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佐縣 譚云冬 謝丹平楊國豐 李明巖 梁 慧
油氣合作鄰為先
■文/羅佐縣 譚云冬 謝丹平楊國豐 李明巖 梁 慧
我國原油對外依存度越來越大,中東北非動亂頻發,尋求原油供應多元化成為保障能源安全的重大戰略問題。我國應重點加強與俄羅斯、中亞各國以及南海周邊國家的油氣合作。
55.2 %,這是工信部近日公布的我國原油對外依存度最新數據。根據“十二五”規劃,今后幾年我國經濟將保持7%左右的增長速度,石油需求將以5%~6%的年均速率增長。由于國內石油產量增幅遠低于5%,在目前新能源尚不能大面積替代化石能源的條件下,未來5年石油對外依存度還將逐步提高。
在這種形勢下,優化我國油氣合作結構是需要考慮的重要課題。為了進一步保障能源安全,今后我國應重點加強與俄羅斯、中亞各國以及南海周邊國家的油氣合作。
我國石油進口渠道單一,高度依賴中東與非洲。2010年,中國原油進口來源國前十名中有5個為中東國家,2個為非洲國家,分別是安哥拉和蘇丹,來自這7個國家的進口原油占總進口量比例達64.7%。在可預見的未來,我國石油進口仍將保持對中東和非洲的高度依賴。
在這一過程中,資源國局勢動蕩成為我國石油進口潛在風險。2011年以來,北非和中東一些國家出現不同程度的社會動蕩,對全球地緣政治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在此形勢下,未來的石油供應面臨兩個方面的風險。一方面,資源國產量不穩定有可能引發國際社會心理恐慌,導致國際油價大幅波動。另一方面,若危機升級,很有可能造成局部或大面積石油供應中斷。
在進口石油運輸通道方面,目前我國共有6條石油進口路線,其中包括4條海上運輸路線和2條陸上管道運輸路線。從運輸線路的數量和石油的進口來源上看,我國的石油進口已經基本實現多元化,但從不同運輸路線和來源區的輸送量來看,我國進口的石油主要還是來自中東和西、北非地區,運輸方式仍以海運為主,絕大部分進口石油要經過馬六甲海峽。
馬六甲海峽存在自然條件和地緣戰略兩大類風險。在自然條件風險方面,一是海峽水深漸淺,易發生擱淺事故;二是海峽水道窄,交通秩序差。地緣戰略風險則表現為美國、日本和印度等很多國家都在該地區派駐軍事力量,使該地區的地緣政治變得更加復雜。過度依賴馬六甲海峽,將使我國的石油進口面臨突發性風險。
利用“地利”優勢開展同周邊國家的石油合作是保障中國石油安全、破解馬六甲海峽困局的重要出路之一。
中國周邊國家主要有俄羅斯、中亞各國、日、韓、朝鮮、印度以及南海地區各國。綜合考慮各國資源稟賦以及石油消費結構等因素,中國應重點選擇俄羅斯、中亞以及南海周邊各國開展石油合作。
中國周邊的資源大國當屬俄羅斯。BP能源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俄羅斯已探明石油儲量為106億噸,占全世界的5.6%,儲采比為62.1,石油年產量達5.05億噸,占全世界比重的12.9%。
中亞地區的哈薩克斯坦共有256個油氣田,已探明石油儲量為55億噸,占全世界比重的1.0%,儲采比為54.9,年產量達0.816億噸,占全世界比重的2.1%。土庫曼斯坦原油生產潛力有限,境內有東部的阿姆河和西部的西土庫曼兩個盆地,已探明石油儲量為1億噸,占全世界比重的0.05%,儲采比為7.6。烏茲別克的油氣資源豐富程度與土庫曼斯坦相當,已探明石油儲量為1億噸,年產量為374萬噸,年消費量為500萬噸,國內近四分之一的石油消費依靠進口,原油開采量的提升空間有限。
除俄羅斯、中亞地區外,東南亞也一直是中國重要的石油貿易伙伴。除印尼和馬來西亞的石油產量超過700千桶/日外,文萊、菲律賓、越南等國石油產量均處于較低水平,這給中方與其合作提供了較大空間。
同南海周邊各國開展石油合作的關鍵在于處理好南海爭端。對于南海地區的石油合作,我國政府的立場是“主權歸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原則,但從歷史以及當前局勢看,中國與周邊國家在南海的主權問題如果不能很好地得以解決,那么深層次合作可能性較小。
鑒于目前國際政治經濟形勢及保障石油安全的需要,未來中國的石油供應安全體系構建不妨采用“立足國內,鞏固周邊,拓展海外”的發展思路。周邊國家資源條件、地理位置以及發展水平各不相同,與其進行石油合作應采用差異性的發展策略。
首先,高度重視同俄羅斯與中亞各國的石油合作。目前,中哈、中俄石油管道的建設已經取得了重大突破,為今后的石油貿易以及石油生產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礎。與此同時,中國與俄羅斯以及中亞各國具有傳統的睦鄰友好關系,雙方經濟發展互補性強。盡管俄羅斯與中亞各國油氣財稅政策相對苛刻,但從發展的角度看,雙方沒有理由不接受更深、更廣層次的石油合作。因此,出于保障國家石油安全的需要,應將俄羅斯與中亞視為中國周邊國家最重要的油氣戰略合作伙伴之一。
其次,積極介入南海石油資源開采,爭取和平解決南海爭端,為中國與相關國家的石油合作奠定基礎。南海地區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事關多方利益,一旦發生大規模武裝沖突,不僅影響地區穩定而且影響世界和平。美日等國干預南海局勢更多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但是戰爭對他們的切身利益會帶來損害。因此,以目前的局勢看,南海爭端和平解決的可能性最大。
當前,我國三大石油公司資金比較充裕,石油開采技術、經營已有一定積累。在此形勢下,加快發展海洋石油勘探開發技術,向南海地區的深水石油勘探開發進軍是比較好的選擇。積極介入南海油氣勘探也是一場最有效率的領土保衛戰,是一種宣示主權行為。中國油企進入南海油氣區進行作業,對長期在南海從事非法油氣開采的外國公司是一種威懾。中國國家石油公司在經營規模、資金實力、經營技術方面具有一定的競爭力,在盡快取得油氣產量突破的條件下,邀請周邊國家石油公司加盟,給其轉讓一定的利益,通過利益淡化他們“主權”意識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南海周邊各國其實已經意識到,面對爭端,對話優于對抗。這一點成為通過談判解決爭端的關鍵所在。因此,中國與東南亞各國和平解決南海爭端,共同開發南海石油資源不是沒有可能,問題的關鍵在于中國石油公司是否有足夠的技術水平去介入。在和平解決爭端可能性較大的前提下,中國企業積極介入南海油氣資源開采是上策。南海爭端問題解決好了,中國與周邊國家深層次的石油合作方有可能。
借助軍事力量保障本國石油安全是世界上很多國家的選擇。中國在南海主權問題上具有法理優勢,在解決南海沖突時可采取“有理、有利、有力”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