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 趙宇迪
高職院校文化素質課教學模式研究
黑龍江 趙宇迪
《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中指出:“要將素質教育貫穿于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始終”。近年來,許多高職院校對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逐漸重視。以選修課及第二課堂等形式增設了文化素質教育課程。然而,文化素質課的教學模式及效果卻不盡如人意。據調研,80%的學生只是為了湊學分而去被動聽課,教師也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量而重復著傳統講授式的教學模式去授課。本可大放異彩的文化素質課堂大多都是死氣沉沉。文化素質教育與專業知識的培養很不一樣,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一種養成性教育,因此,文化素質教育的實施,決不能僅僅著眼于知識的傳授,學校應當從全面塑造人出發,細致設計課程體系,以一種新的教與學的形式和方法呈現出來。這種新的教學形式和方法就是我們要研究的“教學模式”。
高水平、有實效的文化素質課的開展,需要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由于文化素質教育的內容比較廣,因此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師的知識儲備必須既有深度又有廣度,應具備相應的人文素質。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始終秉持人文關懷,教師角色應從傳統的授業型角色過渡到育人型的角色,把文化素養潛移默化化于學生的身心之中。另外,在教學方法的運用方面,教師應從傳統的灌輸知識中走出來,充分發揮引路人的角色,通過對傳統文化知識的剖析,啟發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幫助大學生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培養社會責任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教育部在《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指出“我們所進行的加強文化素質教育工作,重點指人文教育。主要是對大學生加強文、史、哲、藝術等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教育”。筆者建議從文史哲類、文藝欣賞類、語言表達類、心理溝通類等幾方面培養學生的文化素質。這樣可以使文化素質課程設置合理、規范。
(一)文、史、哲、藝術鑒賞課教學模式初探
這類課程主要以培養學生文史哲及藝術素養為目的,主要以介紹學習經典中外文學作品、歷史知識、事件、人物、哲學思想及經典藝術作品為主,使學生的基礎文學、歷史、哲學、文藝常識得以豐富,提高學生對優秀文學、文藝作品的鑒賞能力。這種課如果按傳統模式來授課就會極其枯燥。教師應組織、引導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學習,讓學生從被動接受到自主學習,構建自主學習的活動體系,并要求學生將文、史、哲、藝術文化知識延伸到課外去深化理解。這類課程應該形成“目標引領、自主參與”的教學模式。
高職教育應該將學生培養成為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人,讓學生有自主學習能力。而目前據調研這一類文化素質課,80%的高職院校采用傳統講授模式,以教師的講為主,學生則是帶著耳朵聽一聽課。思考、研究根本沒有成為課程實施的主要成分,這樣學生對知識也只是一知半解,更談不上知識的內化。“目標引領、自主參與”的教學模式顛覆了傳統教學模式,學生課前在教師有計劃的安排下搜集相關資料、課中分組合作,在教師引導下開展自主探究學習、課后靈活安排,通過外出寫生、參觀等活動加深對相關文學、藝術、歷史知識的理解。從而使文化素質課以這種課前、課中、課后的連貫教法形成一種教學體系。
如《中國當代文學經典選讀》這門課。在講到蕭紅的作品時,課前教師下發任務單,讓學生在課余時間去圖書館、網絡上按照老師的任務去了解本次課選讀作品的具體內容及蕭紅的背景資料。課中分組合作,在教師引導下開展自主探究學習。選取關鍵部分,學生以小組形式主動探究,小組匯報探究結果,教師總結深化。課后靈活安排,據調查約36%的學生沒有看過一次繪畫展覽,沒有聽過一次音樂會。八成學生沒看過四大名著。由此看來,教師還需要創造條件,組織學生去現場感受藝術的氛圍,督促學生積極去閱讀文學作品。所以,學習蕭紅這節課后,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去蕭紅紀念館參觀,使學生更直觀的走進蕭紅,了解蕭紅。通過課前、課中、課后這一整套教學體系,使學生將知識內化。
如果我們將文化素質課以這種課前、課中、課后的做法聯系在一起教學,形成一種教學體系,即活動一:課內學時,講授為主、探究討論為輔,教師是講授者,成績評價占50%。活動二:課內外結合,彈性學時,騰出時間開設專題活動,教師是指導者,學生基本自主,成績評價約占30%。活動三:利用課外、校外時間,以學生自主綜合探索為主,如參觀歷史博物館、繪畫展等活動,兼顧知識的梳理與深化,教師是促進者,學生完全自主學習,成績評價占20%。在以上體系中,時序上各種活動可交替進行。學期結束時綜合三項評價作為學生平時成績的主要依據。這種教學模式是構建學生主動學習的活動體系,并將文化知識延伸到學生的生活、實踐中讓學生深化理解。
(二)語言表達類、心理溝通類課程教學模式初探
此兩類課程是以提高學生實際語言表達能力、心理承受力和溝通能力為目的的課程,此類課程極具實用性,在今后實際生活、工作中對學生用途極大。因此,此類課程適合運用情境模擬教學模式。
以《實用口才訓練》這門課為例,可將整課程分為五大訓練模塊,并根據五大模塊設置五大情境,每個情境里又有若干情景,主要采用以情景教學模式為中心,任務驅動法、情景模擬法、案例法等教學方法相結合的授課方式。比如“求職口才訓練”課。從上課的第一分鐘起教師就給學生設置一個招聘現場的情境。教師變成了招聘單位的董事長,然后由每組派出一個同學扮演招聘人員,帶著課前準備好的經典面試問題,由學生來面試學生。每個學生面試結束,在座的同學要點評他口語表達的優缺點。教師根據學生暴露的問題引出求職面試的技巧,將每個技巧明確化。通過這種模擬情境的訓練讓學生更加身臨其境,使每個學生都參與進來,提高了訓練效率。這種教學模式以精講多練為方針,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教師為主導。想方設法讓學生主動參與其中,促使學生積極思考、積極訓練。此教學模式適用于實用性及實踐性較強的文化素質課。
(三)新型評價模式——即時打分法
目前,80%的文化素質課的評價方式都是期末交篇論文。大多數學生都是應付了事,根本沒起到考察學習效果的作用。即時打分法將期末的成績量化到每次課中去,這樣用成績來督促學生主動參與。每次課前給學生發一張評價單,評價單上的成績是每次學生互評的結果,然后老師手里還有份評價單,最后綜合學生的評價單和老師的評價單給出一個客觀公正的成績。這種方式對于那些學習態度不積極,性格內向不敢表達的學生很有效,用分數激勵學生積極參與,主動學習。
文化素質教育不應僅著眼于一門課程,更要著眼于學生的未來,使學生成為一個終身學習的人。所以在設計教學模式時,應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未來需求為導向。通過文化素質課,學生不僅能普及文化知識,同時也使他們學會了學習,學會了做事,學會了與他人交往及協作,進而學會生存,成為“可持續發展”的人才。
【1】葉曉晴.淺談高職院校語言文化素質課的教學實踐.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09,(15).
【2】陳智.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高職文化素質教育理論和實踐的深化.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04).
【3】司春燕.高職院校文化素質教育的探索與實踐.機械職業教育,2010,(07).
【注】本文為“高職文化素質教育課程設置及教學模式研究”課題文章,課題批準號2011GZZX075,課題類別為中國高等教育學會2011年專項課題(高職類)。
(作者單位:黑龍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
(編輯 劉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