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 孫艷華
談“人格培養”在《口腔解剖學》教學中的滲透
黑龍江 孫艷華
針對目前中職學校學生道德素質滑坡的現象,作為一線教師肩負著很大的責任及義務。本文就筆者在口腔解剖教學中,有意識地滲透“人格培養”,從言傳身教,影響人格;學會感恩,孕育人格;創造情境,培養人格;體恤溫情,培育人格等四個方面加以分析說明,以求達到培養學生健康人格的目的。
人格;感恩;合作;理解;尊重
“以人為本,一切為了學生發展”是當前職業教育最為核心的理念,把尊重人、關心人、培養人貫穿在教學的全過程,是教師的職責。目前教育的首要目的是使人成“人”,其次才是成“才”。因為,只有在我們的孩子具備健康人格的情況下,其它能力才有價值,有意義。
作為一名從事口腔教學的教師,我深感自己肩上的責任及義務,在教學中,我盡量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對他們不時地進行“人格教育”的滲透,進而培養他們高尚的情操、美好的情感和健全的心靈。
教育家夸美紐斯曾說過“教師的職責是用自己的榜樣教育學生”。為了使學生的人格得到健康發展,教師必須要致力于塑造自己高尚的人格。要照亮別人,自己身上必須有光明;要點燃別人,自己心中必須要有火種。教師的勞動就是一種以人格培育人格,以靈魂塑造靈魂的勞動。而一個教師的人格和靈魂并不是表現在大是大非上,更多的是表現在平時的一言一行,表現在與學生相處的一點一滴中。《口腔解剖學》是口腔工藝技術專業的基礎課,而且有許多實踐教學課,在上課過程中可以發現現在的學生大部分都比較懶,較自私,很少主動去幫助別人做什么,而且還對人指手劃腳,讓別人去干這干那。基于這一點,我在描繪牙的實驗課上,在上課的過程中,發現有的學生不是沒有格尺,就是沒有橡皮,向別的同學借,有的學生很不主動,且很反感,我就主動過去給他拿過去或送過去,這時我叫同學們停下手里的活,把這件事情指了出來,態度不好的同學覺得不好意思了,認識到了自己的不對。由此我聯系到他們以后的實習及工作,告訴他們現在就應培養自己的勤勞、眼中有活的習慣,上升到一定高度就是能主動去幫助別人,從一點一滴做起,不能吝惜自己的力氣,只要用心做了就會使自己得到很多。
如今的學生,愛得到的太容易,父母的愛、爺爺奶奶的愛、姥姥爺爺的愛,都包圍著他們,他們還沒有來得及體味什么是愛,愛就把他們淹沒了。長此以往,在他們身上出現了只知索取,不懂付出也不愿付出的現象。一線的教師需要尋找突破口,努力建立一種由內而外的自我“內省”的德育模式。感恩教育恰好符合這樣的育人理念。
感恩是一種美德,感恩是一種品質,感恩更是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感恩能使人不再感到孤獨,所以在口腔教學中引入感恩教育很必要。
這學期,我接了2009級口腔班的《口腔解剖學》的課程,學生初接觸口腔專業知識的課程,既陌生又新鮮,他們都認真地聽課,但也有個別同學忍不住說話。作為教師,我并沒有生氣地指責他,而是這樣說:“誰在底下說話呢?”同學們都靜下來,瞅著說話的同學。我又說,“你們現在小,自制力差,課堂上有時又提不起精神學習,就溜號,但是你們想過沒有,老師講課也是一種勞動,也是應該受人尊重的,如果哪一天你在上面講,下面有人也在說話,你心里什么感覺?所以同學們應該換位思考,學會尊重別人,尤其尊重別人的勞動,感謝別人的勞動。”我又告訴學生,父母之愛是最無私的,師生之愛是最博大的,并讓他們回去在生活中一點一滴地挖掘生活中的感恩事例,比如你的生日是怎么過的?媽媽的生日是怎么過的等等。你從中發現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并把他們記錄下來,寫一下體會。后來,學生說話的現象真的很少了。
現在,許多學生都是獨生子女,他們都是在成人的百般呵護下長大的,多數都缺少現代社會中所需要的合作、溝通和承受失敗的能力,甚至缺少理解他人,尊重他人的品質。這樣,我在口腔教學中,盡量創設一種情境,培養他們學會合作,懂得寬容,尊重他人。為了克服學生自私,不愿與人合作的缺點,我特意在實驗課上創造學生之間合作的機會,把自覺、愛學習的學生與調皮、不愛學習的學生分在一組,讓他們互相補償。在實驗前,把我的目的對同學們說清楚,讓他們在合作中不斷“內省”,改正各自的缺點,以達到完美的合作,從而培養他們善于合作的精神,摒棄自私自利,逐漸學會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的品質。同時,在實驗過程中,如發現問題,我會及時予以糾正,并進行說教,直到學生認識到自己的不足為止。
體驗是與感動是同時出現的,進一步說,沒有體驗就沒有德育的實效。每個學生的生命都是獨特的,這種獨特性以其獨特的因素與環境相互作用,通過其經歷和經驗、感受與體驗體現出來,而人又是以其經歷和經驗來感受生活、感受他人、感受世界的,也是基于個人的生命感受和生活經驗來理解生活、理解他人、理解世界的。有效的人格培育應是一種體驗而非教化。而在現實中,我們的教育總在自覺不自覺地進行教化,甚至不惜對學生進行心靈的拷問。
我在教學中,針對目前學生過于貪玩而又不易理解他人的特點,用寬容之心來包容他們的缺點,用關愛、關心去對待他們,讓他們感到不能因為他們底子薄而輕視他們、瞧不起他們,讓他們感受到老師也是很重視他們的,使他們對自己充滿信心。
我曾遇到過這樣一個學生,我上課提問她,起來后,她理直氣壯地說“不會”,當時我很生氣,但我沒有發火,而是讓她站著背,她不但不背,還說了些很難聽的話,她認為我這樣做,對她要求嚴了,是在故意為難他。對她的表現我雖生氣,但我還是既嚴肅又心平氣和對她說:“你還是個孩子,不能體諒老師的心情,老師不怪你,但你決不能不懂得尊重別人。在課堂上,老師可以原諒你,但將來到工作崗位上、到社會上,就不會有人對你這么客氣。希望同學們以后不能憑心情來處理問題,而應以大局為重。我不想說太多了,你們自己想想吧。”說完這些,當時我也很激動。這位同學感到不好意思了,當堂就對我說:“老師我錯了,不該誤解你對我的好意。”通過這件事我深深感到包容對處理問題的重要性,它直接影響到能否把矛盾激化,能否給學生樹立一個榜樣,能否讓學生體恤到你的真情,而不是誤以為對其有成見。
總之,面對時代的變化與社會的進步,中職學校的德育工作者及教師們面臨著許多問題與挑戰。我們教育的首要任務不在于教會學生多少知識和本領,而是教他們如何去發現生活的真諦,教他們用一顆真誠的心去融入社會,理解他人,關愛生命。
(編輯 劉麗娜)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鶴崗衛生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