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可 廣東女子職業技術學院
新形勢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初探
李朝可 廣東女子職業技術學院
面對新形勢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途徑的缺陷日益明顯,有必要針對存在的問題創新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路、手段和方法,切實提高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創新
當前,我國正全面參與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多元文化發展潮流對我國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我們充分認識新形勢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的必要性及我國高校學生的思想狀況、問題;通過創新工作思路、方法,切實提高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質量。
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高校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現在和今后一個時期的總體目標就是要在新時期培養創新人才。馬克思早就指出:要造就全面發展的新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 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這種全面發展的人才,也是鄧小平所說的“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紀律”的新人。按照這一教育目標,教育工作者就不能遵循以前的教育模式,不能孤立地進行單項教育改革,而必須把握教育的 綜合化發展趨勢,努力與相關教育協同共進,使教育真正以提高學生素質為根本宗旨,真正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目標,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
(一)繼承和發揚優良傳統的需要
繼承與創新是一脈相承、不可割裂的兩個方面。傳統需要繼承,但發展更需要創新。繼承和創新是人類文明得以發展至今的基礎和條件。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同樣如此,創新是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的主要動力所在。
(二)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好壞,決定了高校人才培養的成敗。多元文化背景下,必然要求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行方式和方法上的創新與轉變,以適應新時代的發展要求和教育工作實際,保證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好效果。
(三)實現工作實效性的需要
實效性是衡量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功與否的標尺。通過探索運用于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新方法與新途徑,構建綜合、多樣、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教育機制,將理論與實際結合起來,實現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一)學生價值觀念呈多元化趨勢,理想信念開始動搖
自改革開放以來,國際國內各種文化力量,開始沖擊國人的思想,逐步改變著人們的思想觀念;高校學生同樣接受著沖擊,部分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也在發生著細微的變化,共產主義理想信念開始動搖。特別是在以利益為導向的市場經濟環境下,個人信念極易倒向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因此,有必要在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上,開展新的探索與突破。
(二)優秀文化傳統缺失,學生思想認識復雜
可以說,我國高校學生的思想狀況,主流還是積極向上的,但問題也不容我們忽視。進入信息時代以來,網絡成為高校學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此也接觸到了更多的現代文化思想;導致部分學生的價值取向和行為選擇上發生問題,拜金、享樂思想盛行。如:部分學生迷戀網絡游戲、小說,沉浸在虛幻的世界里而不能自拔,甚至精神恍惚;嚴重影響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三)現實意識濃厚,自律意識不強
現代社會生活方式的多樣化,也使高校學生的追求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加之大多數城市孩子生活在“獨生子女”無微不至的關照中,物質生活消費上更是想象不到的滿足,甚至說是有點奢華,由此給進入大學的學生帶來自律意識不強、隨意揮霍等問題,較普遍在存在的高校低年級學生中。據已有調查結果顯示,即使是成績優良,表現較好的學生,也存在著過于自我為中心等問題。
(四)網絡輿論內容復雜,形式多樣,難于管控
當前,網絡不斷成為公眾對社會焦點發表、交流意見的場所,也成為高校學生獲取、發表言論的主要場地,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放性與兼容性。但網絡輿論主體同樣存在著分散性和隱匿性,在我國正全面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以及工業化、信息化、市場化、國際化交疊進行的情況下,對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提出了更高、更難要求。
(一)創新工作思路
高等教育階段是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關鍵時期,通過先進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他們的頭腦至關重要。但新時期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又有所不同,當今努力成才已成為高校學生思想的關注點,這與過去無條件服從祖國需要的奉獻型人才培養相比,更多地體現出對學生自我成才、自我價值實現的渴望與追求,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因此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將學生立志成才與報效祖國結合起來,把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使青年學生發展真正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二)創新教育手段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與應用,在給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帶來挑戰的同時,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可以充分發揮其在育人、塑人中的作用。網絡的個性化和自由化特征,決定了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利用它最大限度地開展因材施教,借助網絡技術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個別化教育。同時,網絡也使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備了自由度和滲透性,這也為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遵循以人為本理念、促成內容多元化,提供了契機。
(三)創新教育載體
高校政治理論課教學一直被視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載體,但實際上其并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學生對政治理論課學習的興趣普遍偏低。為改變這種局面,首先,要對教材的內容進行改進,使其更貼近社會生活現實,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增加其說服力、針對性與實效性。其次,加強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社會實踐環節。通過社會公益勞動、調查、服務等各種社會實踐手段,加強學生對理論知識和社會責任的理解,在自我教育中成長為社會有用之才。
[1]楊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探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33)
[2]何志紅.淺析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問題及相應對策[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1,(01)
[3]黃凌靈.新時期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現狀及對策探究[J].中國城市經濟.2010,(12)
[4]文輝,黃少波.系統論在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運用[J]. 學術論壇.2007,(5)
10.3969/j.issn.1001-8972.2011.005.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