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 馬軍
淺談競技運動在學校體育中的利弊
江蘇 馬軍
在體育課教學中如何對待競技運動的問題,我國教育界一直存在著截然相反的兩種觀點。學校體育也有傳遞競技運動文化的任務,應當對學生進行必要的競技運動教育;但由于競技運動與學校體育的目的不同,將競技運動納入體育教材的內容,必須遵從教育規律進行必要的加工改造,使之符合教育的目的、符合學校條件、符合學生的發展和需要。
在我國,競技運動和學校體育一直被當作兩個不同領域,分屬于不同的系統進行管理。有人認為,學校體育應是健身性、群眾性和課余性的,競技運動是學校之外的事,反對把競技運動列入學校體育教學內容。而另一部分人則希望改革舊的傳統,吸收一些先進國家的方法,在學校體育中以培養高水平隊伍為主要教育目標之一,擴大競技運動的基礎力量,提高本民族的競技運動水平。
競技運動、學校體育和群眾體育不依據同一標準進行概念劃分的結果,就是把競技運動和學校體育放在了互相對立的地位。導致的結果就是體育似乎只能在提高競技運動水平和培養人的目標之間進行選擇,最后形成這樣的誤區,即只要發展競技運動就必然會與學校體育教學形成沖擊。但實際上,兩者之間在外延上是可以交叉的。其實競技運動項目同時也可以作為學校體育的教學內容。就兩者目的來說也是可以相容的,在提高競技運動水平的同時完全可以實現教育人的目的,反過來也是一樣。現代競技運動必須具備良好的場地、完善的設施、先進的研究手段,還有具備相當理論水平的人員等。現實中,學校是很適合開展競技運動的,只有學校具有這樣的條件。
作為教育手段,競技運動更大的意義在于它可以帶來新的體育教育因素,競技運動可以培養學生的樂觀、自信,敢于勝利,要求改革自我,超越自我等現代人應具備的精神意志品德。競技運動不可能是單純的個人的行為,而應是群體的、社會的行為,包含著人與人的交流、沖突的因素。這一社會因素的存在,使競技運動對人來說不再僅僅是生理性、生物性的過程,而是一個社會化過程;不僅是教育對象的個體在體質、體能方面鍛煉完善的過程;同時也是與社會因素相聯系的心理素質、精神素質完善的過程。在激烈的對抗中,經歷成功與失敗、經受批評與表揚,在與他人交往和沖突中,競技運動的參加者對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受到很大磨煉,競技運動這一特征對體育教學有著重要的意義。
競技運動在社會需要和其自身生命力的推動下,以較快的速度成為學校體育的教學內容并占據了重要地位,這本應是個可喜的現象,但卻出現了一些負面效應,呈現出一些事與愿違的現象。首先,目前的體育教材中包含有很多的競技運動項目內容,加之我們采用的許多教學手段和方法又是競技運動的手段和方法,并且教學內容滯后,技術復雜,必須用大量時間進行技術教學。而實際情況是,體育課的學時有限,完成如此多的技術教學幾乎沒有可能,但目前卻一直堅持這種教學方式、方法,從小學到大學,一個學生不知道重復學習了多少遍,卻仍覺得學不到東西。其次,教學方法陳舊。目前的學校體育教學中還在以傳授式教學為主,沒有更多的考慮學生的發展需要,并且學校中體育器材、場地和課時都制約著體育課的發展,隨著學生的人數逐年增多,器材、設施的增加卻很少,學生在少量的器材面前只能排隊輪換,浪費大量的練習時間;競技運動重視學生自身的優勢和特長,使一部分本身運動技能差的學生感到壓抑,從而放棄進一步學習的欲望,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根本達不到學校體育的基本目的,并且某些競技運動項目也不可能成為終身鍛煉身體的手段。
眾所周知,任何競技運動項目的產生都源于民眾,其發展是:在技術上由簡單到復雜,在規則上由幾條到幾十條到幾百條;在參加人數上由少到多再到少;由于學校體育受競技體育影響較深,競技體育的規則在學校體育教學中普遍使用。如:在跳遠的教學授課中,由于最后的考核規定學生必須在起跳板后起跳才算有效,于是就在課堂中加入了“助跑”踏跳技術這一步驟的教學,而“助跑”踏跳技術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是不實用的,也是沒有意義的。再者以規則方式記錄的跳遠成績來評定學生跳遠的能力也是不科學的。還有在女生的籃球教學中,由于女生平時很少接觸籃球,走步現象比比皆是,但是籃球競技規則里面走步的違例卻限定了女生拿球走動的自由性,使女生限定在籃球規則的條條框框中,而沒有體驗到籃球運動的游戲性和快樂性。
由于競技運動的迅速發展,學校體育標準越來越傾向于高、新、難的技術運用,有一種觀點認為競技運動項目中的高難技術是最先進的技術,必須傳授給學生,但是那種高技術卻是少數人能操作的,大多數人無論從主觀上還是能力上都不可能、也不需要掌握和學習這種技術。例如:在傳授籃球戰術關于傳授聯防戰術教學時,雖然經過10多學時的教學,但真正學會跑位的男生很少,女生則更少。大家可以經常看到這樣的現象,學生自己組織的比賽,興趣很高漲,氣氛很活躍。反差之大,說明學生并不是不想學習該項目,而是該項目的戰術實在是難以掌握。其根本原因是教材沒有遵循個體差異的原則,忽視了教學的對象是普通學生,而不是特殊的運動員。
大多數有條件的學校在規劃運動場地時,基本以競技運動項目的標準進行建設,尤其在項目器材的配置上均采用“標準化”。那么,“標準化”場地和器材的使用對學校體育教學產生的影響卻沒有引起高度的重視。這一現象往往給學生開展該項運動設置了障礙。如在籃球教學中,個別體能好的學生想體驗“扣籃”的感覺,搬來了墊高工具,冒著身體受傷的危險,機械的將球“扣”進籃筐,來感覺“NBA”的風采。其實,我們可以將籃筐高度適當降低,這樣一來很多學生就有了興趣,可以通過各種方式盡情的發揮,這樣可以快樂的體驗扣籃感覺,既提高了對籃球這一運動的興趣,又鍛煉了身體。有關體育教學中運動場地及環境對學生心理、生理及運動技術形成的影響的研究已十分普遍,國內外的教科書及教學觀摩片也有明確的指導,遺憾的是在實際運用中思維方式仍然離不開競技體育的框框。事實上,學校體育教學中的場地和器材與競技運動的場地和器材是有區別的。
總之,競技運動作為學校體育教材的過程中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它制約著學校體育教學的發展,但這并不代表我們在體育教學當中要完全排斥競技運動,而是促進我們對更多的競技運動項目進行科學的引進和改造,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和教學目標的需要,有選擇地進行必要的改造,使之更好的為學校體育服務。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州市高港中等專業學校)
(編輯 李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