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旭 河南省衛生學校教務科 455001
淺論網絡環境下的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容忽視
趙旭 河南省衛生學校教務科 455001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及在整個社會生活領域內的廣泛應用,思想政治教育遇到了很多新的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更好地做好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每個教育工作者都應當認真探討的課題。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抓住機遇,加強校園網絡文化建設,進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
網絡;大中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隨著網絡的進一步普及,當前我國以年輕人為主體的網民數量正逐步提升。根據第2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信息中心顯示,截至2010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到4.2億,突破了4億關口,較2009年底增加3600萬人;互聯網普及率攀升至31.8%,較2009年底提高2.9個百分點。網民每周上網時長繼續增加,人均周上網時長達到19.8個小時。
網絡信息是一種開放的超越民族和國界的公共信息,可謂豐富多彩,浩如煙海。不可否認,大量的網上信息為人們的學習、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料,開拓了人們的眼界,大大豐富了人們的生活,但是,網絡中的信息常常是良莠不齊、魚龍混雜。
2.1 網絡既是一個信息的寶庫,同時也是一個信息的垃圾場。網絡上的各種信息可謂五花八門,學術信息、娛樂信息、經濟信息以及各種各樣的黃色、暴力信息、不健康的及低級趣味的網上游戲混雜在一起,形形色色的網站、聊天室等使人目不暇接,一些出于不良目的的人將垃圾信息發送到他人信箱里。因此,網絡在傳播有效信息的同時,也傳播著其他不良信息。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以及封建迷信泛起,加上青少年生活閱歷有限,政治辨別力不高,也難免會在一些不健康思想的傳播中迷失方向,受到一些消極、反動信息的影響,形成不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從而沖淡了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使思想政治工作步履維艱。
2.2 網絡的虛擬化特征,對青少年的人際交往產生不良影響。在網絡中,人際交往是在虛擬的情形下進行的,人人都可以在網絡中成為“隱形人”(不知道對方性別、年齡、種族等)。這種交往方式消解了現實世界人際交往的一些缺陷。人們很容易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但這種情況長期下去,必然會使人生活在虛擬世界中不能自拔,人際關系更加淡漠,使人產生孤獨、苦悶、壓抑,甚至低落、精神不振等情緒。此外,由于網上時常出現虛假信息,網上惡作劇、網上欺騙、網上偷竊、傳播病毒、侵犯知識產權等網絡犯罪和不道德行為,也會使人覺得交往安全感下降,真實可信的人際關系難以存在,因而容易產生多疑、恐懼、防范等心理,最終加劇了個體行為的麻木、冷漠及更多心理疾病。
3.1 建好旗幟鮮明的校園網站,增強網站吸引力。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激發愛國熱忱,傳授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集中力量開發一批集思想性、知識性、藝術性、娛樂性、趣味性一體,生動直觀、為學生喜聞樂見的多媒體德育軟件。如建立網上團校、黨校、BBS、電子信箱、心理咨詢、新聞在線點評、熱線服務、畢業生就業指導網、科技創新網、創業網、教學服務網等,通過這些指導性、服務性、交互性強的全面多維網絡體系建設,形成校園網絡主流聲音,牢牢把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權。同時,加強網絡道德教育,制定規章制度,規范和約束學生的網上行為,構建網絡防火墻和過濾網,抵御惡意攻擊和有害信息、過激言論的侵蝕。
3.2 抓好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給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巨大的沖擊。但由于近年來重視不夠,不少學校還沒有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專門人員。這就需要建立一支由專、兼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技術保障人員組成的懂網絡、高素質的學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深入把握學生的思想脈搏,發現問題苗頭及時研究對策并有效遏止。對這支隊伍要根據網絡規律進行定期培訓,為他們提供學習、交流的條件,提高他們處理、篩選網絡信息的能力。
3.3 探索以學生為主體的網上自我教育模式。大中專院校學生是社會中思想最活躍的一個群體,他們在接受傳播者的信息時更注意主動的思考,獨立的判斷,有著自我教育的水平和能力,必須充分調動他們自我教育的能力和積極性。一方面,要加強對學生網絡人才的培養和教育,組建一支政治可靠、有較好的網絡知識的學生隊伍。另一方面,有計劃地在校內專題網站上開辟一些如聚焦偉人、人生目標、時政熱點等教育版塊,由學生社團在網上組織學生開展討論,從而使學生在參與網上討論過程中受到自我教育。要積極鼓勵廣大青年學生參與其中,介入校園BBS論壇的管理、網絡正面宣傳和引導,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獨特作用。
綜上所述,我們在肯定網絡傳播給人類帶來巨大益處的同時,決不能忽視其給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帶來的挑戰。正如江澤民同志所明確指出的:“由于信息網絡化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個新的思想文化陣地和思想政治斗爭陣地。”我們只有正確把握網絡信息傳播的特點并在學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合理加以利用,加強網站的管理和建設,著實解決網絡傳播中出現的新問題,積極引導學生增強辨識能力和抵御能力,趨利避害,才能使信息化網絡時代的高等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卓有成效。
[1]范冬梅,伍玉林.大學生網絡思想教育特點及對策[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5年04期
[2]王平.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下的網絡文化建設[J]. 哈爾濱學院學報.2004年06期
[3]殷曉蓉. 挑戰與應戰:互聯網的發展和我國主流文化[J].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3
[4]宋德如. 信息網絡對青少年心理負面影響與教育干預[J].中國教育學刊.2000年第05期
10.3969/j.issn.1001-8972.2011.005.090
趙旭,女,現任職于河南省衛生學校,從事教學工作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