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 劉麗萍
意境教學讓語文學習更有趣味
廣東 劉麗萍
語文教學意境是教學過程中師生主觀范疇之意與教學客觀之境融合的最佳教學藝術境界。研究教學意境,有助于培養學生審美素養,提高學生語文欣賞能力。
意境;情調;境界;意境教學
意境指文藝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現出來的情調和境界。明朱承爵《存馀堂詩話》:“作詩之妙,全在意境融徹,出音聲之外,乃得真味。”清俞樾《春在堂隨筆》卷二:“云棲修篁夾道,意境殊勝。”端木蕻良《關山月的藝術》:“畫梅花的,很少能闖出林和靖式的梅花品格,總是強調暗香疏影這般意境。”藝術的表現形式強調意境,同樣,在語文教學中,如果能把課文中所表現出來的情調和境界一一展現在學生面前,恰到好處地運用意境教學手法,將使語文的學習變得更有趣味,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
心理學研究表明:如果沒有情感的支持,人的感知、記憶、思維等心理活動都是軟弱無力的。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認為簡單地教會學生如何拼讀漢字、如何劃分段落、如何了解中心思想等等并不是真正的語文教學。只有點燃學生情感的火焰,才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充分理解文章,領會文章的靈魂。在理解和領會中完成知識拓展和心靈成長方才是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而意境教學則是實現這種目的重要手段之一。
如何進行意境教學?語文教學意境是教學過程中師生主觀范疇之意與教學客觀之境融合的最佳教學藝術境界。研究教學意境,有助于培養學生審美素養,提高學生語文欣賞能力。語文課不應該是枯燥的字詞句的堆積,而應該是作者情感的延伸,文章段落魅力的拓展,課堂上要充分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和聯想力,在意境的領悟中提升他們的審美情操和文學鑒賞能力,進而真真切切地領會到文章語言的魅力和作者創造藝術的真諦。在語文教學中,我會根據文章情感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感悟意境,順利完成學習任務。
優美的文章如果能結合直觀的手段,學生將更容易感受到文中意境。所以在教學中,遇到文中有景物描寫的時候,我就會借助投影儀等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放映相關圖片,以提高文章的直觀性。
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以“我”夜游荷塘的行蹤為線索,寫了月夜出門、小徑獨步、觀賞荷塘月色等過程,在整個過程中,隨著作者的腳步,月下荷塘及周圍的景色一一呈現在讀者面前。授課時,如果能讓學生更直觀地看到文中的畫面,將有助于他們對課文的理解。這個時候,就需要借助投影儀等多媒體播放課文的課件了。通過播放課件,學生可以清楚地看到月下荷塘那“田田的葉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的出水很高的葉子,“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的白花,從而聯想著“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的美麗;還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塘上月色的迷人情致,“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是有些大意罷了”……通過對課文詞句和畫面相聯系著的直觀感受,學生們更容易了解作者當時“從不靜、求靜、到靜得出靜”的心靈歷程了。也可以順勢教學生寓情于景的寫作手法。
諺語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語文學習中,朗讀是一種理解課文的行之有效的手段。通過朗讀,讓文中的字、詞、句的深意清晰地嵌入腦內,從而能更準確地把握文章的主題,學會文章的寫作手法。
郁達夫的《故都的秋》中,洋溢著作者對北國秋意的贊美、眷念之情——“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文中通篇幾乎都在描寫北國的秋,都彌漫著北方秋的味道,“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想起秋來的點綴。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還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樣”、“像橄欖又像鵝蛋似的這棗子顆兒,在小橢圓形的細葉中間,顯出淡綠微黃的顏色的時候,正是秋的全盛時期……”,這些秋意十足的描寫,經過情感到位的朗讀加上教師的講解配合,相信學生都能在聽與說之間深深體味文中“清”、“靜”、“悲涼”的韻味獨具的北國秋景,也更能體會郁達夫當時眷念故都自然風物的情愫和不無落寞的心境。情景交融的寫法便信手拈來了。
還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如果不用多媒體教學手法,啟發學生的想象力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教師可以啟發學生根據作者的夜游路線及路邊所見景物來展開聯想和想象,從眼前文字中的描寫聯想開去,從蓊蓊郁郁的樹、曲曲折折的荷塘、層層的葉子、脈脈的流水、淡淡的云、參差斑駁的黑影、隱隱約約的遠山、沒精打采的路燈光等似乎讓人清心靜慮的環境,到“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的真情實感流露,可以體會到作者原來只是暫時的月下逍遙,而最終不得不回到黑暗的現實。景與情的反方向運作,這也是一個不錯的創作方法。
要全面體會文章的意境,必須首先了解文章的背景如作者的經歷、文章創作的年代情況等。教師可以提前布置查閱資料的任務,這樣學生既可以提前了解文章大概,又可訓練他們的自學能力。通過查閱相關資料進而增進對課文的理解,也為上課時順利接受教師的授課信息打下基礎。
《再別康橋》是徐志摩的詩歌代表作之一,在講解這首詩之前,先要求學生了解它的創作背景。可以在授課前向學生講解,也可以在上一次課程結束時布置學生自己去查閱相關資料。通過查閱,學生可以了解到詩的題目用了“再”的原因是,此詩寫于作者再次出國歐游的歸途,所以才有了《再別康橋》,才有了重到英國,才有了再別康橋的感情體驗。了解了背景后,學生要理解作者那對康橋依戀不舍的心情就不難了。
將類似文章進行對比學習,可以讓學生更易在異同中體會文章的意境美,更易掌握文章的精妙寫法。徐遲的《黃山記》和余秋雨的《三峽》都是寫景名作。《黃山記》以大開大合的架構,恣肆汪洋的文筆,熱情奔放的胸懷,大氣磅礴地為我們展示了黃山的險與奇,抒發了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非凡激賞月由衷熱愛;《三峽》也寫景,但不多,只有“瞿塘峽、巫峽、西陵峽,每一個峽谷都濃縮得密密層層,再緩慢的行速也無法將她們化解開來。連臨照萬里的太陽和月亮,在這里都擠挨不上”等寥寥幾筆,與《黃山記》不同的是,《三峽》更多的是寫史,李白吟唱、劉備托孤、昭君遠嫁、屈原投江等等,作者寫出了歷史的、文化的山峽,讓我們領略到身負文化傳承重任的長江那與眾不同的特色。在這里,我們可以讓學生通過兩篇文章寫作重點的對比,來了解它們那不同的意境。
教學方法多種多樣,作為教師本著負責的態度和對學生的愛心,就一定能找到合適的方法。在語文教學中,意境教學手法可以讓學生在對教學意境的感受過程中,在獲取語文知識、鍛煉寫作能力的同時,還能使心靈得以愉悅,情感得以激勵,個性得以陶冶,品質得以升華,這何嘗不是為人師者的一大快事。
(作者單位:廣東省韶關市技師學院)
(編輯 李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