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增專欄
“三公”公開離國企不會太遠
■李永增專欄

無論是地方國企還是央企,只要占有“公共資源”,就必須接受公眾的監督和問責。為此,企業應該做好準備,包括從中央部門首次“三公”公開的實踐中,汲取經驗和教訓。
言者無意,聽者有心。近日,四川省宜賓市常務副市長徐進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自稱“去過60多個國家”, 引發網友圍觀與熱評,質疑的矛頭直指“公款旅游”。
可能,事情的發展完全出乎當事人的意料。據了解,徐副市長同時擔任臨港經濟開發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在就開發區建設、機制、環境、項目等問題接受媒體采訪時,他說了如下一番話:“我去過60多個國家,深深懂得規劃先行對于城市發展的重要性。”談的是“規劃先行”,十分工作化的題目,本來沒有任何嘩眾取寵的意味,就因為一句漏嘴的鋪墊,把自己拋進了輿論的漩渦。
怨自己言多語失也罷,怪網民斷章取義也罷,總之,現在的徐副市長是百口莫辯,只能悄悄將那句惹禍的鋪墊從自家網站上拿掉。
透過徐副市長的“窩心”遭遇,至少應該給所有公職人員提個醒兒,老百姓對揮霍公帑、以公謀私的行為深惡痛絕。這也正是當前中央部門“三公”經費首次公開引發社會廣泛關注的深刻背景。
今年3月23日,溫家寶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繼續壓縮中央部門“三公”經費預算。5月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進一步推進中央部門預算公開工作,并要求在2011年6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批準中央財政決算后,中央部門要公開2010年的“三公”經費決算支出,同時公開2011年“三公”經費預算支出。4月14日,科技部率先公布了部門“三公”經費總數,由此拉開中央政府“三公”經費的神秘面紗。98家中央部門的“因公出國出境費、車輛購置及運行費、公務接待費”的賬單,被陸陸續續擺到陽光下,被一張一張置于聚光燈下,接受全社會的監督和評頭論足。
很快,媒體的批評聲音越來越多。第一,態度。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中央部門6月必須公布“三公”經費情況,有些部門很積極,有些部門卻遲遲沒有音信,那些無動于衷者在媒體上一遍一遍地被點名公示。第二,標準。部委之間“三公”數據差距很大,比如海關總署和國家稅務總局,分別以超過5億元和超過2億元的規模高居前兩名,而住建部2011年公務接待費用預算僅13.95萬元。高的離譜,低的又讓人難以相信。第三,解釋。從已經公布的賬單看,數據的細化程度非常之低,普遍存在大而化之的現象,普通百姓根本無法看懂,因而質疑之聲不斷。
“三公”公開是件大好事。這是國家進步、改革深化、民主逐步健全的重要一步。只有公開透明,才能引入監督,只有權力受到社會監督,才有可能遏制腐敗的蔓延。宜賓市副市長的尷尬遭遇,深究起來無非也是因為不透明,不透明便說不清,說不清也就無法阻止旁人“有端”或“無端”猜疑。但公開也需講藝術、講程序、講規矩,好事辦好,設計的過程不可或缺,否則,又可能成為走過場,傷了社會大眾的拳拳之心。
“三公”公開,從中央部門做起,范圍將逐步擴大,包括地方政府,包括所有財政資金使用單位,也包括國有企業。關注“三公”問題的相關研究者明確表示,國有企業特別是央企占有大量公共資源,部分中高級管理人員享受的很多待遇要高于政府官員。長期以來,央企在享受“三公”待遇時,游離于政府和企業之間,哪個標準高就按哪個執行,是一個擁有超脫地位的“三公”消費集團。近期中石化廣東分公司購買天價茅臺酒、安徽省電力公司為約300名副處級以上干部配備公務自駕車等熱點事件都說明,國有企業的“三公”消費迫切需要重點監督。
無論是地方國企還是央企,經過不斷地深化改革,已經逐步擺脫行政附屬物的羈絆,成為市場經濟的一員,對其“三公”支出的監管當然不同于行政機構。但只要企業占有“公共資源”,就必須接受公眾的監督和問責,這本來就是題中應有之義。從陳同海、康日新、張春江等一系列央企高管的腐敗大案中,都不難發現“三公”經費遭盲目揮霍的痕跡。“三公”公開,離國企和央企越來越近,應該做好準備,包括從中央部門首次“三公”公開的實踐中,汲取經驗和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