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陽
(上海嘉定婁塘學校)
運用統計提高英語作業評講的有效性
◆王新陽
(上海嘉定婁塘學校)
英語作業的統計在英語教學工作中是一項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它是作業批改環節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幫助教師了解學生對課堂知識掌握情況、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和自己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之一。而且作業批改統計結果,能及時準確地反映教與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是教師改進教學方法的指南針,是學生成長的見證,是個性化輔導對象確立的依據。
每本作業都反映了學生個體對課堂所學知識的掌握和運用情況,同時也反映了教師課堂教學的效果。因此,當教師批改學生的英語作業時,要善于統計學生作業中的易錯點,并通過分析錯誤的原因,了解錯誤的差異性,尋求最佳解決問題的方案,使下節課作業的講評切實有效。在批改學生的英語作文中,統計到學生在運用there be句型中出錯較多,典型的錯誤句式有以下兩種:
1.There are some friends take part in the party.
2.There have some friends in the park.
通過作業批改的統計,筆者找來相關學生了解錯誤的原因,錯句1的學生主要是受漢語思維定勢干擾,而錯句2的學生是因為知識缺漏和能力薄弱。針對由作業批改統計所反映出的問題,筆者精心設計了作文講評課,除了對作文的構思和內容進行講評外,適當補充“There be…”結構相關知識,如讓學生翻譯一些“某處有某物”“某人有……”的句子,并對這些句子進行句法功能分析,課后設計層次練習來加以鞏固,以解決不同認知水平學生的學習需求。再寫作文時,筆者鼓勵這些學生在文中還運用“there be…”結構,然后批改時再次統計there be結構錯誤的學生(也就是上次講解后還沒熟練掌握這一結構的學生),結果統計出還有一兩位學生沒掌握,這就需要筆者進行個別輔導。
筆者平時講解閱讀理解的判斷正誤和單項選擇題,都是簡單地和學生核對答案,然后告訴學生錯在哪,學生一般也不會提出疑問。筆者也一直認為這兩個題型的閱讀材料是學生最容易理解的。一次閱讀作業批改的統計,使筆者改進了自己有閱讀教學方法。批改后的統計,筆者發現學生錯的最多的閱讀反而是這兩個題型,哪怕最好的學生也會有錯,是閱讀理解的錯誤還是審題的錯誤?
筆者找來相關學生了解原因得知,有的是粗心造成的,有的是錯誤理解,有的是看不懂。從學生反映出的問題,筆者及時調整了閱讀教學思路,再做閱讀理解的作業時,讓學生先瀏覽全文,理解文章的大意,然后讓學生在文中找和題目有關的線索,并結合文中的線索,說出判斷的理由,加強對他們閱讀的思維過程評價,促使學生重閱讀的過程,而不再一味地追求結果的正確與否。如在《新世紀英語》九年級第一冊中的一篇閱讀the old man and the sea中的一道閱讀判斷題:The oldman loved fish verymuch.筆者讓學生畫出文中的線索,并說出對或錯的原因。有的學生從文中的“fish”,said softly.“slowly and painfully”“Itwas themost beautiful”推斷出這句話是正確的。有的學生從“the old man threw his harpoon into the heart of the great fish.”認為這句話是錯的。筆者從學生說出的原因來了解學生理解文本的思路,然后對不同水平學生閱讀理解中所存在的問題,做出具體的指導,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閱讀能力都能得到發展。
教師從一周作業批改統計的情況,可了解所教班級學生一周的學習情況,知道哪些學生在錯誤出現后通過教師的講解取得了進步和成績,哪些學生的錯誤還是依舊,并通過和他們溝通交流,了解他們又出現錯誤的原因。如果是學習態度問題,就需要教師加強與他們思想交流,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如果是學習方法問題,就需要教師加強對他們學習策略的培養。這些統計的數據,客觀而直觀地反映出學生在英語學習各方面出現的問題和進步以及學生從不會到會的學習成長過程。同時,也為教師快速梳理本階段教學知識重難點,去粗取精提綱摯領地復習和今后設計習題提供了依據。對這些統計結果,筆者一周總結一次,對不斷進步的學生及時表揚,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下面是我的一次英語口語作業批改統計記錄,效果是解決問題后記下的。

英語作業批改統計表
作業批改后的統計,能促使教師全面地、客觀地、有選擇地將所授內容與學生的學習水平聯系起來,讓教師充分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從以學生為本的角度設計課堂教學目標和教學過程。因此,作業批改后的統計是備課方案和課堂實效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