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 張澤宇
淺談毛澤東軍事思想教學中應重點把握的幾個特征
黑龍江 張澤宇
首先是創造性的提出了“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的武裝斗爭的道路。毛澤東根據馬克思主義關于暴力革命的普遍原則,從中國的國情出發,深刻地闡明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進行武裝斗爭的極端重要性,為我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奠定了理論基礎,把中國革命引入了正軌。
其次是創造性的提出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特色革命道路。毛澤東辯證地繼承并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革命道路的理論,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基本國情出發尋找適合自身特點的革命道路,批判了“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把蘇聯的經驗神圣化”的錯誤思想傾向,為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寶庫增添了新的內容。
第三是創造性地把以農民為主體的軍隊打造成為一支新型的人民軍隊。毛澤東通過“支部建在連上”、在軍隊執行強有力的政治工作,明確了“黨對軍隊絕對領導”這一永遠不變的“軍魂”。通過確立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以及制定了“軍民一致、官兵一致、瓦解敵軍”的三大原則,闡明了我軍的性質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進而明確了我軍的任務和目標,徹底建立了一支與任何剝削階級部隊都不相同的人民軍隊。
第四是豐富了“人民戰爭”的思想,創造性的提出了適合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毛澤東按照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總結中國人民進行人民戰爭的實踐,指出“因為革命戰爭是群眾的戰爭,只有動員群眾才能進行戰爭,只有依靠群眾才能進行戰爭”,千百萬真心實意地擁護革命的群眾是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鋼鐵長城,進一步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人民戰爭思想。同時,結合中國革命戰爭的實踐,先后提出了游擊戰爭的戰略戰術問題、戰略進攻與戰略防御的關系問題、兵力集中與分散的關系問題,一舉解決了中國革命在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如何以弱勝強,最后取得全國勝利的軍事戰略問題。在戰役戰術上提出了著名的“十大戰役原則”以及在具體地區和具體時期提出的“水上游擊戰”、“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等戰法,既新穎、生動地體現了毛澤東的軍事戰略戰術思想,又繼承并充分發展了馬列主義軍事戰略戰術思想。
一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實踐性表現在其時代需要上。當十月革命為中國革命送來了馬克思主義,就預示著中國革命需要有個與其相適應的有中國特色的軍事革命路線,毛澤東軍事思想就是在這個背景下應運而生的。它揭示了中國革命斗爭中開展武裝斗爭建立人民軍隊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強調了中國革命必須在黨的領導下,動員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實行真正的人民戰爭。在戰爭中必須實施靈活的戰略戰術,必須適時實現作戰方式、戰略方針等的轉變。建國后,面對嚴峻的國內國際形勢,毛澤東向全軍提出了建設現代化、正規化的國防部隊的偉大任務,努力使人民軍隊真正成為保衛和建設社會主義的堅強柱石,成為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從上面可以看出,毛澤東軍事思想隨著時代需要而產生,它的內容、形式等隨著時代發展而發展,這就使它帶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二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實踐性表現在其實踐總結上。毛澤東在領導中國革命戰爭和國防建設的實踐中,經歷了指揮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以及邊境自衛反擊作戰的實踐;經歷了游擊戰、運動戰、陣地戰、國內的正規戰和與外敵的現代化戰爭等各種作戰形式;經歷了同國內“左”、右傾等各種錯誤思想的斗爭等。所以,我們可以說,毛澤東軍事理論主要是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在概括和總結中國革命戰爭長期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三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實踐性表現在其辯證發展上。毛澤東軍事辯證法思想貫穿在毛澤東軍事著作和戰爭指揮中,它是中國革命戰爭經驗的科學總結,具有極其豐富的內容。毛澤東熟練運用一般和特殊的辯證法來解決中國革命戰爭和戰略問題,運用主次矛盾和矛盾的辯證法來處理戰爭中出現的各種矛盾問題,運用同一性和斗爭性的辯證關系來解決戰爭中矛盾雙方的問題,如敵與我,進攻與防御,保存自己與消滅敵人等,這些都堅持了戰爭中的對立統一規律。以弱勝強——質量互變的結果;實行軍事戰略的轉變——質量互變的反映;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應掌握好質量互變的限度等,則體現了毛澤東在戰爭實踐中運用質量互變的規律。毛澤東運用螺旋式、波浪式發展觀指導革命戰爭則體現了他在戰爭中堅持了否定之否定規律。毛澤東強調,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來把握戰爭的一般規律與特殊規律,則體現了中國革命戰爭的認識辯證法。從上面可以看出,毛澤東在戰爭中能夠運用運動、變化、發展等觀點來指導中國的革命戰爭,從而深刻地體現了毛澤東軍事思想是在辯證發展的。
發展性特征指的是毛澤東軍事謀略思想不僅在革命戰爭年代對中國革命起到過極其正確的指導作用,而且在未來戰爭中,仍具有廣泛而巨大的現實意義。在教學中我們應把握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毛澤東軍事謀略思想所揭示出的關于戰爭的本質及其規律永遠不過時。毛澤東軍事謀略思想所揭示出的“戰爭是政治的繼續……戰爭就是政治,戰爭的本身就是政治性質的行動”的戰爭本質;戰爭的“保存自己,消滅敵人”的本質目的;戰爭中“進攻”與“防御”兩種主要矛盾運動的特點等等,是不會隨時代的變遷和武器裝備的更新換代而改變的,乃至在面臨現代化未來戰爭中,毛澤東軍事謀略思想非但不會過時,而且還必然是我們在相對劣勢的裝備條件下,戰勝強大敵人的重要思想和理論武器。
二是毛澤東軍事謀略思想寶庫中為我們提供的馬克思主義的戰爭研究方法,永遠不過時。在中國革命的長期戰爭實踐中,毛澤東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眼光來看待戰爭,研究戰爭的有關問題的方法,如從“戰爭中學習戰爭”,即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從理性認識回到戰爭實踐中把握戰爭規律的方法;他批判地繼承中國傳統的軍事謀略思想,積極探索馬克思主義的戰爭研究方法,在任何時候都是不會過時的。這些屬于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實踐論范疇,又直接作用于革命戰爭,對于我們在現代化的未來戰爭中正確地認識戰爭發展規律和未來戰爭特點,把握正確的戰爭指導方法從實戰出發實事求是地制訂相應的戰略戰術而克敵制勝,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是研究發展毛澤東軍事謀略思想寶庫,對我們打贏現代化未來戰爭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毛澤東軍事謀略思想是在中國革命戰爭的土壤中生根開花的獨具中華民族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的軍事謀略思想。迄今為止,既繼承了中國傳統謀略思想中的樸素唯物成分,又徹底摒棄了傳統軍事謀略思想中的唯心主義、機械唯物主義和宗教迷信等糟粕。我們只有深入地研究和發掘毛澤東軍事謀略思想寶庫,全面地繼承和發揚毛澤東軍事謀略思想,并把其與我們所面臨的現代化未來戰爭的特點基本規律結合起來,才能使我們立于不敗之地,最終克敵制勝。
(編輯 劉麗娜)
(作者單位:張澤宇,黑龍江省軍區學生軍訓教研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