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 呂雙慶 張宇
基于“卓越工程師計劃”的軟件專業培養計劃的研究
黑龍江 呂雙慶 張宇
根據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及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建設經驗,在對國內外卓越工程師培養模式研究的基礎上,對軟件專業基于“卓越計劃”的培養計劃進行了初步的研究。
軟件專業;卓越計劃;培養計劃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以下簡稱卓越計劃)是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等戰略部署,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實施的高等教育重大計劃。對高等教育面向社會需求培養人才,調整人才培養結構,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推動教育教學改革,增強畢業生就業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與引導作用。
齊齊哈爾工程學院軟件技術專業自2000年成立以來,已培養近700名學生。本人作為軟件技術專業的帶頭人,可以對專業培養計劃進行改革、修正。通過對近3屆畢業生就業單位的跟蹤調查和信息反饋,調整專業培養結構,進行面向社會需求的專業培養,提高專業學生的培養質量,促進學生的就業,培養出一批能夠適應軟件產業發展和支撐軟件技術行業的人才。
全新的軟件技術專業的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計劃制定完成后,可以實現工程任務課程化,利用專業公司提高學生的職業人意識,使學生在校期間完成從初級程序員、程序員到軟件工程師的轉變,有助于學生的就業和軟件行業的發展。
在卓越工程培養研究之前,很多工科類院校都在進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探索和研究,諸如我院提出的“第三學期”、“校企合一,產學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2007年,教育部、財政部在全國開展了工程教育實驗區建設項目,很多院校提出了人才培養研究報告,同時,很多專家學者發表了相關論文、著作。這些研究、實踐成果均結合專業特點和本校實際,針對性較強。這些成果具有共性的是要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改善教師工程背景,加強實踐教學,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學者們已經做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實踐,不足的是探索實踐不夠深入、系統、具體,沒有真正形成一套可推廣的模式。
類似于我國卓越工程師培養的研究,在西方工業發達國家起步較早。美國對工科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制定了ABET EC2000工程教育認證體系;德國的應用技術大學培養工程師——高層技術人才的做法是延長實習學期;法國的工程類學生五年的學制中,在后三年中有六個月的時間進入企業實習,完成技術工程項目或獨立開展研究,畢業時,可拿到工程師的稱號;新加坡高校工程人才培養的主要特征,是以就業為導向的課程體系改革,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的教學內容與方法改革。
1.學院將卓越培養作為重中之重。學院升本以來在探索應用性本科的道路上,已經明確方向,將“卓越工程師”的培養作為未來工作的重點,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本課題的研究得到學院的大力支持,創造優越的條件為課題的研究搭建平臺。
2.與本項目有關的研究工作積累和已取得的研究工作成績。我院軟件技術專業自2000年成立以來培養10余屆學生。自2003年提出“第三學期”等教學改革之后,于2006年創辦了專業公司,形成了產學結合的教學模式。同時學院大力支持專業科研工作,為課題組供了良好的工作和學習環境。
3.已具備的科研條件。課題組成員具有扎實的教學經驗,對教學培養目標有深刻的理解,同時對目前的教學現狀有深刻的認識,對卓越工程師計劃的學習已經初具成效,具備一定的科研水平,并發表過多篇與教育教學改革有關的論文。
1.主要研究內容
根據國家及行業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制定我院軟件技術專業卓越工程師培養方案。其中包括軟件工程師培養現狀分析、軟件專業“卓越計劃”培養模式的基本框架、教師隊伍的要求與建設、教學管理和畢業標準等內容。
2.研究目標
具有國際視野的行業領軍人才、國際認可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和創業、研發型高端人才。具體表現為,畢業生獲得國際上相應的工程師資格認定和國家有關部委的職業技能認證,實現雙證制。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是高等工程教育滿足國家戰略需求、強化主動服務行業企業需求、創新高校與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機制、改革工程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重大教改項目。通過“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實施,必將提升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推進我國高等工程教育的發展。軟件專業將積極探索并不斷完善這一新的人才培養模式,通過促進校企之間的深度合作,提高畢業生的知識水平、能力素質和實踐技能,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出高水平的應用型人才。
[1]徐理勤,顧建民.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及其運行條件探討[J].高教探索,2007,2:14.
[2]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部分高校第二次研討會報告[R].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9,12:01.
[3]張智鈞.試析高等學校卓越工程師的培養模式[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12:139-141.
[4]唐勇奇,黃紹平等.校企合作培養“卓越工程師”.教育探索,2010,12(234):71-74.
(作者單位:齊齊哈爾工程學院信息工程系)
(編輯 呂智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