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秀蓮
(青海省西寧市少年宮)
在校外課外教學中如何進行作文教學
◆羅秀蓮
(青海省西寧市少年宮)
隨著中小學生的閑暇時間的明顯增多,校外課外教育為學生多方面才能的培養提供了廣闊的舞臺。校外課外教育有利于學生開闊眼界,獲得新知識。筆者在校外課外活動中,承擔著學生快樂作文的教學工作,在近幾個學期的作文教學中,探索了如何進行有效教學,以下是筆者在校外課外教學中進行作文教學的積極嘗試。
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入門的向導。”從人的求知心理來看,興趣與學習活動直接相關,是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作文教學中,首先應該激發學生習作的自信心,培養學生的習作興趣,使學生想動筆,樂于表達。在校外課外教學中,我遇到的學生都是小學生,他們的作文剛剛起步,習作的關鍵不應該放在學生寫什么,怎么寫,而應該放在如何讓學生想寫、愿寫、樂意寫,激發學生樂寫的興趣上。為了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寫作熱情,我在批改作文時,提高學生作文分數,或用紅筆畫出寫得好的詞句,寫些鼓勵性的評語,并設置了:“你看我多棒!”讓每位學生輪流把自己寫的最美最好的句子抄在黑板一角,供大家學習。每次發作文本,看著學生拿著自己的作文本,熱烈地討論著、笑著,互相交流著,我的心里就充滿了喜悅。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離開閱讀,學生對事物的表達將是毫無次序和枯燥無味的。如果沒有大量的閱讀,就沒有豐富的語言積累,讀和寫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其中道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文章源于豐富的語言積累。只有語言積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寫出許多生動、優美的文章。否則,心中縱有萬般思緒,筆下也難有片言只語。我在校外課外教學中要求學生誦讀《三字經》《弟子規》《中華優秀古詩文》;鼓勵學生多讀書,讓學生盡可能涉獵多方面的知識,為學生創造了一個靜心讀書的機會。目的就是引導學生積累優秀的文學語言,為學生的寫作奠基基礎。
小學生大多缺乏自覺性,只有不斷地鼓勵和督促,才能幫助他們積累語言,提高語言的儲備量。我布置學生每人備一本《采蜜集》,讓他們每天將閱讀所得到的好詞好句摘抄下來,在校外課外教學中定期檢查,及時表揚。同時,向學生介紹一些名言、古詩詞、兒童詩歌,要求他們熟讀成誦,并學習運用。在校外課外教學中開展讀書交流會、朗誦比賽、文學知識競賽、成語接龍等有趣有益的活動,提高學生自覺積累的興趣和積極性,加深他們對語言本身及其應用的印象。當然,除了讓學生多進行課外閱讀之外,還應督促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生活中去領悟,去積累作文素材,引導他們掌握更多的提高習作的方法。比如,從互聯網上查閱資料,做實驗寫觀察日記,在旅游或外出時留心觀察身邊的事物并做好記錄,等等。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見聞,又幫助他們獲取了真實生動、記憶深刻的素材。這樣經過長期的積累和內化,學生寫作的語言資料庫不斷豐富完善了,寫作時遇到的障礙就會大大減少,作文也能生動起來。
讓真實的生活世界作為小學生的寫作對象,讓學生從豐富多彩的世界中去挖掘寫作內容,激發學生寫作興趣,培養學生寫作習慣,提高學生語言運用能力。讓作文教學面對小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學會去認真觀察生活,寫自己熟悉的生活內容,反映熟悉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和所感,將生活與作文緊密聯系在一起,真實而富有個性地寫出自己對生活的觀察和真實的情感。
作為教師,要求學生主動地去觀察、體驗生活,積累有關材料。使他們在學習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認識世界,認識自我,從而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學生只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留心觀察,用心思考,寫作之源就會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對小學生來說,認識世界的主要途徑是觀察,只有親身去接觸事物,仔細地觀察事物,才能獲得真實、深刻、細致的第一手資料,寫作時才有話可寫,寫出的文章也比較真實生動。因此,作文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例如,學習描寫一種水果,可以讓學生看關于水果的資料圖片,使學生對水果生長過程和景象有一個直觀的了解,對水果的色彩、形態等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并拿出實物讓學生看、摸、聞、嘗,加深印象。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也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初步掌握描寫一種水果的方法。到了正式寫作時,再請學生拿出自己喜愛的水果,讓他們說說應從哪些方面觀察,就比較容易了。這時,教師應趁熱打鐵,引導學生有順序地觀察和了解水果的外形、色澤、味道、吃法,等等,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并使他們懂得觀察的重要性,逐步養成細致觀察的好習慣。如寫觀察日記,一定要事先布置學生去觀察,去發現身邊的感興趣的事物,如飼養的小烏龜,小金魚,大豆怎樣發芽等,學生通過觀察,積累了大量的素材,寫起作文就不會覺得難了。觀察生活,使學生開始關注自己的生活細節。孩子們在玩耍過程中對生活中的人、事、物產生了興趣,使孩子們的情感體驗得到了豐富和提升,習作能力迅速提高。由于習作的題材都來源于活動或游戲,一切都是那樣的熟悉,這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趣,學生的習作動機增強了,他們喜歡用自己的筆來把自己感興趣的生活畫面描繪下來。
豐富的想象力是寫好作文的不竭源泉。在校外課外作文教學中,除了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之外,引發學生的想象思維也很重要。在教學過程中,要經常為學生創設激發想象的情境,引發他們的想象思維,培養他們的想象創造能力。可以利用課件展示很多可愛的玩具和動畫,激起學生的興趣,請學生小組合作為其中的一些玩具確立關系,編故事,編對話……學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啟發,互相補充,使想象更加充實,更加生動,直到編寫成一個完整的童話。在這種情境中,學生得到了自主學習,充分表現的機會,有了自由想象的空間,想象思維得到引發和鍛煉,寫作興趣也提高了。
我覺得模仿起步是激發學生寫作興趣的有效途徑。從模仿起步,體驗成就感,鼓勵表達自由,讓孩子快樂寫作。如我指導寫自己最喜歡的水果時,出示范文《橘子》:“橘子是我最愛吃的水果,矮矮胖胖的身子,圓而略扁,表面有些粗糙。有的橘子穿了一件綠色的外衣,有的則裹著黃色“皮大衣”,有的穿的是黃綠相間的花外套,可帥啦!輕輕剝開橘子皮,我對它深深地吸了口氣……”然后,指導學生利用五官感受水果,有條理地安排內容,靈活地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鼓勵學生嘗試習作。在學生“口欲說筆難表達”時,再讀老師事先寫好的范文,使學生“心為之牽,情為之動”,最后進行針對性指導,取得了明顯效果。
在校外課外教育教學中,作文課要注重講評,以提高學生習作的能力。講評課上,老師可以通過欣賞學生的優秀習作再次開啟學生思維,對習作所反映出的共同問題作重點分析,這樣既能夠為學生提供評改的樣板,又能起到引路的作用。我先選一篇作文示范評改,然后集體嘗試修改,再由每位學生作自我評改,再到小組互相討論批改。讓學生懂得:“文章不厭百回改”;“好作文往往不是寫出來的,而是改出來的。”通過評講,提高了學生的習作能力。通過評講,解決本次作文的普遍問題,提高學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因此,我們的作文講評課要盡可能用一切機會激勵學生的閃光點,肯定學生的點滴進步,用欣賞的眼光來看待他們的作文,從而給予他們更多的成功體驗。
總之,在校外課外作文教學中,老師注重激發他們對生活的熱愛,調動學生觀察思考和練筆的積極性,讓每一個學生都快樂起來,寫出自己的、自然的作文。教師一定要當好學生習作的引路人,讓學生在習作的起跑線上感受到精彩,體會到樂趣,引領學生輕松邁入習作之門。
[1]周仁洋.談小學習作評價的問題及對策[J].語文教學通訊,2007,(4).
[2]章志光.小學教育心理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3]邱小瑩,曾志安.讓習作教學棲息在詩意的枝頭[J].語文教學通訊,2007,(5).
[4]名師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