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 楊玉萍
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山西 楊玉萍
所謂創新精神,就是樹立遠大理想、堅定信念、敢于冒險、敢于挑戰、敢于創新。創新是民族興盛的靈魂,只有不斷創新,我們的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之林?;瘜W創新教育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創新就是棄舊揚新,有所發明,有所發現,有所創造。
作為一名化學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結合本學科特點,努力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優秀人才。其核心任務是通過挖掘教材中的創造性素材和設計創造性的教與學的活動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進而培養創新素質。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以下三點:
第一,創新精神是指在問題解決與學習過程中,推動主體經過變化、組合、探索,得出新成果,獲取新知識與新能力的,受主體個性特征制約的一種特定心理狀態。化學教學中,在加強基礎知識教學的同時,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科學的學習方法、啟迪學生積極思維,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提高思維能力,造就具有創新精神的人,這是當前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必然趨勢。
1.通過介紹科學家的生平和科學發展史讓學生明白:只有勤奮的人,頑強的人,不怕失敗的人,敢于獻身的人才可能有所創新。讓學生知道創新并不神秘,從而樹立創新的自信心。
2.加強課堂教學,特別是實驗教學中的規范化管理,如:氫氣還原氧化銅實驗,實驗室制取氧氣、氫氣、二氧化碳的實驗操作順序,必須嚴格按操作順序進行。從而培養學生自覺、勤奮、實事求是的精神。
3.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他們的自信心。許多偉大的發明,驚世的創造常常都是從那些平常的、一閃念的好奇心開始的,沒有好奇心,通向真理的跋涉就無法啟步。自信心是質疑精神的心理依據,只有有了自信心,學生才敢于獨立思考,把思維的觸角伸向未知,才敢于捕捉疑問并確定為進攻的目標,并堅持不懈地去努力實現。學生有了自信后就鼓勵學生要勇于做要求高、難度大、易燃、易爆的、有毒的實驗,如:氫氣的爆炸性實驗;硫化氫氣體的制取及收集等,并鼓勵失敗者繼續努力,培養學生頑強的、百折不撓的勇敢精神。
4.服思維定勢,培養學生勇于探索精神。如:做磷的燃燒實驗時,水下的白磷和銅片上的紅磷如何才能燃燒?對銅片上的紅磷,學生很快就會回答,而對于水中的白磷,學生因受到思維定勢的影響,只會回答將其拿出水面。老師在加以肯定后再問:“如果說不拿出水面能否燃燒?”讓學生積極思考,踴躍討論后,教師再用實驗加以驗證我認為在教學中,應該最大限度的挖掘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積極調動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第二,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求知欲。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逼喗芊Q:“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興趣。”興趣是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催化劑,有了興趣才可能學習好。因此,我們在教學實踐中,應當注重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必須創造條件,采用直觀方法,生動的語言,創造激發興趣的良好情景。例如:我們學習原電池時,安排一個蘋果實驗,當學生看到一個蘋果能使燈泡發亮,立即振奮精神,興趣大增,因勢利導,接著做原電池實驗,講原理,學生聽得認真仔細,興趣濃厚,知識接受快,并能激發他們思考與探索。再比如,在學習乙醇時,可以利用介紹近年來發生的山西假酒中毒事件作為課題的引出;在學習鹽類雙水解時,可以通過演示泡沫滅火器的應用加深學生對于雙水解的理解。通過自己創設的各種外部因素來誘發學生的內部因素,創設質疑的情景,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鼓勵學生勇于質疑,善于提問,敢于挑戰權威。如在“同位素”的教學中,我首先抓住同位素的概念,以原子為討論對象說明“同位”之意及其本質后,提出“Na”,“Na”是否為同位素,通過引導學生分析,得出確切的結論。這樣同時說明其外延及內涵多概念理解透了,更重要的是告訴學生怎樣質疑。設疑是探索科學原理的向導,是催生學生積極思維的源泉??茖W研究,探索活動需要質疑。這就要求分析教材內容和學生知識層次,設疑要有梯度,要讓學生在解疑時有一定的切入點,順藤摸瓜,才能順利成章的解決疑問。如:關于物質的量濃度的計算”中有這樣一個例題:市售濃硫酸的質量分數為98%,密度為1.84克/厘米,求溶質的物質的量濃度。為解決這個問題,筆者提出以下幾個問題:1.要解此臺題條件不夠,怎么辦?——提示利用客觀條件。2.什么客觀條件可以利用——引導學生從例題中尋找。3.你自己能否找出一個可以利用的客觀條件。于是許多學生進行“猜想”,經過各種分析論證得出:除了書本上假設額定體積外,實際還可以加深額定質量。確定方向后,教師和同學一起計算得出和例題相同的結論,這樣通過提問,引發嘗試興趣,探究欲望,感受成功喜悅,進而提高解題的能力。
第三,教給學生思維方法并加強訓練。思維是智力和能力的核心。我們的教學目的之一就是提高每個學習者的質量,培養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具體說來,就是培養學生善于思考,抓住事物規律的思維品質。同時,教師對于學生所犯錯誤一定要有高度的容忍精神。教師要揭去威嚴的面紗,要讓學生感到可親、可敬、可愛,讓每一個同學感到既是良師又是益友。同時教師也要尊重學生的意見,為學生創造積極學習的氣氛,以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看法,大膽闡述自己的觀點,使個性得到最大程度的表現。教師在教學設計上盡量推行啟發式、討論式和分層次教學,使學生主動參與,加強教與學的雙向交流;課堂上允許學生隨時質詢,提問時對各種答案中的合理成分給予充分肯定,尤其是那些有自己獨到見解、新穎的答案,即使學生回答是錯誤的,也要想方設法從其他方面給予肯定和贊揚。鼓勵舉一反三,達到觸類旁通的目的。例如:我們討論硫酸的物理性質時,知道硫酸不具有揮發性,為什么呢?就是因為聞不到硫酸的氣味——硫酸分子不會從溶液中跑出來。當然不能容忍用硫酸攻擊老虎的事件了。生命性教育就是培養、發展、提升生命情感、生命意志和生命價值的教育。傳統課堂,教育工作者常把人“物化”,忽視了教育場所中“人”的活動和“人”的感受,這種對生命情感、生命意志和生命生命價值的忽視,表現為課堂教學的被動性、接受性和封閉性,從而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活力。事實上教師勞動的對象不是無生命的自然物質材料,而是具有思想、感情、個性和主動性、獨立性、發展性的活生生的人。課堂教學的生命性教育,就是要讓每一個生命感到自己在不斷成長和發展,不斷體會成長和發展的快樂。到把教學提升到生命層次,這是化學課堂教學的最高境界。陶行知說:“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惟獨從心里發出來,才能打到心靈的深處”。和諧的教學氛圍是激發課堂活力、催生學生學習動力的催化劑。學生在融洽、和諧的課堂氛圍中,定能激發起他們的自尊心、自信心,激勵起他們的上進心,同時學生的潛能和個性都能得以充分發展。化學課堂教學的教學生命性:就是要在課堂教學充滿生命氣息,要讓學生體會到課堂學習是他們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經歷,是他們生命的、有意義的構成部分。學習成為一種生命發展的一種需要。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要使學生形成并保持“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內部狀態,處于“問題情景”中教給學生思考的方法,不時體會成功的喜悅,要給學生“漁”而不是“魚”。創新有兩個基本條件:“心理安全”與“心理自由”。人們常說,親其師則信其道。教師應努力營造“教師——學生”及“學生——學生”間自由、平等的氛圍。
(編輯 王旸)
(作者單位:山西省介休市第一職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