又如前,遵前方又進一劑,大黃增至20g,瀉6次污水樣便,患者能臥床安睡,但仍獨坐,出走,哭泣,予甘麥大棗湯合四逆散加減,疏肝解郁,補神安神。處方:灸甘草30g,柴胡9g,白芍18g,枳實12g,小麥30g,大棗10枚。水煎分三次服,共20余劑而愈。一年后其家人來告,患者愈后未發。
例三:蔡某某男42歲,2005年5月12日診,患者六年來夫妻關系不睦,長期抑郁,致頭痛暈眩,失眠健忘,盜汗,早晨起床時眼瞼浮腫,急躁易怒,容易疲勞,大便時溏時泄,略食甘肥及辛辣則大便秘結,口唇起泡,西醫曾診為“胃腸神經官能癥”,服谷維素、安定及中西健胃藥無效,近月余失眠更甚,心下逆滿,脘腹緊迫,納呆,噯氣頻頻,食后作嘔,夜間盜汗如水漬,精神萎靡不振,面色青白,舌紅,苔白厚,脈弦實有力。證屬膽熱犯胃。《傷寒論》106條: “嘔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處方:柴胡12g,黃芩30g,白芍12g,半夏12g,枳實12g,大黃12g,代赭石18g,生姜10g,大棗5枚。連服2劑后,大便泄瀉粘凍物五六次,胸腹泄滿已除,能眠,盜汗也減,但仍感體困疲勞、納差,改用四君子湯加味。處方:黨參9g,白術9g,茯苓30g,炙甘草30g,合歡皮12g,夜交滕30g,山楂30g,白芍30g,山梔15g,黃連9g,水煎分三次服,服藥20劑痊愈,隨訪3年無恙。
按:祖國醫學雖無神經官能癥之病名,然其臨床表現則和“心悸”、“胸痹”、“郁證”等某些證型吻合,對病因的認識也相近,發病機理則認為是因強烈或長期的精神刺激,以致情志不舒,肝氣郁結,郁火擾心,心神失養而出現一系列癥狀。祖國醫學在治療中與現代醫學相比較更注重個體化治療,即“辨證施治”,而經方組方理法嚴謹,配伍周密,療效確實,因此其流傳至今為臨床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