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增專欄
福島?禍島?
■李永增專欄
日本的核泄漏災難仍在繼續,全世界每天都在關注著福島。這是一場自然災害,也是一起工業災難,所帶來的影響早已超出了國界。
隨著風向的不斷變化,福島第一核電站泄漏的大量放射性浮塵,已經在全世界的各個角落里被儀器捕捉到。盡管各國政府紛紛發布安民告示,信誓旦旦地保證那些可怕的漂浮在空中的微粒不會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任何影響”,但恐慌正不知不覺地在人們的潛意識中蔓延。比如說發生在我們身邊的“謠鹽”現象,你不能以簡單的“無知、可笑、荒唐”來表示某種居高臨下,它真實地反映了普通人的無助、無奈。誰都明白那一袋碘鹽充其量也就是一根稻草,但當災難降臨時,有一根稻草總比什么都沒有強,盡管在風浪中企圖靠稻草求生無異于癡人說夢。
核電站、反應堆、和平利用原子能,這些都是貨真價實的高新技術、前沿技術,屬于當之無愧的人類智慧的最高結晶。完全出乎意料,強地震引發的巨大海嘯,給福島第一核電站帶來了滅頂之災。正是這突如其來,將一座本來取之不盡的能源寶庫,轉瞬變成打開了蓋子的潘多拉魔盒,直接威脅人類和所有地球生命的核泄漏,并正以神不知鬼不覺的“魔力”,快速向大自然擴散,福島周邊的空氣、土壤、海水和地下水都遭到嚴重污染。按照美國人的標準,核電站周邊50公里范圍內人類必須遷離。天災造成的損失,雖然觸目驚心,但總歸可以計數,總是有限;而核泄漏的危害與后遺癥,無論從哪個方面說,都是難以估算的。
其實,早在《周易》誕生的年代,中國人就明白,任何事物都有一陰一陽的兩面性,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核能也是如此。核能的發現與利用是人類的一大突破,核能可以造福人類,也可以毀滅人類,正面的作用有多大,反面的影響就相應有多遠。不單是核能,人類發明的一切事物無不如此,包括石油的發現與使用、天然氣的發現與利用等。如此看來,發生在日本的核泄漏災難,絕非日本人倒霉。它給全世界所有可能對環境產生影響的工業項目敲響了一記警鐘,天災加人禍的教訓,足夠讓真正聰明的人們反思。
第一,所有的設計都存在缺陷,找不到盡善盡美,更沒有十全十美。把核電站擺在海邊,在選址上就潛伏著巨大的風險。2004年,印尼蘇門答臘島附近海域遭遇強震并觸發海嘯,影響印度洋周邊多個國家,印度南部就有一座核電站受淹。福島并未汲取前車之鑒,結果釀成今日大禍。我國沿海地區同樣也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板塊,在距離海平面不足幾米的地帶,擺放了數不清的工業項目,有些甚至就建在填海造地的地面上。隨著氣候變暖和海平面上升,即使沒有地震海嘯,此類選址的可靠性已然打了折扣,更何況災難突襲。
第二,磨刀不誤砍柴工,莫為蠅頭小利而痛失大局。辦企業當然離不開管理,但是在日常工作中,加強管理被簡化為一句話,那就是壓縮成本,改善投入產出。此言不假,但要賺取利潤還有一個根本前提:安全生產。日本人的性格是認真的、拘謹的、刻板的,日本企業的管理一直被我們視為楷模,然而福島核電站的災難也使我們看到了日本企業的另一面。今天的中國流行四個字:以人為本。改革的目的是以人為本,發展的目的是以人為本,辦好企業的最終目的仍然是以人為本。記住這四個字,我們干任何事情就都有了圭臬。
第三,萬一出事,務必第一時間與社會保持順暢溝通,切忌神秘兮兮。這是亡羊補牢、以圖東山再起的基礎。大的工業項目本來就與“天地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一旦災難降臨,直接威脅到周邊環境與社會,企圖關上大門自我消化,或者向社會隱瞞災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結果只能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福島核電站的案例再次證明了這一點。中國許多企業的當家人、管理者普遍對社會輿論有一種畏懼心理,因為社會是復雜的、不受控的,習慣單線思維的人感覺陌生,敬而遠之就成了遇事的首選。這當然不妥。自我神秘的結果肯定引來猜測四起,謠言四起。失去社會信任的代價將是百口莫辯。
日本的核泄漏災難仍在繼續,全世界每天都在關注著福島。這是一場自然災害,也是一起工業災難。它所帶來的影響早已超出了國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