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英
(天津市靜海縣第一中學)
利用現實生活材料對學生進行有效教育
◆王 英
(天津市靜海縣第一中學)
曾有這樣一個故事令我感慨頗深:一位醫生在為一位產婦接生時,面對著生命垂危而又雙腿畸形的嬰兒,幾乎放棄了努力——與其將來一直生活在漫漫的痛苦中,莫如讓這小生命自生自滅吧。但強烈的愛心和責任感又促使他救活了嬰兒。幾十年以后,醫生心愛的孫女得了一種頑癥,慕名求治于對此癥頗有研究的青年專家。一番細談,老醫生深深地驚詫了:眼前這個拄著雙拐、才華出眾的青年醫生,竟是自己當年救活的那個殘疾嬰兒!由此,我聯想到與醫生工作性質相似的職業——教師。教育就是培養生命的事業,面對著一個個所謂“愚笨的”學生,誰又能說他們不會是未來的棟梁之材呢?
下面,筆者就從班級、班主任這個層面談一談如何利用社會熱點材料對學生進行有效教育。
胡錦濤同志再三強調,要全面落實思想道德建設的主要任務,首先就要從增強青年的愛國情感做起。但要注重在具體教育過程中將空洞的說教轉變為更有效的教育。
比如,當神舟五號發射成功時,上海市建平中學就請航天員回到母校講了一節物理選修課,上海市教委將周杰倫的歌曲《蝸牛》列為勵志歌曲來傳唱,人民教育出版社也曾將王度廬的武俠小說《臥虎藏龍》、金庸的《天龍八部》選入選修教材,內容鮮活、形象、直觀,給了我很多的啟示。
1.針對有的學生愛抱怨說自己的國家不好,周一升旗儀式時說說笑笑、隨隨便便等現象,我提供了這樣的材料——美國綠卡背面寫著:當你在任何時候遇到危險和困難,都不要怕,因為你背后有一個強大的國家支持你。
通過一番教育,使學生真正認識到自己的國家強大自己才硬氣,海外華人都希望中國強大,因為他們深知:自己國家強大,二等公民在海外才能贏得尊重。面對逐漸強大的祖國,要建設好自己的國家,首先自己尊重祖國,尊重國旗,才會贏得別人的尊重。
2.針對個別學生愛國熱情高,但易偏激,追求前衛和另類以吸引眼球的現象,我提供如下材料——趙薇軍旗裝事件與韓國李延熙侮辱慰安婦事件;王治郅滯留美國多年后回國再次成為國手為國效力等事件,使學生認識到愛國和自尊是有不可逾越的“底線”的。學生都贊同“作為一個中國人就應該熱愛自己的祖國”,同時,他們還極力表示,當國家危難時,將會用實際行動來堅決保護祖國。
大多數青年學生對社會基本的道德原則和行為規范有一定的認知,但在實踐中還存在嚴重的“知行分離”現象,道德認知和道德行動還不相一致。對此,我結合現實生活中的材料來對學生因勢利導地進行教育。
1.針對學生中存在食堂排隊加塞,在教室和樓道等公共場合大聲喧嘩,宿舍中隨地扔垃圾、吐痰,上學路上闖紅燈,放學時在公共汽車上搶座等違反《中學生守則》和《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不禮貌、不文明現象,我就結合了現實材料中的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的“中國游客”的尷尬一步步展開教育:生活富裕起來的中國游客到國外旅游時,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脫鞋脫襪子、不排隊、隨地吐痰甚至隨地小便等損害中國人形象的齷齪現象,致使在國外很多旅游區的明顯位置,外國人特意用漢字在牌子上寫著“不許喧嘩”“不許加塞”“不許隨地吐痰”等提示語,這也很大地挫傷了每個中國人的民族自尊心,但同時也讓每個中國人反躬自省,剖析我們民族素質修養亟待提高的一面。在教育過程中,學生均對此類行為持鄙夷不屑的態度,并認識到社會公德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體現,均真誠地表示要在今后的社會生活中遵守社會公德,提高個人修養,從現在做起,從我做起。這個教育很好地抓住了當前青年學生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及處于青春期階段學生追求美麗、追求完美,追求個性,注重個人魅力,渴望得到社會認可和尊重的特點,班會氣氛熱烈,學生情緒高漲,教育效果非常明顯
為使學生的這種情感長久存在并時刻體現在日常行動中,我又結合我校每學期開學第一個月的“規范學習月”,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創設情境,讓學生加深對規范的理解。如“規范在我心中”知識搶答賽,“我為一中添光彩”演講對抗賽,“我為母校留下什么”“與文明握手,向陋習告別”交流討論活動等。這些活動,極大地激發學生對學校的熱愛,使其遵守規范和公德成了自覺行為。
2.針對學生自私、缺乏社會責任心和集體責任感的現象,我為學生提供了如下幾則社會熱點材料:
世界首富比爾·蓋茨熱心慈善事業與當今仇富心理的反差。比爾·蓋茨說:在人的本性中蘊藏著兩股巨大的力量,一是自利,一是關愛他人。他在4年里給慈善事業的捐贈達235億美元,相當于他現有凈資產的60%。比爾·蓋茨日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他退休后,將把自己所有580億美元財產全數捐給名下慈善基金——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一分一毫也不會留給自己的子女。他說:“我和妻子希望以最能夠產生正面影響的方法回饋社會。”
成龍的藝德與濮存昕的社會公益心。他們通過慈善公益事業來回報社會,已成為一種生活習慣,并將這種行為內化為個人價值觀。承擔社會責任,履行社會義務,充滿為人表率的人道主義精神。擔負起對社會的責任,并帶動整個社會,把社會公益事業當成“義務”,把“愛”永遠放在內心,能夠在賺錢之余也把“義演”等慈善公益活動當成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通過這些事例,使學生深切感受到社會責任感的重要性,明白“人過留名,雁過留聲”“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道理。
1.法制安全教育
結合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王大偉講過的一個未成年人被傷害的真實案例,進行現場情景再現,并分階段進行事件分解、體驗剖析、點評教育,增強了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和應對突發事件的技能。
2.感恩教育
抓住網絡上的熱點《傷心母親給兒子的一封信》《寫給學生的20條建議》,讓學生真正明白“教室的燈光就是父母期盼的目光”,并結合我擔任語文教師的優勢,讓學生寫“親情作文”“真情作文”,即讓學生通過作文的形式來體驗父母的不易和對孩子的恩情,教育學生感恩親人,用成績回報親人。把學生寫好的“親情作文”寄給家長,強化了學生與家長的情感交流。許多學生因體悟到真情而感恩父母,感恩師友,感恩家鄉,感恩社會,回饋社會。
通過十幾年的班主任工作,我深刻認識到,我們的教育工作就是用慈愛呵護純真,用智慧孕育成長,用真誠開啟心靈,用希冀放飛理想!讓我們的教育更有時代感和實效性,共同構建起師生的心靈之橋,共同支撐起教育的藍天!
[1]天津教育.2007.
[2]班主任.2006.
[3]中學生.2007.
[4]演講與口才.2007.
[5]讀者.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