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福 遼寧省丹東市鳳城市水利局 遼寧丹東 118100
遼東山區生態自我修復中絨山羊飼養業的可持續發展途徑研究
張玉福 遼寧省丹東市鳳城市水利局 遼寧丹東 118100
在遼東山區生態自我修復中,針對遼寧絨山羊飼養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如飼草產量低、質量差、飼料單一、管理不完善等,采取協調林牧矛盾、加強良種選育、改革飼養方式、解決舍飼期間的飼草料問題、科學管理等一系列措施,實現絨山羊飼養業的可持續發展。
生態修復;遼寧絨山羊;可持續飼養方式
遼東山區水土保持工作開始于20世紀60年代,從簡單的植樹造林到后來的以小流域為單元的“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已經有40余年的歷史。從數量上看,40多年來水土流失治理面積非常可觀,然而水土流失減少面積卻很低微。例如,寬甸縣水土流失治理面積已占水土流失總面積的58.9%,而水土流失減少面積卻只有3.08%[6]。傳統的治理方法只顧治理,忽視了監督、管理與保護作用,邊治理邊破壞現象嚴重;或者治理方法不得當,違背自然規律進行治理,從而導致治理速度極其緩慢,水土流失程度日益加劇。
林牧矛盾問題是由食草家畜的飼養引起的。遼東山區飼養的食草家畜主要有絨山羊和黃牛,封山禁牧后,牛的飼養問題比較容易解決,但絨山羊有史以來一直是放牧飼養,禁牧后絨山羊如何飼養、飼草料如何解決便成了各級政府和農民們十分關心的問題,所以,有必要對遼東山區絨山羊的可持續飼養途徑進行深入的探討[3]。
1.1 遼寧絨山羊是寶貴的遺傳資源
遼東山區是遼寧絨山羊的主產區。遼寧絨山羊是我國自己培育的地方良種,具有產絨量高、凈絨率高、絨纖維長、絨細度適中、遺傳性能穩定和改良低產山羊效果顯著的特點,被譽為“國寶”,它在我國乃至世界絨山羊品種中處于特殊地位。在我國品種資源保護名錄中,遼寧絨山羊被列在需要重點保護的各類羊之首,也是我國政府規定禁止出境的少數幾個品種之一。近些年來,我國已培育出的絨山羊品種,如罕山白絨山羊、新疆絨山羊、寧夏絨山羊等,都是應用了遼寧絨山羊做父本[1]。遼寧絨山羊作為重要的生物資源應該倍加保護,不能由于絨山羊的飼養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而否定絨山羊的飼養,探索合理的絨山羊飼養方式才是解決問題的積極方式。
1.2 遼寧絨山羊飼養的市場前景廣闊
近二十多年來,絨山羊的產品一直處于供求趨旺態勢。目前,羊絨深加工正處在工藝改革時期,人們回歸自然的消費需求和追求輕、柔、美、軟、薄、貼體、透氣、保濕等服務性能越來越高,所以絨山羊的永續利用是今后相當長時間內不會改變的趨勢[3]。80年代英國收集了世界上各地的絨用山羊在向白色絨方面選育,同時也在開發自然色、黑、灰色山羊絨的織品。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內市場對羊絨制品的消費也在增長。過去被視為貴族消費的羊絨制品目前已進入了中等收入水平的工薪族家庭。在大多數產品價格呈下降趨勢的今天,羊絨制品的價格不斷上漲,這充分說明人們對羊絨制品的需求已表現出大幅度增加的勢頭[5]。過去,由于我國的絨紡工業水平較低,以生產羊絨衫為主,它對羊絨長度的要求相對低些,遼寧絨山羊絨纖維長的特點未能得以充分發揮。隨著絨紡工業的發展,目前我國已經開發出羊絨布料等高檔羊絨制品,它使遼寧絨山羊絨纖維長的價值得到了充分體現。綜上所述,絨紡工業對羊絨的需求將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羊絨制品開發工作的加強而呈大幅度增加的趨勢,估計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飼養絨山羊有非常可觀的經濟效益[4、8]。
2.1 數量與分布
遼寧絨山羊原產于遼寧省的蓋州市、鳳城市、岫巖縣、寬甸縣、莊河市和瓦房店市,近幾年已覆蓋到全省各地。目前,整個產區約有符合品種要求的遼寧絨山羊260萬只。其中,蓋州、寬甸、新賓、岫巖、本溪等縣飼養數量均超過30萬只。遼寧絨山羊產區的總產絨量約700t,占全國總產絨量的6%~7%[2]。
2.2 飼草現狀
從占地面積上講,遼東山區專業性牧草地比重低,幾乎沒有連片的專門供牲畜采食的牧草地,所謂的牧草地均分布在林間、地頭、河邊和溝沿,而且以林下牧草,灌木草叢,疏林草地為主。統計資料中的牧草地只包括分布在地頭、河邊、溝沿和少量荒草地中的天然草地、人工草地和改良草地,而大部分的牧草其實是分布在林地中。遼東山區林地資源豐富,多數縣的林地面積都在土地總面積的70%以上[3]。由于人口的增加,人類向山林索取的太多和對山地進行了不合理的開發利用,嚴重地破壞了原有茂密的林木和草被。目前,遼東山區的一些林間隙地草被覆蓋率低下,牧草產量低、質量差,難以承受現有食草牲畜長年的踐踏和啃食,使一些地區表現出了季節性超載過牧現象。
2.3 飼養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人們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日益重視,遼東山區的林牧矛盾越來越突出,絨山羊圈養亦是大勢所趨。然而,現行的圈養絨山羊在飼料營養和管理上還存在一些問題。
2.3.1 飼料單一
以前由于常年放牧,羊吃百草,各種維生素,礦物質含量齊全,營養平衡。改變飼養方式后,由于冬季圈養使羊缺乏優質青干草,只喂玉米秸稈,飼料單一,又不另外補給維生素和礦物質,造成營養不均衡,這也是有些圈養農戶反映產絨量和產羔率降低的直接原因[3]。
2.3.2 秸稈處理技術推廣不深入
遼東山區圈養絨山羊的飼草主要是農作物秸稈,部分養羊戶只把秸稈鍘短,有的則是整株飼喂,一方面浪費飼草,造成飼草儲量不足,另一方面使羊對秸稈營養成分利用率偏低。進行秸稈青儲、氨化、微貯雖然增加了秸稈的營養價值,提高了適口性,但目前多數養羊戶對秸稈處理技術掌握仍然不過關,存在青儲飼料變酸發霉現象。由于飼草不足、營養成分偏低,致使部分地區有偷牧現象發生。
2.3.3 缺乏科學的管理
絨山羊從放牧變為舍飼,其生活方式發生了改變,就要配以科學的飼喂和管理方式。目前,多數養羊戶沒有采取科學的飼喂方式,如同放牧時期的補飼一樣,以羊能吃飽為原則。另外,也不注意給羊創造干燥、清潔的環境,不注意加強羊的運動,這樣容易引起疾病。
3.1 協調林牧矛盾
協調林牧矛盾應該從研究絨山羊的采食規律著手。絨山羊的采食習性隨著季節的變化而變化。當春季青草萌發、樹枝變綠時,山羊采食不挑剔;夏季植被茂盛時,開始有選擇性地采食;秋季植物由青變黃時,山羊先采食青綠部分;冬季飼草資源貧乏時,絨山羊以吃樹葉、秸稈、灌木枝葉為主。在冬、春飼草缺乏的季節,絨山羊開始啃吃樹皮和嫩綠枝條,對樹木有一定的損害。但這種損害是有條件和范圍的。掌握絨山羊的采食規律,處理好放牧和林業之間的關系,不僅不會破壞林木,反而會增加林地的有機肥料,減少雜草,有利于林木的生長,造成良性生態循環[3]。
3.1.1 統一規劃林、牧地,定期輪牧
在山地及某些荒坡地區,劃出一定的林坡和牧坡,林坡實行封山育林,牧坡放羊,待林坡的樹木長大、不致被羊破壞時,再進行放牧,同時將牧坡轉為林坡,實行封山育林。封山育林時期,可在林坡種植豆科牧草。既能為林地提供一定的氮肥,又能為將來開坡放牧準備好優質的豆科牧草,收到一舉兩得、相互促進的效果。
3.1.2 制定并完善養羊護林措施
制定如對幼齡絨山羊去角,在樹干涂抹瀝青、白灰,禁止春季林木嫩枝發芽季節進入林地放牧等一系列切合實際的措施。
快速育林,劃片造速成林,縮短林牧輪換時間,適當安排好林木的株距、行距,并在林木間種植多年生牧草,多種一些可做羊飼料的樹,達到既種了樹,又為養羊提供了粗飼料的目的。
3.2 加強良種選育,提高個體產量
經濟利益的驅動,使遼東山區絨山羊的飼養數量激增。但農民們只注重絨山羊數量的增加,對提高山羊絨品質和增加個體產絨量重視不足。數量過多,不僅對林草植被造成破壞,加重山區水土流失程度,而且飼草不足也不利于山羊絨纖維品質的提高。因此,控制放牧數量,提高質量和個體產絨量是改善生態環境和獲得最佳經濟效益的出路。要做到這一點,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就要根據林草狀況來制定放牧政策。違背政策進行放牧,課以重稅,使養殖者切實體會到發展養羊不能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不能只靠增加飼養數量來獲得效益,而應依靠科學技術,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如遼寧省原種場經過多年的選育,成年原種公羊平均產絨量達1386g,最高達1920g;成年母羊平均產絨642g,最高達1390g。而且絨細度在降低。這些優良個體通過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可提高良種覆蓋率。通過飼養良種羊,可以保證在絨山羊養殖數量不多的情況下,農民獲利較高,生態環境又能得到較大改善[3]。
3.3 改革飼養方式,促進產業發展
3.3.1 制訂科學的放牧制度
因地制宜,科學放牧。宜牧則牧,宜林則林。有條件的地區可以實行全年放牧,適當補飼;沒有條件的地區根據實際情況可以實行季節性放牧或全面禁牧。通過幾年的實踐,遼東山區目前的生態條件比較適合季節性放牧,放牧期可以確定在每年的6月初至10月底,冬、春季禁牧,實行舍飼圈養。
3.3.2 推廣舍飼圈養技術
另外,食用火鍋前,可以嗅聞一下鍋底,若是太香太濃的鍋底要注意。火鍋熬制的香味都是自然散發的,由淡香逐漸變為越煮越香,一端上就香氣沖的火鍋,絕大部分可能是加了增香劑。還有各種打著營養牌的高湯鍋底、骨湯底、菌湯底也要留意,它的營養價值遠沒有宣傳的那么多。
實踐證明,舍飼圈養絨山羊并未造成絨山羊及羊絨品質的明顯改變,是完全可行的。舍飼圈養絨山羊可以增加產絨量,減少丟絨量,提高產羔成活率。舍飼有利于大規模飼養,有利于規范管理,有利于高新技術成果的應用,有利于生產安全產品。尤其是農區,有大量農作物秸稈可以用做養羊的良好飼料,變廢為寶、過腹還田、培肥地力,可以實現農業的良性循環。遼東山區可以逐步嘗試利用低產耕地來種植飼草,配合農作物秸稈來發展絨山羊養殖業的飼養方式,這樣可以建立規模化養羊體系,實行全面舍飼圈養管理。
3.3.3 農林牧相結合,發展生態型養羊業
利用畜牧業與林業和種植業之間互相依存、互相促進的關系,農林牧相結合,探索以林牧為主,以農為輔的道路。傳統的養羊業是農戶進行農業生產的補充,是副業;現代養羊業,可以追求工廠化養殖的目標。絨山羊產業走農林牧結合,符合現實生產實際。既實現了農林牧產品循環利用,又提高了農林牧產品的產量和質量。這種方式適宜在山區農業基礎條件較好的地區施行[7]。
3.4 解決舍飼期間的飼草料問題
3.4.1 深入推廣秸稈飼料處理技術
遼東山區有豐富的玉米秸稈,其產量是玉米籽實產量的1.8~2倍。玉米秸稈粗纖維含量一般在30%以上,粗蛋白含量低,僅2%~8%,礦物質和維生素嚴重不足。秸稈體積大、質地粗硬,適口性差,不易消化吸收,可直接利用養分少,但是含有70%的碳水化合物。對羊而言,玉米秸稈的消化能為9.96MJ/kg,約占糧食的一半,如果采取一些合理的處理技術提高其營養價值,現有的玉米秸稈將會成為絨山羊的主要能量飼料[3]。秸稈飼料處理技術雖然經過了很長時間的研究,取得了相當大的進展,但在技術上還不夠成熟,還需要不斷完善。目前主要的處理技術可以分為三類:即物理處理技術、化學處理技術和生物處理技術。
3.4.2 鼓勵種植牧草
遼東山區專業性草場少,不能為冬、春季節儲存足量的優質干草。但研究表明,秸稈飼料的營養價值偏低,單食作物秸稈飼料,不利于絨山羊良好地生長,所以,應鼓勵農民種植牧草。耕地可以實行糧草輪作的方式,經濟林和幼林地可以間作牧草,退耕還林地和采伐跡地可以先種草后植樹,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土地為絨山羊準備舍飼用青干草。
3.4.3 充分利用農副產品
農區有大量的作物枝葉,特別是秧蔓植物,如花生秧、地瓜秧等,適口性好,營養價值較高,可作為冬季絨山羊的飼料。但在收儲時一定要想辦法曬干,保持不爛,盡量減少損失。塊根及瓜類飼料,蛋白質及維生素含量豐富,氨基酸含量高,粗纖維含量少,生物學價值高達90%以上,易消化,也是極好的飼料,尤其可作為懷孕母羊的上好飼料。
3.5 合理配方,科學管理
3.5.1 粗、精飼料合理搭配
粗、精飼料的用量取決于羊群類別、放牧條件及飼料種類等。
3.5.2 補充營養物質
補充能量。秸稈類飼料的代謝能一般不超過8.37MJ/kg,對反芻動物而言,凈能則相對更低,因此,只能維持家畜一般生長發育需要。如需產奶、產絨和增重,就必須補充精料(糖蜜或優質干草等)。據調查,一般精料補充量應在20%~60%之間[9]。
補充氮素。秸稈的粗蛋白含量一般在3%~4%之間,只能維持食草牲畜通常生長發育所需。牛、羊等反芻動物,能借助瘤胃微生物利用非蛋白氮作為氮素補充物,但利用蛋白氮作為氮素補充物時,最好經過熱處理和甲醛處理后,再拌入飼草中進行飼喂。
補充礦物質。秸稈的含磷量一般為0.02~0.16%,而家畜的正常生長和繁殖則需要0.3%左右。因此,如以秸稈為主飼喂牲畜,則需補磷、補鈣及鋅、硒等一些微量元素。
補充維生素。維生素的補充一般以維生素A或胡蘿卜素最為重要。因此,可通過飼喂青飼料或合成維生素A進行解決。
3.5.3 加強日常管理
舍飼圈養絨山羊要科學設計羊舍,避風向陽。要有運動場,讓羊適當運動,尤其母羊要增加運動量。要保持羊舍干燥。舍飼食槽數量要充足,設計應科學,防止羊只爭食頂撞。每天定時飲水,要飲清潔水。及時補鹽,每周喂鹽3次。春、秋季搞好驅蟲和藥浴。秋季(9~10月)大、小羊只都要注射“羊三聯”或“四聯”疫苗,防止發生傳染病。放牧期間,羊群不易大,根據遼東山區牧草地現狀,放牧羊群一般30~50只一群為宜[3、9]。
本研究闡述了遼寧絨山羊飼養的重要意義,分析了遼東山區飼養絨山羊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在水土保持生態自我修復過程中保證遼東山區絨山羊業可持續飼養的5條途徑。
(1)協調林牧矛盾。統一規劃林、牧地,定期輪牧,制定并完善養羊護林措施,保證育林養羊相互協調。
(2)加強良種選育,提高個體產量。使絨山羊養殖業從數量型轉為經濟效益型,飼養良種羊,注重提高個體的產絨量和絨毛品質。
(3)改革飼養方式,促進產業發展。制訂科學的放牧制度,確定在每年的6月初至10月底放牧飼養,冬、春季禁牧,實行舍飼圈養。可以逐步嘗試利用低產耕地種植飼草,配合農作物秸稈來發展絨山羊養殖業的方式,這樣可以建立規模化養羊體系,實行全面舍飼管理。
(4)解決舍飼期間的飼草料問題。方法是深入推廣秸稈飼料處理技術,鼓勵充分利用林間隙地、經濟果林和現有低產耕地種植牧草,充分利用秧蔓植物及塊根、瓜類等農副產品。
(5)合理配方,科學管理。粗、精飼料合理搭配,以秸稈飼料為主舍飼圈養絨山羊,要配合一定量的優質干草和精料以補充能量,要補充磷、鈣、鋅、硒等微量元素和維生素,同時還要加強日常管理。
[1]張世偉.遼寧絨山羊產業的現狀及前景[J].養殖技術顧問.2006,(03)
[2]宋淑英,佟玉紅,王會東.遼寧絨山羊飼養方式及經濟效益調查與分析[J].吉林畜牧獸醫.2008,(07)
[3]霍進臣,王輔強,楊義昌.試論生態修復如何實現遼寧絨山羊可持續發展[J].水土保持科技情報.2005,(06)
[4]郭維春,劉勝華,趙鳳利.遼寧絨山羊產絨效益分析及評價[J].遼寧畜牧獸醫.1995,(01)
[5]姜懷志,郭丹,陳洋,張世偉.中國絨山羊產業現狀與發展前景分析[J].畜牧與飼料科學.2009,(10)
[6]遼寧省水利廳.遼寧省第四次土壤侵蝕遙感普查成果公報[N].遼寧日報.2007
[7]王會東.從遼寧絨山羊發展談農業產業化[J].農業經濟.2007,(11)
[8]王世權,楊秋風,李萬波.飼養遼寧絨山羊效益分析[J].河北畜牧獸醫.2005,(05)
[9]白音,王軍,陶紅梅,王英杰.舍飼絨山羊飼草料的配置與飼養技術[J].畜牧與飼料科學.2005,(02)
10.3969/j.issn.1001-8972.2011.005.030
張玉福(1954.3-),男,遼寧省鳳城市人,本科學歷,高級工程師,從事工作為移民與水土保持。研究方向為農田水利及
水土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