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 姜哲 孫琳
職業院校德育有效性問題探究
黑龍江 姜哲 孫琳
目前,職業學校德育的實效性不高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職業院校德育要擺脫當前培養出來的學生“有知識缺修養、有技能缺思想、有技術缺能力”的困境,重新獲得發展的活力,就必須探索產生困境的原因,并針對性地解決當前的問題。
學校德育低效的原因既有外部環境因素,又有學校內部因素。在此,僅就學校內部因素作以概括分析。首先,德育在學校教育的首要地位沒有保障,職業院校由于受學生就業的外在壓力較大,教育中更多的是采取實用主義的態度,存在重知識、重技能,輕德育的現象。第二,德育目標理想化。長期以來,學校德育在目標設立上遠離學生的生活需要和發展基礎,只注重方向性,缺乏時代性和層次性,目標過高而不切實際,起不到應有的激勵作用。第三,德育內容剛性化。主要是既定的道德信條和行為規范,過分強調規章制度的抽象原則性要求。忽視學生個體的實際需要。德育內容剛性要求過多,人文關懷過少,使學生對德育失去興趣,產生逆反。第四,德育方法單一化。往往把德育過程與智育過程等同起來,甚至以智育代替德育,變成以道德知識的傳授與學習為特征的知性德育,只注重對道德知識的記憶與理解,忽視在此過程中個體的內心體驗,有時甚至用懲罰代替德育。第五,德育評價形式化,習慣用統一的,既定的品德標準去衡量不斷發展中的學生的思想品德,忽視個體差異,加上評價過于注重量化,這種評價的偏差,加劇了德育中的諸多問題的互相困擾。
1.構建全員德育機制
要想使具體的有創造性的德育措施取得實效,我們首先要在觀念上轉變,即淡化“工作意識”,強化“目的意識”,強化把德育當做學校各項工作的目的和歸宿的概念,實施全員德育。加強對學校德育的領導和協調,特別是應該加強對各科教學中德育的指導,打破學校德育由學生處(科)及團委負責的分工壁壘,真正確立德育在職業教育中的首要地位,真正重視職校德育在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把它作為學校教育的靈魂和生命線。科學的學校德育必然成為學校教育系統的動力源。
2.明確學校德育內涵
從國情、道德現狀及受教育者發展的差異性看,道德教育的目標應該是分層次的,可分為以下三個層次:理想層次的道德教育,涉及的就是道德高標;原則層次的道德教育,涉及的是道德基準;規則層次的道德教育,涉及的是道德底線。道德教育要從實際出發,著眼于大多數人,不能把個人化的道德抉擇當做普通化的道德標準加以提倡和推廣。道德教育要分層次,目的是要注重實效,是要從基礎做起,從起碼的道德要求做起,先做到這一點再有更高的道德追求。因此,我們在對學生進行道德理想層次的教育時,不要忘了通過較低層次的道德原則來實現,較低層次的道德原則要通過再低層次的道德規則來實現。而當對學生進行規則層次的教育時,也要在恰當的時候把學生引向更高層次的道德追求。通常應使用倡議的方式對學生進行理想層次的道德教育;使用指令的方式進行原則層次的道德教育;使用禁令的方式進行規則層次的道德教育,因為規則是不可逾越的道德底線。因此,職校德育的基本任務應該是將全體學生培養成符合社會要求的好公民,在此基礎上再做進一步的引導,使他們中的優秀分子將來成為堅定的共產主義者。隨著德育重心的下移,德育內容也需要調整,德育要抓住基礎的東西,比如誠實守信比起仁愛來說更基礎一些。要盡可能降低德育重心,把德育的著眼點放在大多數學生身上,加強基礎道德教育。
3.創新學校德育方法
建立“無灌輸的德育”。當代德育的核心概念就是建立一種“無灌輸的德育”,強調學生思想品德發展過程中的自主構建,尊重學生個性,強調學生道德發展是一個連續的、循著特定規律的過程。倡導多項交流,重視師生之間平等、民主及相互之間的影響,尤其是在集體生活中培養自治、自立、自制、自動、自理的意識,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欲望和激情。改變傳統德育單純強調道德知識的灌輸,或者單純強調行為的訓練,無視學生的主體性,或者將學生看作是盛裝“美德”的“袋子”,或者把學生看作是只會刺激做出預期的被動、機械反應的動物。“無灌輸的德育”的主要方法:一是提倡學生自主管理。變他律為自律,在自主管理的實踐中自主地將社會意識轉化為學生的自我意識,使他們以主人翁的姿態來思索有關自身的問題,把自我教育的權力還給學生,“德育,學生自治”(陶行之)。二是注重感情體驗。情感是道德認識轉化為道德觀念、道德行為的重要條件,而體驗又是產生情感的活動,要讓學生在自己設計或主動參加的實踐活動中自我體驗、自我評價,在具體情境中作出相應的道德行為。三是回歸生活,主動關懷生活,建立與學生個人生活世界的廣泛聯系,把個人帶入人的真實生活中,激勵個人去經歷、體驗,正確處理德育中個體倫理、公共倫理的關系,增強履行與社會地位、角色、權利相稱的義務的社會責任感。
4.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學生走進社會,適應社會,走向成功的有利保證。科技越發達,社會越發展,對人的心理素質的要求也越高。心理健康教育能促進學生的德育,有助于學生良好的品德的形成,健康的心理狀態是形成良好品德的根基。心理健康教育技術的導入,可以豐富、發展和完善現代德育操作體系,增強德育實效。開展心理德育的主要方法,一是設置心理輔導中心,由主管學生工作副校長任主任,學生處(科)副處(科)長任副主任,由此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理念和實踐活動可以通過班主任和學科教師逐步得到實施,心理健康工作可以滲透到班主任工作和班級文化建設等領域,通過開設心理主題班會等活動直接滲透到學生層面。這樣的行政關系不僅擴大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范圍和效果,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落實有了更多行政支持的保證,同時也使學校的德育有了更多的心理學基礎,工作開展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二是借助心理測量技術。運用心理測量及其他測評工具來客觀的了解學生的個性狀況、優點、不足以及發展趨勢,使德育工作更有針對性。三是運用心理輔導。團體輔導中心的德育引導:開展適應新環境、學習心理、情緒心理、社交心理、人格心理、職業心理的團體輔導,在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的同時,也兼顧對學生進行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與引導;在入學及實習就業前的不同學段開展分層心理輔導。個別心理輔導中的德育引導:在尊重學生的前提下,利用個別心理輔導的技術,以補救性為主,解決學生的個別心理問題。
總之,德育方法的創新要致力于變灌輸為學生自主,變封閉式為開放式,變單一說教為靈活調節,變模式化為多樣化,變單一渠道為多渠道,使職業院校的德育更加貼近學生、貼近職業、貼近社會,進而使學生主動學習、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動力機制不斷強化;自我成功、自我實現這種自我增值素質得到發展;為學生走上社會在工作中人盡其才,生活上快樂幸福做好準備。
(編輯 劉麗娜)
(作者單位:黑龍江護理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