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 土
編者按:9月28日,《河南日報》第一版刊發“加快領導方式轉變推進中原經濟區建設新十八談·國土篇”《方式一轉天地寬》,并配發何平評論《地發千祥》。
《方式一轉天地寬》一文分析了當前國土資源管理工作面臨的形勢、任務以及存在的矛盾和問題,強調“加快領導方式轉變,推動資源管理與利用方式轉變,促進發展方式轉變”勢在必行。文章結合當前如火如荼的中原經濟區建設,指出國土資源管理工作要“轉變思維方式,統籌協調拓展空間;改進方法手段,節約集約拓展空間;提升能力素質,有保有壓拓展空間;創新體制機制,先行先試拓展空間”。
《方式一轉天地寬》一文將理論與實踐完美結合,高屋建瓴,對國土資源管理工作進行了全面的闡釋,不僅有高度,而且有深度。評論《地發千祥》也很有特色和力度。這兩篇文章引人共鳴,發人深省,值得一讀。本刊特予以轉發,供大家深入學習,進一步推動國土資源系統干部職工思想解放、方式轉變和工作創新。
方式一轉天地寬
□豫 土
(一)空間,萬物生息的舞臺;土地,人類永恒的母親。
土地是民生之本、發展之基、財富之源,不僅為人類的生存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質資料,更為人類文明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古往今來,我們祖祖輩輩耕耘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篳路藍縷,披星戴月;無數的仁人志士為捍衛這個錦繡的家園,嘔心瀝血,慷慨捐軀;多少個文人騷客為這片美麗的桑梓地,揮毫潑墨,激揚文字……
探究朝代更迭治亂興衰的歷史,最深刻的動因往往發端于土地;解讀盛世強國繁榮崛起的密碼,最強大的支撐始終離不開土地。在人多地少的中國,土地問題始終是帶有全局性、根本性、戰略性的重大問題。
(二)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是我國的基本國策。
“我們的發展,既要考慮滿足當代人的需要,更要為子孫后代留下生存發展空間。”胡錦濤總書記的講話發人深省。
“在土地問題上,我們絕不能犯不可改正的歷史性錯誤,遺禍子孫后代,一定要守住全國耕地不少于18億畝這條紅線。”溫家寶總理的諄諄告誡,言猶在耳。
(三)中原經濟區建設大幕拉開,作為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重要發祥地的河南,迎來了加快科學發展的歷史性機遇。
審視腳下的中原大地,一個個嚴峻的現實擺在我們面前:
耕地保護任務艱巨。河南是第一農業大省,人均占有耕地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且耕地后備資源嚴重不足,開發難度很大。
建設用地壓力巨大。河南是發展中大省,工業化、城鎮化程度不高,加快發展任務緊迫,建設用地需求剛性增長。
生態保護亟須空間。不犧牲生態和環境,防風固沙、水土保持、空氣凈化、環境美化、休閑娛樂等,給后代子孫留下一片青山綠水,同樣需要土地和空間。
(四)省委書記盧展工指出,對于有一億人口、人均耕地較少的河南來說,要實現持續發展、協調發展、科學發展,必須立足于糧食安全,既要有效保護,守好耕地“閘門”和“紅線”,又要有序開發,打開科學發展的“富裕之門”。
“土地哪里來?”這已成為中原經濟區建設中一個避不開、繞不過、等不起、拖不得的重大命題,也對我們的領導方式、執政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五)圍繞科學發展,加快方式轉變,河南土地保護與開發利用工作在困難和挑戰中奮力前行。
“保紅線”效果顯著。連續12年實現“占補平衡”,全省耕地穩定在1.2億畝,基本農田穩定在1.0175億畝,為糧食產量連續5年超千億斤、連續7年創歷史新高奠定了堅實基礎。
“保發展”成績斐然。一大批重要基礎設施、重大招商引資項目和重點民生工程及時落地,全省城鎮化率由2005年的30.7%提高到2010年的39.5%。
“促轉型”持續深化。以土地利用方式轉變為杠桿,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每公頃建設用地二、三產業產值5年來提升了近90%,節約集約用地新機制初步形成。
(六)新一輪發展風起云涌,產業轉移加速,用地需求驟增,土地利用中的一些不正常現象值得警惕:
思想觀念有誤區。一些地方包括管理部門和用地單位往往實用主義當頭,只重局部,忽視全局;只顧短期,不顧長遠,沒有把土地問題作為根本性、戰略性問題來對待。有的只顧抱怨指標太少、管理太嚴,有的甚至把土地調控與加快經濟發展對立起來……
發展方式有偏差。一些地方重規模、輕質量,重速度、輕效益的問題仍然突出;產業結構不合理,多占地、高消耗的傳統產業比重偏高;急功近利,項目雷同,直接或變相以“零地價”招商;城市發展無視自身土地狀況,片面追求外延擴張……
能力素質有短板。一些地方習慣于使用新增用地搞建設,不愿意盤活存量拓空間,一邊抱怨用地緊張,一邊大量閑置土地;未雨綢繆、提前謀劃能力不足,不能有效利用政府土地儲備等手段解決審批時間長與項目落地急的矛盾;不能嚴格落實規劃與標準控制,對不合理用地要求姑息遷就……
體制機制有不足。許多用地經過層層上報審批,環節多、時間長;耕地保護補償機制不健全;鼓勵節約集約用地機制不完善;差別化管理的政策導向效應不明顯;違法案件查處難、移交難、執行難……
(七)當前河南用地矛盾突出,表面上看是土地供應總量不足的壓力,實質上是對現有土地利用結構和利用方式的沖擊,是對傳統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方式的沖擊。
從一定意義上講,所謂的土地“瓶頸”固然是自然的束縛、政策的束縛,但更是落后領導方式的束縛、陳舊管理方式的束縛、傳統土地利用方式的束縛。
加快領導方式轉變,推動資源管理與利用方式轉變,促進發展方式轉變,環環相扣、勢在必行。
(八)土地是一切財富的源泉,但它并非是立等可取的“搖錢樹”,只有有效保護、有序開發、科學利用,才能源源不斷地長出“金山”、“銀山”。
對于土地管理來說,轉變領導方式必須緊扣科學發展這一核心理念,正確處理好保護與保障的關系。
保護是根本,事關農業的基礎,耕地“紅線”必須守;保障是目的,維系發展的大局,建設用地務必保。在有限的土地上,既要保護耕地,又要保障發展,是辯證的對立統一。
沒有保護的保障,必然竭澤而漁,發展將難以為繼;沒有保障的保護,就不可能產生效益,同樣會阻滯發展。只有把保護與保障有機結合,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土地效益,才能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開辟更大的空間。
(九)省委、省政府在謀劃中原經濟區建設的整個過程中,始終對土地的保護與保障問題有著清醒的認識,明確提出要走一條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以新型城鎮化為引領的“三化”協調科學發展之路。
省長郭庚茂強調,土地管理要緊緊圍繞科學發展,努力實現“兩保一高”,即:嚴格保護耕地,有效保障工業化、城鎮化健康發展用地需求,實現土地高效利用。
(十)十三億人要吃飯,耕地紅線必須堅守;一億人要發展,有限空間亟待拓展。怎么辦?
按照國土資源部部長徐紹史指出的那樣:“兩難”可以統籌,關鍵在于善治善為,真正把主動服務、嚴格規范落到實處。
(十一)轉變思維方式,統籌協調拓展空間。
改變傳統的思維方式,從原來一味追求土地增量擴張轉變到集約利用上來,把原有耕地和建設用地的互斥關系轉變到統籌利用上來。
將土地整治與提升農田質量結合起來。實施土地整治重大工程,推進農村田、水、路、林、村綜合治理,有效增加耕地數量,提高耕地質量和糧食產能,促進農業規模化生產。
將土地整治與村莊治理結合起來。把農村散亂、廢棄、閑置、低效利用的建設用地進行整合、復墾,實現城鄉用地布局的調整和結構的優化,提高節約集約用地水平。
將土地整治與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結合起來。開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促進土地規模經營和農業產業化發展。
將土地整治與轉變農村生產方式結合起來。引導非農產業向小城鎮集中,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為加快新型城鎮化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做好統籌城鄉發展這篇大文章,河南潛力巨大、前景廣闊。
(十二)改進方法手段,節約集約拓展空間。
人類需求的增長、經濟發展的持續,不能寄希望于土地面積的增加,而只能走節約用地、集約發展之路,以有限的土地生產更多的糧食、承載更多的產業、支撐更大規模的發展。
向“集聚”要空間。以推進新型城鎮化為引領,推進工業向產業集聚區集中、服務業向中心城鎮集中、人口向小城鎮和中心社區集中,大幅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向“挖潛”要空間。加強未利用地開發,因地制宜推進“工業出城、項目上山”,盡量利用山地、荒地和劣質地搞工業建設,不占或少占耕地。
向“提效”要空間。加強對已批建設用地的供應、使用情況的全程監測,清理整治批而未用和閑置、低效使用的存量建設用地,嚴厲打擊“圈地”、“囤地”等行為。
向“立體”要空間。科學安排空間利用,合理開發地上地下空間。建設和推廣應用多層標準廠房,促進產業向“空中”延伸,加快從“以地招商”向“以房招商”轉變。
一路通、百路通。開闊思路,改進方法,創新手段,必能走出保障科學發展的新坦途。
(十三)提升能力素質,有保有壓拓展空間。
如何使有限的土地發揮最大的效用,考驗著決策者科學管理和有效調控的能力。
長于“保”,統籌兼顧、超前儲備、預留空間,優先保障重點項目、重大基礎和公共設施項目,保障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項目、重要生態環保和節能減排項目,保障重大招商引資項目和重點民生保障項目……
善于“取”,下定決心、硬起手腕清理處置閑置用地,對超過《土地出讓合同》約定或《土地劃撥決定書》規定的動工開發期限尚未動工造成土地閑置滿兩年的,堅決依法收回并重新安排使用……
勇于“壓”,堅持走內涵集約發展之路,大力發展節地型產業、節地型建筑和緊湊型城鎮,遏制城市建設“攤大餅”式的無序擴張,避免因盲目投資、過度超前和重復建設等浪費土地資源,堅決核減不合理用地……
敢于“舍”,舍棄那些“兩高一資”、產能過剩和低水平重復建設的項目,舍棄那些不顧自身資源條件、脫離實際需要的寬馬路、大廣場,舍棄那些低層、低密度的別墅類房地產項目……
有取有舍,有保有壓。取舍之間,體現了決策者的智慧與勇氣。
(十四)創新體制機制,先行先試拓展空間。
機制蘊含規律性、體現導向性、解決根本性。科學利用土地、拓展用地空間,必須爭取支持,健全制度,形成保障與促進科學發展的新格局。
審批體系待優化。合理調整行政審批權限配置,在國家管規劃計劃、管總量控制的前提下,努力實現“省級管域內平衡、管投放時序,市縣管項目供應、管節約集約”的總體架構。
調控政策應細化。對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區域,采取差別化的用地政策;對耕地保有量和基本農田保護面積大、耕地保護任務重的地方,在政策、資金、項目上給予支持和補償。
激勵約束需強化。將各地保護耕地、節約集約用地的成效與計劃指標、資金項目的分配相掛鉤,加強考核,嚴格獎懲,形成合理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
改革創新要深化。健全嚴格規范的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進征地管理,規范推進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探索城鄉之間、地區之間人地掛鉤機制。
先行先試、探索實踐,因勢利導、規范運作,真正實現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
(十五)責隨職走,心隨責走。在中原經濟區建設的歷史洪流中,務必強化國策意識、人均意識、節約意識、保護意識、憂患意識、危機意識,嚴格保護耕地、合理開發利用土地,使有限的土地資源發揮出最大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十六)這是一片古老的土地,這是一片豐饒的土地,這是一片火熱的土地。
用全國1.74%的土地,養活了全國7.47%的人口,我們內心涌動的是欣慰和自豪;用全國6.5%的耕地,生產出了全國10.3%的糧食,我們肩上扛起的是責任與擔當。
在科學開發利用土地上闖出一條新路,為中原經濟區建設不斷開拓新的發展空間,為億萬百姓創造更美好的家園,16.7萬平方公里的中原大地上,必將展現出一幅無限壯麗的錦繡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