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韓曉平
誠信缺失會毀掉合同能源管理
■文/韓曉平
合同能源管理最終要依賴合同的執行來保證投資收益,所以說這是一個靠誠信吃飯的行業,未承想卻暴露了這么多不誠信的問題,反映了這些年市場經濟改革滯后帶來的并發癥。
節能服務公司通過合同能源管理機制,以第三方投資改造的商業化運營模式推進社會節能減排,這原本是一個極其依賴誠信的產業,可是今天再次遭到“誠信質疑”。
2011年7月20日,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合同能源管理項目監督檢查工作的通知》。兩部委對各地上報申請2010年財政獎勵合同能源管理項目進行了初步書面審查,從中發現了十大問題。為此,兩部委要求各地迅速開展自查,對弄虛作假套取財政獎勵資金的節能服務公司收回補貼資金,注銷資格。
2010年6月3日,同樣是上述兩部委聯合發布了《合同能源管理項目財政獎勵資金管理暫行辦法》。文件對扶持項目的性質、規模、運營方式、投資比例等一一進行了規定。同時,規定對申請補貼的項目實行公開、公正的管理辦法,接受社會監督,并安排一定的工作經費,支持地方有關部門及中央有關單位開展與合同能源管理有關的項目評審、審核備案、監督檢查等工作同時,還規定對弄虛作假、騙取財政獎勵資金的節能服務公司,除追繳扣回財政獎勵資金外,將取消其財政獎勵資金申報資格。
然而,政策出臺僅僅一年,違規申請財政獎勵的項目就五花八門。兩部委僅是“初步書面審查”,問題就暴露了不少,其中主要表現有:節能量計算不正確,部分項目節能量明顯偏大,個別項目節能量嚴重失實;合同簽訂時間不符合要求,個別項目合同簽訂時間早在財政獎勵政策出臺之前;項目申請不在項目實施地申報,而在節能服務公司所在地申報;還有項目已經申請中央財政節能技改項目,又來重復申請財政獎勵……
合同能源管理最終是要依賴合同的執行來保證投資收益的,所以說這是一個靠誠信吃飯的行業,未承想卻暴露了這么多不誠信的問題,反映了這些年來我們在市場經濟改革中存在并發癥。不僅僅在這一行業,近些年來一再發生的重大事故和社會事件,從動車追尾到郭美美事件,從渤海漏油到馬可波羅家具產地造假,從三聚氰胺牛奶到味千拉面骨湯等等,追根溯源都與社會誠信體制缺失不無關系。這種不誠信的短視,或許與我們的發展階段和社會體制變革相關,或許與我們千年以來的小農經濟和封建文化相關。
一個企業沒有誠信就不可能茁壯成長,一個行業沒有誠信就不可能健康向上,一個社會沒有誠信就沒有未來。行業協會和一些關心支持節能服務產業的領導和專家,傾心盡力支持節能服務產業發展,為行業爭取了大量優惠政策,從國家財政申請到專項資金獎勵,希望通過建立一支專業化隊伍推進中國的節能減排事業,幫助地方政府實現節能減排目標。結果,就有一些地方政府、節能項目企業和節能服務公司,就有那么一些人將其視為“唐僧肉”,變著法子咬一口,顧了一時不考慮未來。能騙就騙,能忽悠就忽悠。如此而為,不要忘了財政部拿出來的錢是全體老百姓的錢,以后誰還敢拿錢來支持這個行業的發展,既損害了行業利益,也損害了自己的利益。
所以,必須懲治這些害群之馬,誰影響了行業的信譽就砸誰的飯碗,哪個企業膽敢弄虛作假就讓它上黑名單,永遠別在這個行業里參觀,那個地方膽敢騙取獎勵就讓它永遠拿不到國家財政的錢。不下狠手,難清濁污,決不能讓幾顆老鼠屎壞了整鍋粥。
為了完成“十二五”新的節能減排目標,必須充分發揮專業隊伍和專家系統的作用,必須繼續堅持發展節能服務產業,合同能源管理也是難以替代的重要市場化手段。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成長,要進步,就要和各種痼疾進行斗爭。只要我們堅定不移地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條道路上走下去,我們一定會戰勝自我,中國的誠信體制也會逐步建立。
作者為中國能源網 C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