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 劉玉玲
“校企合一”
——學生發展的新天地
黑龍江 劉玉玲
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內容。以市場為導向、以專業為平臺、以實踐為主線,探索適合院校情況、獨具特色的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一之路,是提高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水平的關鍵,是符合人才發展規律和教育規律必由之路。
校企合一;學生發展
如今的人才市場,可以用“冰火兩重天”來形容,從畢業生的角度看,由于受經濟危機的持續性影響,畢業生找工作仍然很難,所以出現了“有人沒工作”的現象;而從企業的角度看,隨著產業結構的轉型和升級,對于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很多地區高薪難求好技工,出現了“用工荒”,即“有工沒人做”的現象。如此的錯位,讓越來越多的人將目光聚焦到了培養學生的學校身上。而作為學校,不得不去思考高技術人才究竟該如何培養。
(一)“校企合一”是“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深化
校企合作并不是一個新鮮詞匯,國家從改革開放以來一直鼓勵各大高校開展校企合作,而且學院以及政府等有關部門對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已有了明確認識。但由于缺乏高校和企業深度合作的制度環境,我國高職高專院校在校企合作的實踐中面臨許多現實困難,如校企雙方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都不夠,在制定具體的操作方案和必須的監控制度方面遇到的問題使校企合作難以深入到教學實踐之中等。此外,傳統的校企合作在形式、內容、寬度、深度等方面都呈現出了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所以,為了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校企合一成為各高校完善人才培養的關健,進一步填補了校企合作在學生培養上留下的空白。
(二)“校企合一”是人才發展規律、教育發展規律、市場發展規律的必然體現。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變,大學生就業困難已逐步成為全社會普遍關注的重要問題。一方面,企業的需求以日益多樣化的形式影響著高校的教育和發展。另外一方面,就高校而言,學校的人才培養沒能滿足企業的用人要求,企業很難找到符合要求的高級應用型人才也是大學生就業難的一個重要因素。換言之人才培養定位不準或者培養模式與定位不符都將成為影響大學生培養和就業的重要因素。
校企合一使學校和企業兩種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有機結合,形成“學校即企業,教室即車間,教師即師傅,學生即員工”的模式,從而實現學校教學過程與企業生產過程、學校教育資源與企業經營資源、學校教育管理與企業經營管理的全方位融合。
因此,校企合一符合企業對人才的內在需要,能夠培養符合企業要求的人才,同時也是學生生存與職業生涯發展的內在需要、是學生學習知識、掌握技能、提高素質的根本途徑。
目前,很多高校都在探索“校企合一”辦學模式發展的新思路,例如齊齊哈爾工程學院在總結“校企合作”經驗的基礎上,從自身辦學的實踐中探索出了“校企合一、產學一體”的職業教育辦學模式的新路。現以齊齊哈爾工程學院為例,談一談“校企合一”的探索之路。
(一)開設“第三學期”實踐教學
第三學期是齊齊哈爾工程學院2003年創設的基于真實職業環境的實踐教學學期即學生在每年的6—8月由學院統一安排進入社會真實的實習單位,與專業崗位零距離接觸的實習模式。第三學期實現了學生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技能,同時,又促使學生主動要求進一步完善理論知識的學習。在該學期,學院以崗位技能和就業為指導,與企業共同培養人才
第三學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例如:學生實習由被動變主動;由單一實習到就業+實習;實習管理和教學文件逐步規范,考核方案具體、明確,實習成果質量高等。第三學期鍛煉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與人溝通、合作等通用能力,實現了上崗即頂崗,提高了學生的就業品質,得到了學生、教師、家長和社會的認可。
(二)創辦“專業企業”實踐實訓教學實體
為了保證學校教育產品的質量,結合自身的優勢,齊齊哈爾工程學院提出了要“開一個專業、辦一個實體、興一份產業、創一個品牌”,使每一個專業都有自己的專業公司,使自己的學生在專業公司里熟悉自己未來的工作需要什么樣的能力。使學生在畢業時已經成具有熟練技能的職業人,做到學校到企業的無縫對接,學生畢業后即可上崗工作。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學院針對企業生命周期短、經營風險大、轉向快等因素,企業不愿將有限的資金投入到土地征用和廠房建設等特點,學院建成了機電類和汽車類兩個實習基地的廠房、齊齊哈爾第三機床有限公司、北京現代4S店、汽車駕駛員培訓中心等實訓基地,主要用于學生實習。實現了變“消費性”實習為“生產性”實習,能夠涵蓋學院開設的42個專業的實習內容,豐富了“校企合一、產學一體”的內涵。在完成公司項目的過程中,為學生提供了實習場所,使學生在實踐教學中能夠獲得直接的職業實踐經驗、與用人單位一致的管理經驗等,同時還為學院創造一定的經濟利益。
(三)實現“三贏”,為學生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平臺
學校方面,實現了管理與經營相結合,實訓與實踐相結合,辦學模式從合作到合一的轉變;學生方面,實現訓練方法從模擬到真實的轉變,訓練水平實現從技能到技術的轉變,訓練角色實現從學生到員工的轉變,并利用校企合一和產學一體,開展課程和教學體系改革,與企業共同制定教學計劃、教學內容,為學生從校園人到職業人的過渡創造了平臺。
(一)從市場需求出發,了解企業需求,做強專業
對于人才的培養,只有適應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學生才能受到企業的歡迎。所以,學校必須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專業建設為核心、以職業標準為依據,按照“社會需要什么專業就設置什么專業,企業需要什么人才就培養什么人才”的思路,專業設置與市場緊密銜接。學校必須讓企業從一開始就參與研究和制定培養目標、教學計劃、教學內容和培養方式,增強課程針對性,注重職業人精神的培養,強化技能訓練,,正培養出適應企業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二)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實現雙贏
為了加強校企合一的深度,企業與學校雙方應形成共識,政策共享、資源共享、成果共享。學校走進企業,企業融入學校,用學校好的人文資源給企業文化的傳遞和員工素質的培養提供支持,同時,學校汲取企業的先進理念,更好地為學校管理服務。雙方優勢互補,實現雙贏。
(作者單位:齊齊哈爾工程學院)
(編輯 呂智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