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鵬
黑龍江法大律師事務所 牡丹江157011
淺析我國離婚法定理由及其立法完善
王 鵬
黑龍江法大律師事務所 牡丹江157011
“夫妻感情確已破裂”是我國現行《婚姻法》所確立的訴訟離婚的法定理由,也是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處理離婚糾紛的基本原則。這項規定,對于提倡以愛情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的婚姻道德觀,穩定我國婚姻家庭起著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審理離婚案件的具體實踐中,這一標準的不完備性日益突出地顯示出來,暴露出種種缺陷和不足。因此,剖析現行離婚法定理由存在的問題,完善現有的離婚立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婚姻;離婚理由;婚姻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32條第2款規定:“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應當進行調解;如感情確已破裂,調解無效,應準予離婚。”就是說我國是將夫妻“感情確已破裂”作為準予離婚的法定理由。因此,在實踐中,如何認定夫妻感情確已破裂則成為處理離婚糾紛的關鍵。為了對夫妻感情狀況作出公正的判斷,司法實踐中又總結出“四看”經驗,即從“看婚姻基礎、看婚后感情、看離婚原因、看有無和好可能”四個方面對夫妻感情是否破裂進行考查。為了更為準確地貫徹執行這一原則性的規定,最高人民法院于1989年又頒布了《關于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如何認定夫妻感情確已破裂的若干具體意見》,其中規定了14條理由,作為衡量夫妻感情確已破裂的標準,只要符合其中任何一條,即可視為夫妻感情確已破裂,一方堅決要求離婚,經調解無效的,可依法判決準予離婚。
“感情確已破裂”作為離婚的法定理由,在一定程度上,有其維護公民合法權利的一面,但在運用它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這一規定還存在著不少矛盾和問題,有修改完善的必要。
(一)沒有完全反映婚姻的本質內容,規定具有片面性
馬克思指出:“離婚僅僅是對下面的這一事實的確定:某一婚姻已經死亡,它的存在僅僅是一種外表和騙局。不用說,既不是立法者的任性,也不是私人的任性。而每一次都是事物的本質來決定婚姻是否已經死亡”。①從本質上講婚姻包括男女兩性精神生活、性生活和物質生活三方面內容,是三者的統一體,感情的交流僅是夫妻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屬于意識范疇,它不能等于也不能夠代替構成婚姻本質的另外兩個方面,感情破裂并不等同于婚姻關系的破裂,婚姻破裂并不只是感情的消失,只有上述三方面的內容都遭到破壞才意味著婚姻的崩潰和死亡。所以分析制定離婚理由的時候應充分考慮三方面內容,不能僅從失妻感情看婚姻本質。我國婚姻法以夫妻感情確已破裂作為離婚法定理由是把婚姻的本質內容僅局限于感情因素,未能完全反映婚姻的本質屬性。
(二)與我國的婚姻現狀不符,具有超前性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婚姻愛情觀,婚姻和愛情的完全一致只有到了共產主義社會才能成為現實。恩格斯認為:“婚姻的充分自由,只有在消滅了資本主義生產和它造成的財產關系,從而把今日對選擇配偶還有巨大影響的一切派生的經濟考慮都消除以后,才能普遍實現”②。換言之,只有到了共產主義社會,愛情才會成為所有婚姻必然具備的因素;那時,任何一對男女,他們之所以要結婚,僅僅是因為愛情的驅使,此外不復有其他動機。由是觀之,在共產主義社會還有待于長期努力才能實現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愛情就自然地不可能成為每一個婚姻的必備因素。
具體到我國的現實,愛情和婚姻也不是完全一致的。盡管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以及社會主義經濟文化的發展,為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一定的條件,但由于社會生產力還不夠發達,社會經濟及其派生的各種社會因素還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制約著我國目前的婚姻關系。在我國現階段,純愛情的結合不能說沒有,但就其普遍性而言,則主要是愛情和利益的結合,并且也不乏一定數量的純利益而毫無愛情的結合。大多數人在選擇配偶時還不得不考慮到各種非愛情因素,如社會地位、社會關系、家庭狀況、財產收入、住房條件、文化水平、外貌等等因素,這些都是事實,不容否認和回避。 因此,以感情破裂作為離婚的法定理由脫離了我國實際,具有超前性。
既然并非所有的婚姻都是具備愛情,離婚對不同類型的婚姻,其含義就不可能一樣。對純愛情的結合而言,離婚必然意味著感情破裂;而對那些基于愛情和利益而形成的結合,離婚就只是可能而非必然意味著感情破裂,因為也可能意味著利益的不能實現;至于對那種純粹基于利益而缺乏愛情的結合而言,離婚和感情破裂就毫不相干了。
(三)規定過于原則,實踐中缺乏操作性
“法律是肯定的,明確的、普遍的規范”。③但我國立法長期存在著宜粗不宜細,概括不具體的特點,不可避免地在離婚的法定理由的規定上也存在著同樣的問題。首先,以夫妻“感情確已破裂”這個原則性規定作為離婚的法定條件,立法上顯得過于籠統、抽象,無具體客觀的標準可供依據參考,使執法人員在司法實踐中不易準確把握,很難操作。就執法人員的認識活動來講,也難免帶有主觀色彩,在無具體客觀的標準的前提下,如果執法人員個人認識水平存在差異,就有可能在審理同一離婚案件時,作出完全不同的判決,這對于維護法制的統一是極為不利的。
其次,感情本來就是一種極其微妙的東西,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它是夫妻雙方對婚姻生活的體驗和感受,是一種主觀上的心理狀況,無法準確地予以界定。況且,由于性格、年齡、職業、經歷、受教育程度等諸多因素的差別,每個人對感情的理解和要求也不相同,有時同樣一種情況一方認為感情確已破裂,另一方卻可以認為感情尚未破裂,很難有一個統一的標準。用感情這樣一種屬于主觀意識的東西,來作為判斷客觀實際的標準,更增加了這一規定的不可操作性。
雖然,司法實踐中又總結出“四看”經驗用于考察夫妻感情是否確已破裂,但本身就十分籠統、主觀的四個標準并不能使執法人員擺脫現行離婚法定理由模糊性的困擾。最高人民法院在1989年頒布的《關于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如何認定夫妻感情確已破裂的若干具體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其14條標準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現行立法關于離婚法定理由的抽象規定所造成的缺陷,但是其中的某些規定又存在著明顯的矛盾和不足。突出表現在:
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李四光之所以成為地質學家,就是從質疑“這塊巨大的石頭是從哪兒來的?”愛因斯坦說過:“學習就是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這樣成為科學家的。”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設計好關鍵問題,還要創設機會,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善于主動思考,敢于質疑問難。一堂課最精彩出色的地方莫過于生成一種動態的美,也就是在老師的引領下,學生思考出有價值的問題,運用恰當的語言,讓課堂活起來,精彩紛呈。
1.將無效婚姻作為準予“離婚”的理由。如第1條“一方患有法定禁止結婚疾病的”;第3條“婚前隱瞞了精神病,婚后經治不愈,或者婚前知道對方患有精神病而與其結婚”的;第4條“一方欺騙對方,或者在結婚登記時弄虛作假,騙取《結婚證》的”;第6條“包辦、買賣婚姻,婚后一方隨即提出離婚,或者雖共同生活多年,但確未建立起夫妻感情的”。這些“婚姻”是違背結婚實質要件的,無婚姻可言,如果按離婚案件認定夫妻感情破裂判決離婚,客觀上就承認了這些“婚姻”為合法。
2.列舉了一些并非是由于感情破裂而準予離婚的情況,如:第3條“一方在夫妻共同生活期間患精神病久治不愈的”;第12條“一方下落不明滿二年,對方起訴離婚,經公告查找確無下落的”。這些條文反映的是婚姻關系因某些客觀原因而無法維持的客觀現實,而不是所謂的夫妻感情確已破裂。
3.有些條文表述上同立法本意存在著矛盾,如第2條“婚前缺乏了解,草率結婚,婚后未建立起夫妻感情,難以共同生活的”;第6條“包辦、買賣婚姻,婚后一方隨即提出離婚,或雖共同生活多年,但確未建立起夫妻感情的”。既然婚后“未建立起夫妻感情”,又如何談得上“感情確已破裂”呢?正是由于這些矛盾和問題的存在,大大降低了《意見》作為法律依據的準確性與規范性,從而未能最終克服“感情確已破裂”這一原則規定缺乏可操作性的弊病。
(四)結婚與離婚要求不一致,立法上不統一
雖然婚姻的締結,要求雙方當事人之間應當具備感情基礎,但是感情作為人們的一種心理狀態,屬于精神生活范疇,而不是法律調整對象,因而對婚姻的這種要求只能通過教育的手段提高婚姻當事人對婚姻的認識和重視程度,而不應通過立法演變為法律規范的強制性要求。婚姻法第二章關于結婚的規定就充分體現了這一點,該章所有條文中都沒有規定結婚必須要以感情為基礎,只規定了結婚的必備條件和禁止條件以及結婚的法定程序,只要結婚當事人符合結婚條件和法定程序,無論是否是以感情為基礎,都準予結婚。而我國離婚立法把“感情確已破裂”唯為是否準予離婚的唯一法定理由,把感情破裂作為離婚的強制條件,這就造成了結婚時未規定必須要有感情,離婚時卻強調感情的矛盾現象,使立法顯得極不統一。
(五)不適應我國涉外離婚的實際情況
根據1983年8月26日民政部發布的《中國公民同外國人辦理婚姻登記的幾項規定》第6條的規定,涉外離婚的當事人,無論雙方是自愿離婚還是一方要求離婚,均應一律按訴訟程序辦理。依照《民法通則》147條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88條規定,凡由我國法院受理的涉外離婚案件適用我國婚姻法,即也是以“感情確已破裂”作為離婚的法定理由,這項規定在目前看來,與我國的涉外離婚的實際情況不大相適應。近年來,我國涉外婚姻的數量較以前有所增加,其中一部分確實是以愛情為基礎締結的,但也有的是因為當事人雙方為相互滿足某種利益和需要而締結。如:留學、到國外定居、經濟條件的改善等等。目前,這類婚姻不僅存在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已占我國涉外婚姻的大多數。這種婚姻,在締結時雙方就無感情基礎,離婚時談何感情破裂?而且,涉外離婚案件,由于當事人的國籍不同,經濟狀況的差異,所受教育不同以及固有的倫理觀念風俗習慣各異,因而離婚的原因也很多,并不完全是因為感情破裂,甚至于當事人雙方感情尚未破裂,但由于這些差異帶來的客觀原因而不能共同生活下去,像這種情況,單憑感情破裂原則是很難解決的。
首先,將“婚姻關系確已破裂”作為離婚的法定理由,既合乎法律以社會關系、進一步說以人的行為為調整對象的基本法理,也在用語上顯得科學、嚴謹。和“感情”是個社會學、心理學名詞不同,“婚姻關系”是一個法學名詞;它有著特定的法律意義,即婚姻關系是一種法律關系。
其次,結婚這一法律行為,使得當事人建立了婚姻關系,而離婚的唯一目的就是為了解除這種法律關系,自然應以存在著婚姻關系已破裂的事實為前提。
第三,從司法實踐的角度看,婚姻關系是一種法律關系,它以夫妻間的權利義務為內容,而權利義務從來都是具體的,和抽象易變的感情截然不同。于是,以“婚姻關系確已破裂”作為離婚的法定理由,就使得離婚的法定理由在司法實踐中有了可操作性,從而既有利于杜絕法官的主觀臆斷,也解決了某些當事人在婚姻早已實際死亡時的離婚難問題,起到了積極的社會作用。
第四,正如前面所述,在我國現階段的實際生活中,造成婚姻死亡的原因很多,而感情破裂僅是諸多原因中的一種,婚姻關系破裂從而權利不能實現、義務沒有履行也可能由感情以外的其他因素造成。所以,以“婚姻關系確已破裂”代替“感情確已破裂”就與現階段我國婚姻的實際相符合。
另外,國外立法和我國過去的立法也都將婚姻關系不能維持作為離婚的法定理由。依法國婚姻法,一方逃避婚姻的社會責任,另一方可據此提起離婚之訴;在美國,“婚姻關系已經無可挽回地破裂”則是離婚的根本理由。我國在過去的立法中也曾有過類似規定,如“1952年中央法制委員會有關婚姻問題的解答”中就把“不能繼續維持夫妻關系”作為離婚的標準。
需要說明的是,“婚姻關系確已破裂”只是個原則性規定,有必要在立法上對其進一步具體化,以使公民們明了在哪些具體情形下可以以“婚姻關系確已破裂”作為理由提起離婚之訴。這樣做,就使得離婚理由的原則性規定和具體性規定相互協調,從而科學性和實踐性兼備。
注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140頁
②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96頁
③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71頁
10.3969/j.issn.1001-8972.2011.00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