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競艷
(河北省唐山市樂亭縣大相各莊鄉陶莊小學)
素質教育寓于音樂教學之中
◆李競艷
(河北省唐山市樂亭縣大相各莊鄉陶莊小學)
小學音樂教學的本質就是素質教育,它是教育活動中一項具有形象性、新穎、活潑,有濃郁的情感色彩的活動。它能吸引學生、振奮學生并扣擊他們的心弦,使學生在欣賞、認識、理解、練習多項活動內容的同時,精神上得到美的享受,并受到深刻的教育。經過多年的課堂教育教學的實踐,筆者認為,素質教育要求小學音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努力。
小學生天真無邪,處于這一階段的孩子們,都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他們很好動,處于這一階段的學生,他們的有意注意尚處高度發展時期。這一階段的學生,他們非常喜歡聽老師在課堂上給他們故事和更喜歡同學們一起做游戲,處于這一階段的學生天性好奇,他們的求知欲旺盛。由于這一階段的特性,當他們接觸新事物時,往往會產生探索的欲望。因此,我們可以在教學中采取靈活多變、生動形象的教學方法,巧設疑點,以加強趣味性,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參與到聽、唱、做中來,使他們的各個器官都活躍起來,都在課堂上隨著知識的學習而動起來。小學音樂教材根據兒童的特點,選編了大量的有關生活的素材,這些素材都蘊含著豐富的自然常識和社會科學,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思想品德方面的知識。如歌曲《咱們從小講禮貌》,《新年好》等。
2.自然科學常識。如《大樹樁你有幾歲》、《大森林的生命》等。
3.講衛生、愛勞動方面的教育。如《其多列》、《勞動最光榮》、《洗手絹》等。
4.歷史常識。如《國歌》、《小白菜》等。
5.還安排了許多器樂知識。如民族樂器介紹、西洋樂器介紹等。
因此,教師在備課時,一定要在重視知識的傳授的過程中,必須要注重學生的素質培養,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既要注重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更要充分體現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師生互動與生生互動的過程中,使學生的各種能力得到進一步的培養。
在進行音樂教學時,從心理學的觀點看,要特別注意在引起學生對音樂共鳴的教學方法的選擇上下功夫。學生的樂理知識,演唱技能,對音樂語言的理解,甚至道德情感的形成,都同音樂情緒共鳴有密切的關系。因此,教師要善于創設生動、感人的情境,以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產生情感體驗,促進各種技能的形成。如“小矮人覺得有幾級樓梯特好爬,你知道是哪幾級樓梯嗎?(模唱)為什么?”等等,這樣讓學生自己去感覺半音的接近感,并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他們自己去尋求答案,給學生創造獨立思考的機會。最后,還可以用“找朋友”或“送半音妹妹回家”之類的游戲調節氣氛,為了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陶冶思想情操,在教學中我是這樣做的:教學一年級的歌曲《國旗,國旗真美麗》,我先讓學生參加升旗儀式,參觀有關愛旗、護旗的圖片展鑒等,激發他們的愛國之情。教學高年級的歌曲《賣報歌》、《我們的生活多美好》,從歷史故事講起,引伸到歌詞內容,通過講解歌曲內容,進行新舊社會對比,使學生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應該怎樣珍惜。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帶著感情去演唱歌曲。這樣,學生真摯的愛國情感體驗就會在細小的心靈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音樂是一種美育,它重感染,重形象。誠如古人所云:“躬行為起化之源”,教師必須加強自身的修養,以自己的美德美行和美態影響和感染學生。例如,教師的范唱對學生掌握音樂的情緒和理解音樂的內容有很重要的作用。學生對一首歌的喜愛與否,往往與教師的范唱有關。如果教師的范唱是充滿情緒的,富有感染力的,把作品的藝術形象充分地揭示出來,那么,學生不僅能夠準確地演唱,并且也能唱得很有情感,并且喜歡唱它。因此,教學每一首歌曲時,應做好范唱的準備。另外,教師的以身作則對學生的品格的形成尤其重要。例如,在教學歌曲《洗手絹》時,教師應主動將班里的抹布、毛巾、窗簾等洗干凈,然后讓學生學著老師的樣子每人回家洗一洗自己的手帕、襪子等。在此基礎上,再教唱歌曲,使學生不但理解了歌曲的內容,而且真正感到了勞動的光榮,從而培養了學生熱愛勞動、講究衛生的好思想。
音樂教學是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渠道之一,是培養學生特長的重要陣地。而課外活動是開展藝術教育很好的輔助形式,如歌舞、戲曲比賽、小品、相改朝換代表演等都要在課外活動中完成。因此,教師組織活動時就要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小學生的年齡特征采取靈活多樣的手段和豐富多彩的訓練形式,使德與智揉合在一起,學與玩結合在一起。例如,教學歌曲《上學歌》,可以指導學生在學會歌曲的基礎上,利用課外活動時間給歌曲加上適當的動作,進行舞蹈練習。這樣,就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讓他們自編自演,從而受到美的享受,等到美的熏陶,提高藝術素質。正如愛因斯坦所說:“對于一切來說,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因此,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不但能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最大限度的滿足其心理需要,而且能讓學生比較獨立自主地學習和探索,獲得更為豐富的知識和信息。
音樂是一門感情藝術,它以優美的旋律啟動人們的心扉。音樂教育更是審美教育,而它的核心正是審美情感的培養。要我們去發現美、揭示美,從而達到表現美,創造美的目的。怎樣讓音樂藝術自身的美去撥動學生的心弦,使他們的鑒賞能力得到提高,最終去創造美,這才是關鍵,才是和以往單調的教學方式不同的方法。
一堂音樂課中,教師要教學生發聲和演唱,練習中所要學生達到的音色悅耳,充滿感情、整齊等就是一種美的要求,一種團結、協作、整齊的美。由此再啟發學生在形式上達到美的和諧與統一,培養學生能以聲動人,以情感人,以美奪人的能力,讓學生能在色彩紛呈的音樂世界中自在地翱翔,這才是優化課堂教學的中心內容。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在不斷地進步,教學改革已勢在必行,過去那種“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已與當前的全面素質教育格格不入。奧爾夫曾經說過:“音樂教育是人的教育。”那么,“教育”兩字首先應是育人,教授知識才是其次。至于音樂,那只是眾多育人形式中的一種罷了。畢竟,在音樂教育中能成為音樂家的是極少數,更多的是對音樂的欣賞、表現、創造等美的素質的培養。
綜上所述,素質教育寓于音樂教學之中,不僅能使學生在歌曲的演唱中開闊視野,豐富知識,更能使學生在學習中陶冶情操,提高各方面的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