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冬梅
吉林省通榆縣團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吉林 通榆 137200
肩難產是臨床分娩過程偶然中發生的嚴重并發癥,則屬于緊急意外情況,此病雖然發病率且不較頻,且危害較嚴重,倘若處理不當,將會引起母嬰損傷,尤其是新生兒并發癥,甚至可導致新生兒死亡。筆者總結了我科12年來18例肩難產。對其發病的高危因素、處理及母兒并發癥的防治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我院從1998年1月至2010年7月,共分娩新生兒13300例,發生肩難產18例,發生率為0.135%,均為除產婦,年齡在23~40歲,孕周35周~40周。產前合并癥:輕度子癇前期5例,妊娠期糖尿病5例,妊娠期感損害3例,高齡初產4例,胎膜早破3例。
1.2 診斷標準 胎頭娩出后,胎兒雙肩娩出遇到困難,前肩嵌頓于趾骨聯合后上方,用常規助產方法不能娩出者。
1.3 方法 采用回顧性分析的方法,對18例肩難產發病及高危因素、處理方法、做到早期識別、早預防和對母兒的影響進行分析。
2.1 產前檢查 出口橫徑平均8.4cm(7.75cm~9.5cm),骨盆其余各徑線均在正常范圍,孕期體重增加6.5~35kg,平均 (13.9±2)kg。
2.2 分娩方式及產程
2.2.1 分娩方式 本文18例側切率100%,產鉗助產率60%(9例)。產前助產體征:胎兒宮內窘迫1例,持續性枕橫后位8例。
2.2.2 產程 第一產程平均8h(3h~6h),第二產程平均1h(30min~2.01h)。
2.3 胎兒體重 20例新生兒平均體重 (3500±200g),巨大胎兒7例。產前體重估計小于出生體重19例,產前只有2例,估計體重超過4000g,1例產后證實符合。
2.4 新生兒情況 18例新生兒中16例有不同程度的窒息(輕度14例,重度2例),鎖骨骨折1例,臂叢神經麻痹5例,3例在1個月內完全恢復。1例隨訪至8個月,肌張力稍差尚未完全恢復正常。
2.5 產婦產后并發癥 宮頸裂傷2例,尿潴留2例,會陰不全III度裂傷1例。
3.1 臨床醫生對肩難產的風險因素有足夠的認識 肩難產的發生在產科臨床工作中尚屬少見,國外報道肩難產的發生率為0.15%~0.6%,國內楊辛等報道為0.15%,而我院的發病率為0.14%,與國外報道大致相同。文獻報道肩難產的風險因素:前次肩難產或分娩巨大兒、糖尿病、肥胖、前次妊娠期糖尿病、孕婦年齡較大、過期妊娠、第二產程延長、頭盆不稱等。本文18例肩難產中,產鉗助產術占60%,巨大胎兒占35%,孕婦年齡較大占10%,妊娠期糖尿病占5%。
3.2 對胎兒體重的估計 文獻報道巨大兒是發生肩難產的重要因素,因巨大胎兒發生肩難產的比率明顯增加,Sack報道巨大兒肩難產的發生率為10%,因此對胎兒體重估計十分重要。估計胎兒體重除根據宮高、腹圍及先露高低外,還應結合孕婦腹壁,宮內羊水多少,膀胱是否排空,對胎兒體重適當增減,若胎兒體重>4000g,經陰道分娩應警惕肩難產的可能性。臨床工作者介紹過不少公式,有的臨床應用不夠簡便,有時計算結果一實際體重差距較大,白樺介紹宮高+腹圍≥140cm則作為篩選巨大兒的方法之一(準確率為57.33%)。本組病例產前估計胎兒體重無統一公式,憑宮高腹圍及個人經驗估計,致使誤差較大,7例巨大兒,6例產后診斷。近年來隨著超聲醫學的迅猛發展,我院B超根據胎兒雙頂徑、腹圍、股骨長度計算胎兒體重比較準確,(計算公式略)超聲估計巨大兒的多采取剖宮產終止妊娠,大大降低了肩難產的發生率,減少了產婦和新生兒損傷的機率。
3.3 肩難產與產程、助產方式、胎兒窘迫及新生兒預后的關系 產程延長,特別是活躍晚期 (減速期)延長及第二產程延長,胎先露下降阻滯,要高度警惕肩難產的可能性。遇到這種情況除考慮胎位異常外,應重新估計胎兒大小,避免遺漏巨大兒,并應根據具體情況做好陰道分娩時的肩難產的處理準備。本組病例18例,總產程不長,午活躍期及第二產程的延長,相反第二產程時間相對較短,平均1h。產鉗助產所占比例較大,此點與文獻報道有所不不同。分析原因主要由于第二產程較短,胎先露尚未充分俯屈、下降,因有產科指征而急行產鉗術,將胎兒迅速娩出骨盆,而胎兒雙肩尚未入盆,致使胎肩娩出受阻,導致肩難產的發生。
3.4 肩難產的緊急處理 關于肩難產的緊急處理方法較多,如旋轉法、后肩娩出法,楊辛等將其概括為:早識別,切大口,屈大腿,壓旋肩或牽后肩。在各種助娩手法中,應注意勿在牽拉胎頭的同時使頸部過度側屈或旋轉,因此法最易傷及臂叢神經,肩難產的風險因素多可采取剖宮產或做好陰道分娩準備,但仍有50%的肩難產午典型體征。本文病例也證實了這一點,18例肩難產,7例巨大兒,11例體重<4000g。所以在沒有強調肩難產可能前提下,產科醫生要有熟練的處理技巧,以減少方法應以預防為主,助產者要熟悉各種助產方法。一旦發生不要驚慌失措,更不要使用暴力,以免母嬰損傷,只要經過周密思考,采用熟練的技術,就能使肩難產的助產取得成功。
[1]楊辛.處理實用婦科雜志[J].1988,(4).
[2]樂杰.肩難產 (婦產科學) [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