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金來
(江蘇省無錫市旺莊中學)
讓“綠色體育”走進中學校園
◆呂金來
(江蘇省無錫市旺莊中學)
學校體育是學生獲取體育知識的主要途徑之一,它是一個人人生航行的領行者,如何讓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對體育有正確的認識,我們應該“讓綠色體育”走進校園。
1.研究對象
從研究目的出發,依據抽樣原則和正態分布的原理,在無錫市旺莊中學分別在2006級、2007級、2008級各年級隨機抽取初中學生各100名,共300名進行調查測試,收回問卷294份,有效問卷289份(男生為162名,女生為127名),有效率為96.3%。
2.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查閱并分析與本文有關的文獻資料,為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2)訪問法
采用隨機的方式,詢問不喜歡體育課的理由。
(3)問卷調查法
①信度檢驗
采用再測法,對2006級100名學生再問,隔1個月后進行重復測量。
②效度檢驗
根據研究任務的需要,設計了調查問卷。根據學生的問卷進行匯總如表1。

表1 體育課對學生的吸引程度
從表1看出31.1%的學生認為體育課有吸引力,64.4%的學生認為吸引力一般,4.5%的學生認為體育課沒有吸引力,女生認為吸引力一般或沒有吸引力的人數要多于男生。學生認為體育課沒有吸引力或吸引力一般的主要原因在于:課的內容太單調、枯燥;不懂得鍛煉方法;對體育課所授的知識不感興趣;認為難以達到體育課的評價標準;缺少場地設施。
1.注重發展學生的個性
(1)體育課程樂趣化
學校體育課程的一個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自主的學習能力,養成終身從事身體活動的習慣及健康的獲得。學校體育應以啟發學生學習運動興趣及經驗的發展為主。在體育教學改革的沖擊下,體育課的改革應在國家體育教育方針的指導下,不墨守成規,以學生為本,強調自由、快樂的學習。
(2)體育課程生活化

體育課程內容要結合學生實際生活的需要。培養學生基本能力的養成,是未來學校體育發展的一個重要觀念。此觀念主要強調體育課程的目標,應著重在提高學生對周圍環境的適應能力,強調學生學習內容,應著重在培養學生日常生活中所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技術能力和正確的生活態度的學習。
2.培養學生的自我鍛煉能力
根據《中國群眾體育現狀調查結果報告》中體育人口在不同學歷人群中的分布表可以看出:初中生的體育人口數是比較偏少的。初中階段的學生自我管理能力、自鍛能力是相對較差的,因此中學階段應加強學生的自鍛能力培養。
(1)通過新穎教學內容、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個體積極認識、探究某種事物,從事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體育運動興趣是指一個人對體育運動愛好傾向和對體育信息優先關注的傾向??梢钥闯雠d趣是一個人產生積極行動達到預定目標的前提。要使學生對體育學習產生興趣,提高他們的積極性,就須不斷的給學生新的、有趣的、生活中所需的,系統性知識。
(2)結合知識,技術教學培養認識能力
培養認識能力應從提高學生的認識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良好的學習態度,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使之形成正確的認識和保持學習、鍛煉的積極性,培養中應以引導和鼓勵為主。每個學生都希望自己所做的事能得到老師的認可,特別是鼓勵性的認可,以此來滿足自己的成就感,獲得前進的動力。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培養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
(3)結合練習的組織和方法,培養學生的運用能力
人是本體,新的教學大綱是圍繞著人轉,圍著學生轉,放開了手段、方法,甚至是組織形式,促進體育教學的多樣化、多元化。體育課的練習組織和方法,既要有利于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有利于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中教師不要什么都包辦,可根據不同教學內容確定練習方法。如按教材要求,教學需要和所能提供的條件,由學生自行組合,互相幫助,協助練習;也可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個人自己編選練習內容來安排鍛煉。
3.確定正確適宜的評價制度
學校體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增強學生體質,促進學生健康發展。體育還有個文化傳承問題,還有習慣的養成,興趣的養成問題,但最核心的問題是讓學生健康的發展。評價體育教學的成果時,特別強調一點,不管你使用什么樣的教學手段,而最終評價都緊緊盯住你是不是有效地增進了學生的健康。改革學校體育課的教學內容和評分標準,是素質教育的具體體現。
4.創立良好的鍛煉環境
(1)創立安全的鍛煉環境
要充分利用學校的場地器材設備,并注意使用的器材是否達到安全衛生的要求,并對學生加強安全教育。如在器械鍛煉時,要注意保護和幫助,提示學生穿了足球鞋不要到水泥地上去打籃球等,因為有的學生受傷后就有可能對該項運動產生恐懼心理。組織學生鍛煉前教師應根據學生將要鍛煉的項目,對場地進行檢驗、選擇和布置。做到標志線規整醒目,器材設置合理,有一定的藝術性與美感,使學生進入練習場地有精神振奮,情緒積極、愉快之感。
(2)建立和諧的鍛煉環境
贊可夫在《教學與發展》一書中提到:教學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方法就有利于學生把所學知識融于生活化的情緒中。
(3)引導學生結合自然環境進行鍛煉
運動本來的涵義就是離開緊張的工作,到自然中去進行輕松愉快的活動。根據學生的條件可以組織學生去旅行、登山、要求學生到大自然中去采集標本或組織學生放風箏等。引導學生到大自然中去生活、去活動,猶如讓學生回到大自然的懷抱,感受到自身的存在與發展,使他們的主體意識得到復蘇,這樣有利于學生將來在社會中健康、愉快、幸福地生活。
一個人接受學校教育是短暫的,但學校教育對他們的影響卻是長久的。學校體育教學應遵循人的自然的發展規律,使學生體驗到體育學習的樂趣,讓學生把這種樂趣帶進他們今后的社會生活中,并在以后的社會生活中不斷去享受體育鍛煉的樂趣。
[1]張旭光,崔林娜.中國群體體育現狀調查結果報告.中國體育報,2002.
[2]周云卿等.學校體育學.上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