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 張東峰
職業教育課程改革之我見
河南 張東峰
職業教育課程不能單純強調“門類化”、“系統化”,通過對四種職業教育課程類型的比較,提出“人格本位”思想的課程類型,強調課程改革要打破原有課程之間的壁壘,對現有課程(包括:知識、技能、態度等因素)進行有效整合,構建新的職業教育課程模式。
職業教育;課程;改革
課程既是將宏觀的教育理論和微觀的教學實踐聯系起來的一座橋梁,也是實現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的重要手段。當前,職業教育課程改革是提高職業教育質量和效益的重要環節。
盡管“課程”是人們經常使用的概念,但到目前為止,對課程仍然沒有一個公認的界定。顧明遠主編的《教育大辭典》將課程解釋為:為實現學校教育目標而選擇的教育內容;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教育技術用語詞匯》中指出:課程是指某一特定學科或層次的學習的組織。借鑒眾多學者的意見,本文將課程界定為:受一定教育目的和規范的制約,借助于一定的物質載體(校園環境、教學設施等)和一定精神載體(知識、經驗、情感、態度等),在課堂教學、課外學習以及自學活動中所確定的有關教育活動的內容和目標體系。
結合職業教育的特點,本文將職業教育課程界定為:職業學校和培訓機構為實現特定的培養目標而選擇的教育和訓練內容及其安排的總和。
依據職業教育課程內容組織的教育哲學基礎和價值準則,職業教育課程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其涵義是將課程內容按知識的邏輯結構關系組織成一門門自成體系的學科或科目。這些學科往往偏重理論,強調形式訓練和知識遷移。傳統的單科分段式課程,即通常所指的由文化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構成的“三段式”課程是學科中心型課程的典型代表。
其涵義是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安排一項或若干項實驗、實習、設計、操作等專業性實踐活動,使這些活動本身成為一種課程或一個課程單元。但由于活動中心型課程不把知識傳授作為其主要任務,從而不能體現學校傳授知識這一重要職能,因此,目前還沒有純粹采用活動中心型課程類型的學校。
其涵義是以職業能力為基礎,通過職業分析和工作分析,將形成某項職業能力所需的知識、技能、態度等課程內容要素按職業能力本身的結構方式進行組織。不同的模塊可以進行靈活組合,從而實現課程的個性化。流行于北美的CBE課程和國際勞工組織開發的MES課程都是能力中心型課程的典型代表。
其涵義是圍繞一個個問題(專題、課題)或一項項任務組織課程內容。它改變了以往的以學科知識的邏輯結構為主組織課程,主要強調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以上四種課程類型具有較強的理論概括性,四種課程類型在特性、功能、局限及適用范圍等方面的比較分析如表1所示。

表1 四種課程類型的比較分析
從職業教育發展的現狀可以看出,學科中心型課程的弊端無疑是很大的,強調能力本位的職業技術教育已成為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但能力本位型課程體系也正面臨挑戰。因為,一段時期的職前教育或培訓之后就可以在某一行業穩定就業的傳統現象已不多見,培訓之后還要進行不斷的再培訓,才能適應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因此“能力本位”必須與職業教育的“終身教育”思想相結合,而“終身教育”思想是基于“人格本位”這一基本假設之上的。因此,職業教育課程要以“人格本位”來充實和完善“能力本位”的課程觀念和模式。具體表現為:職業教育課程應能使個體勞動者不僅具有應有的職業知識和技能,而且具有健康的職業心理和職業倫理,能視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失業”為“常態”,視職業中新知識和新技術含量的增加與變化為“常態”,具有終身化職業教育的思想,具有積極向上的精神與自主創業精神。在學習化社會中,善于利用各種學習機會提高自己的素質,通過學知、學做、學會生存,學會在與他人共處的過程中,完善自己的人格。
“寬基礎”的理論基礎在于:任何一群相關職業中,都有一套通用的、適用于這一群職業中任何職業的知識和技能。這里的“基礎”不僅僅指“學科中心型”的“理論”基礎,更重要的是它包括“能力中心型”中的“技能”基礎,其目的是增強知識和技能的遷移性,使學生更好地適應職業市場的變化,提高其職業適應能力。“模塊化”設計是克服“學科中心型”課程體系弊端、增強培養針對性、提高學生就業能力的有效途經。采用模塊化的課程組織形式,就是將對實現職業培養目標有重要作用的各學科知識(包括文化知識、技能、能力、態度、價值觀等)分解成一個個知識點,再將知識點按職業能力的內在要求整合成相對獨立的知識單元,即模塊,然后根據學生層次和培養目標,將模塊靈活組合,形成不同的課程。
總的來講,職業教育課程固然有“門類”和“系統”,但不能單純強調“門類化”、“系統化”,要打破原有課程之間的壁壘,注重課程之間的組合,著力淡化現有的學科界限,對一些相互之間有內在聯系的若干學科內容進行有機整合。在整合課程的過程中,要把情感、態度、理想、價值觀等作為職業教育課程關注的正當領域。這些因素的引入,將對學生的交往能力、遷移能力、團隊精神、自我驅動、意志品質等產生良好的影響。我們要強調人文精神、社會科學和現代自然科學技術的整合,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并重,倡導“全人教育”,使學生各方面均衡發展,使培養出來的學生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健全的人,而不是一個被工具理性異化了的“工匠”,真正體現“人格本位”思想。
[1]張家詳,錢景舫.職業技術教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楊建華,陳鵬,等.現代教育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3]鐘啟泉.現代課程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4]袁江.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觀[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5,4;1.
[5]胡燕燕.淺談高職課程體系的構建原則 [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5,4;47-49.
(作者單位:河南省三門峽市教育局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教學研究室)
(編輯 李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