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彥敏
(河北省欒城縣第三中學)
淺談高中語文與民族傳統文化
◆譚彥敏
(河北省欒城縣第三中學)
五千年的歷史、五千年的積淀,古老的中華民族及其優秀兒女在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豐富的物質精神財富。無論是文學藝術還是宗教哲學無不體現出中國的特色和中國的傳統。而千年之后,在世界文化交流、融合的大背景下,這些優秀的傳統還能繼續輝煌下去嗎?如何讓一代代年輕人將老祖先的智慧成果傳承和發揚下去就是我們語文教育者不得不思考的一個問題。
歷史的文化沉淀,是古人創造的物質和精神文化的總和。儒家思想文化是其的主要脈絡,還涵括了其它方面的不同的思想文化。其中凝結了這個文明古國的民族性格和社會意識,其中包含的觀念文化,涉及到生活的各方各面,例如歷史文物、文學、社會制度、史學、科技、醫藥養生等。中國傳統文化貫穿歷史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在中國傳統文化涵蓋的內容是非常的廣的,從小到大,我們的生活的各方各面無不滲透著其的思想。
自上世紀以來傳統文化的發展狀況可謂是喜憂參半。可憂的是在商品經濟、互聯網、快餐文化的大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年輕人和更年輕的一代人對與傳統的忽視與忽略。以影視作品、網絡文學、現代科技傳媒等為載體的快餐文化,以其快速便捷、信息量大且富于娛樂性的優勢風靡整個文化市場,擁有了眾多的青少年讀者,從而讓大批的年輕人遠離文本、遠離經典。因為年代久遠、語言習慣的差異,那些蘊含著古人智慧的文學、藝術、哲學、思想,在他們眼里是艱澀的、難懂的、過時的,很少有學生真正愿意走近它去了解它。因為語言的關系阻斷了青少年與傳統的近距離接觸,同時還讓很多人望文言文而生畏,更談不上興趣。如果不是因為考試要考的話,估計這些東西早已隨著歷史塵封在不為人知的角落里。
語文是人與人之間交際的基礎工具,也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幼兒的唐詩到初中、高中的文言文,無不有中國傳統文化的蹤影。語文學科中進行傳統文化教育不僅是此學科的要求,也是當今歷史發展的需要,因為語文學科是最容易讓學生接受和理解中國古老的民族文化,這也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挑戰和吸收的時候,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在學校語文教學中越來越得到重視,像“恢復傳統,傳承文化”這種呼聲也越來越強烈,“國學熱”、“漢語熱”遍布全球。但是對于我國的中學生卻對日韓、美國等國家的服飾、明星、娛樂熱情只增不減,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的卻甚微。所以在中學生中,尤其是在高中生中,通過語文教學和學習的方式來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一個現實問題。
中國傳統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其中所蘊含的生活、行為、思維方式以及價值觀念都是我們平時生活的導航。對于語文教育的任務之一就是要傳承和發揚我國的傳統文化。語言教學中涉及的傳統文化主要是指中華民族的情感狀態、生活習俗、語言風格、審美情趣、文化習慣以及人生信仰等。
首先,漢字和語匯是民族智慧的結晶。中國的漢字是記錄漢語的一種書寫符號,是一種古老的文字形式。中國漢字可以說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的沉淀的精華,其是一種少有的能夠將表意文字的音、形、意三者完美結合的文字形式。漢字言簡意賅,可以形象的將所要表達的意思明確傳達,不僅如此,其還能夠從一定角度反映物質、精神、制度等層面的文化。對于語匯,是語言表達的基石。中國的典故、成語、格言、對聯、謎語和歇后語等都是中國傳統詞匯的積累。其次,中國傳統倫理哲學是思想的精華。我國的倫理哲學主要是指包括墨家、道家、法家在內,并以儒家倫理道德為主要內容的思想范疇。在現實生活和世界中,儒家以及其入世的精神而成為成就最高點的道德境界。“天人合一”、“人性本善”、“以人為本”等著名的思想都是出自于其中。再者,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文學藝術魅力是永恒的。中國文學經過歷史長河的洗禮,能夠深刻且生動的體現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不論是先秦的諸子百家、兩漢辭賦、唐宋游記還是到散文、戲曲、小說都無不彰顯著我國瑰麗的文化財富。這些文學作品是值得當代的高中生品讀和深思、反省的。最后,禮儀風俗的心理規范。中華民族自古就一個“禮儀之邦”,在言談舉止中流露著中國高度的禮儀風范。中國的風俗也是特定地區歷代人么一起遵守的一種行為模式和規范,中國的民族風俗習慣也是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培養濃厚的文化心理
在高中語文中推行傳統文化,主要就是要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接受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價值觀、道德觀和審美觀。讓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滋潤高中生的精神世界,讓學生的思想、精神境界更高。在這個過程中就要讓高中生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產生認同和興趣,通過教師和書本帶動學生的文化心境,并使其產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崇拜和憧憬。通過巧設導語來增強吸引力,并盡量縮短古今文化的距離、創設情境等方法來使學生對語文中傳統文化更加有興趣。
2.加強理想的教材使用
中學語文教材以文字為載體,承載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民族靈魂,其中蘊含了大量的傳統文化題材。這一點小從中國漢字的措詞和表達中都可以看出,語文教師要通過語文教材在學生和文學作品之間建立一個紐帶,使學生在中國文化典籍中吸收更多的知識和道理。在文學作品中找尋沉淀著豐富的哲學內蘊,并不斷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強烈的民族責任感和使命感,培養樂觀、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和淡泊名利、寧靜致遠的心態。
3.構建活躍的文化課堂,增設豐富的課程資源
課堂教學作為語文教學最有效的途徑之一,其也為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教學搭建了一個平臺。所以,教師應致力于研究教學課堂的氣氛和方法,給學生創造一個愉悅、舒適、高效的學習環境,使學生能夠不斷提高其審美情趣和文化素養。教師可以通過熟讀成誦、品讀積淀、感受交流、學習拓展等方式來達到文化課堂的活躍。當然,僅從課堂短暫的時間中學習是不夠的,學生要從其他課程資源中不斷地擴展和豐富其涉獵的知識領域。可以通過增加學校圖書館藏書、不斷開發文化課程、開展校內文化活動等方法來開闊課外文化視野。
本文從傳統文化的內涵出發,概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和現在的局面,詳細地闡述了我國傳統文化的內容和教學價值,并對于高中語文傳統文化培養提出三點方法,為高中語文傳統文化的相關性研究提供了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