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回望“十一五” 國土資源事業碩果累累
□本刊編輯部
“十一五”期間,面對保護與保障的雙重壓力,面對政策與現實的諸多矛盾,河南國土資源人在省委、省政府和國土資源部的正確領導下,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保護與保障并重、監管與服務相濟的理念,勇于改革,奮力創新,積極探索科學管理的新路徑,逐步理清了“兩保一高”的工作思路和“積極主動服務、嚴格規范管理”的工作理念,全身心致力于國土資源事業的健康發展,致力于中原崛起、河南振興的宏圖偉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回望“十一五”,河南國土資源事業碩果累累。
“十一五”期間,規劃管理工作以貫徹基本國策為主線,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主題,按照“兩保一高”的總體要求,突出抓好土地規劃、礦產規劃管理工作,為全省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規劃確定的任務和目標。
嚴格執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切實保護耕地和基本農田。我們嚴格落實國家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用途管地、用地,切實保護耕地和基本農田。“十一五”期間,全省耕地面積穩定在792.53萬公頃以上,基本農田穩定在689.33萬公頃以上,實現了耕地占補平衡。2004年起,全省部署開展了“空心村”、磚瓦窯和工礦廢棄地等“三項整治”。五年多來,共整治土地規模10.58萬公頃,新增耕地5.53萬公頃。其中累計拆除黏土磚瓦窯10255個,復墾整理土地2.37萬公頃。
首輪礦產資源總體規劃的實施取得了顯著成效。首輪礦產規劃的實施,促進了礦產資源管理的科學化與規范化,在加強礦產資源勘查、提高資源保證程度、調整與優化礦業布局、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加強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重大基礎設施和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用地得到有效保障。我們堅持“有限指標保重點、一般項目靠挖潛”,優先保障重點建設項目、重要民生工程和產業集聚區建設用地需求。五年來,全力保障了高速公路、國道、省道、航空、鐵路、水利、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和教育、衛生、環保等民生項目以及城鎮發展用地。
新一輪土地和礦產資源規劃編制工作取得重大進展。
《河南省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河南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08~2015年)》相繼獲得國務院和國土資源部批準。市、縣、鄉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基本完成,規劃修編的進度和質量均居全國前列。市、縣級礦產資源總體規劃基本編制完成,正在組織審查。新一輪土地和礦產資源規劃的編制實施,為全省土地、礦產的規劃管理提供了科學依據,為經濟社會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空間和環境。
“十一五”期間,我省耕地面積趨于穩定,質量不斷提高,為全省糧食產量連續五年超千億斤提供了重要支撐,也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我省的耕地保護工作得到了國家領導人的肯定,受到了國家有關部委的表揚。
政府和社會的耕地保護意識不斷強化,共同責任機制初步形成。早在2008年,省委省政府就創造性地提出了“兩保一高”的土地管理思路,即嚴格保護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基本保障工業化、城鎮化健康發展的建設用地需求,努力實現土地高效利用。各地都建立了國土資源協管員制度,有些地方聘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擔任監督員,充分發揮社會各界對保護耕地的作用。
省、市、縣、鄉四級政府逐級簽訂了耕地保護目標責任書,明確了本地耕地保有量和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等任務,并從2008年開始,把耕地保護等土地管理任務完成情況納入政府年度目標管理體系,年年進行考評。同時,把耕地保護目標考核結果與用地指標分配等掛鉤,進行嚴格獎懲。
認真落實基本農田保護制度,夯實耕地保護基礎。
“十一五”期間,我省始終把基本農田保護和建設作為耕地保護工作的重中之重,常抓不懈,從減少占用、規范補劃、提高質量、增加面積、改善基礎條件、加強基礎性工作等方面全面進行保護和管理。在第二次土地調查中,我省完成了上一輪規劃的基本農田調查,建立了基本農田數據庫,在全國率先審查通過了基本農田上圖成果。2009年,省國土資源廳被國土資源部、農業部授予全國基本農田保護工作先進單位稱號。
堅持以建設促保護,不斷提高耕地質量。“十一五”期間,我省把提高耕地質量和綜合生產能力作為耕地保護的一項重要任務來抓,建立資金集中投入制度,每年都將新增費、耕地開墾費、土地復墾費、土地出讓收入用于農業土地開發部分,以基本農田為主要對象,大力開展土地整理復墾開發,打造糧食生產核心區。“十一五”期間,全省累計實施新增費項目277個,總投資41.14億元,建設規模393萬畝,新增耕地20.25萬畝。
嚴格標準,確保實現耕地占補平衡。“十一五”期間,我省各級政府和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認真落實耕地占補平衡的各項制度和措施,每年均實現了耕地占補平衡,使我省連續11年實現耕地占補平衡。5年間,共通過實施占補平衡項目補充耕地125.255萬畝。
推進土地綜合整治,搭建新農村建設和城鄉統籌發展的有效平臺。從2009年開始,我省就建立了“政府主導、國土搭臺、部門聯動、群眾廣泛參與”的工作機制,將農用地整理、村莊整治、新農村建設、經濟發展用地等工作統籌謀劃,聚合引導各項支農資金,開展土地綜合整治。2009年9月,啟動了25個縣(市、區)、101個行政村試點。截至目前,有93個已完成試點項目規劃編制,其中34個試點村項目已經省轄市政府審批并報省廳備案,復墾土地2.5萬畝,解決新村建新區用地1.38萬畝,結余建設用地指標1.24萬畝。2010年,省廳把省委確定的350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范村作為土地綜合整治試點,開始實施。到2011年,將全部啟動1000個試點村建設,完成“千村整治”任務。
“十一五”期間,省廳緊緊圍繞“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工作大局,將保障重點項目建設用地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將維護被征地農民合法權益作為工作的出發點,按照“積極主動服務,嚴格規范管理”的總體要求,改革創新,求真務實,推動建設用地審批管理工作不斷取得新進展。其中2010年度全省批準用地數量突破39萬畝,國務院批準用地增幅超過100%。全年共批準199個重點項目用地,辦理先行用地手續11個。批準鄭汴物流通道新建工程、中國石油化工河南油田分公司產能項目、京九鐵路電氣化改造(商丘段)等197個重點項目用地,辦理內鄉至鄧州、洛陽至欒川、商丘至周口、開封至新鄭國際機場高速公路等11個重點項目先行用地手續,符合條件的重點項目建設按期實施。
“十一五”期間,我省全面完成城鎮地籍更新調查工作。2006年在全國率先開展了全省城鎮地籍更新調查工作,18個省轄市區、108個縣(市)建制鎮及其鄉(鎮)政府所在地全部完成。調查成果已經應用于政府宏觀調控和國土資源管理日常工作。
2007年全面啟動全省第二次土地調查工作,2009年5月在全國率先完成縣級第二次土地調查成果上報,2009年底全面完成全省第二次土地調查工作。工作方法、工作進度、成果質量得到全國土地調查辦和國土資源部的肯定和贊揚。
從2004年7月開始,我省在全國率先開展了煤炭和鋁土礦的資源整合工作。經過三年多的不懈努力,全省小煤礦從1569個減少到510個,共關閉1059個,數量減少了67%;小鋁土礦已從144個鋁土礦減少到52個,數量減少了64%。共有43處地方國有及改制煤礦、51處小煤礦整合加入了河南煤化集團、中平能化集團、鄭煤集團、義煤集團和神火集團等省骨干煤炭企業,使省骨干煤炭企業礦井達到186處,生產能力達到13766萬噸/年,共增加產能3802萬噸,增加資源儲量14.52億噸,礦井結構持續得到優化,產業集中度不斷提高,以省骨干煤炭企業為主體的開發利用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6大煤業集團與4大氧化鋁企業占有資源分別達到70%與90%。
2007年,在進一步鞏固煤炭鋁土礦整合成果的基礎上,以金、鉬、鐵、沸石、珍珠巖等為重點,我省按照國家統一部署組織開展了新一輪礦產資源整合。安陽、焦作、駐馬店三市鐵礦數量由原來的177個減少到72個,數量減少了59%;信陽上天梯非金屬礦區沸石、珍珠巖礦山數量由原來的55個減少到2個,數量減少了96%;小秦嶺金礦區的小礦數量減少了60%。2008年1月,省政府又批準對全省鉬礦資源進行整合。
通過對重要礦產資源的整合,我省做大做強了河南煤化集團、中平能化集團等六大煤業集團和中鋁、開曼等四大氧化鋁企業等一批重要礦種開發優勢骨干企業,促進了地質找礦事業的發展和礦業經濟的繁榮。
2005年以來,我省先后組織開展了打擊無證采礦、小煤礦超層越界開采專項治理等16項大規模的集中治理整頓活動,形成了政府組織、國土資源管理部門配合、有關部門共同參與的聯合執法機制。據統計,全省共查處無證采礦5121起,超層越界開采310起,以采代探157起,非法轉讓105起,拘留、追究刑事責任307人;查處國家工作人員參與辦礦356人,參股金額3000多萬元。
自2004年1月1日起,我省在全省范圍內實行探礦權、采礦權有償出讓。五年來,累計出讓征繳探礦權價款5.69億元、采礦權價款44.5億元。
“十一五”期間,我省加大地質找礦工作力度,提交了一批有重要影響的科學研究成果和新發現礦產地。
“十一五”期間,基礎地質調查共完成1∶5萬區域地質調查8幅。其中,完成了中國地質調查局下達的潭頭鎮、古城、陶灣、欒川縣共4幅,完成了省兩權價款項目雙柳樹、白雀園、林州市、水冶共4幅,還有中國地質調查局下達的澠池縣、古城、觀音堂、段村幅正在開展,有望完成填圖面積4530平方千米。
古生物化石資源調查、發掘與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新發現并公開發表命名了57種新屬種古生物,新發現了汝陽、欒川兩處世界級恐龍化石產地和兩個恐龍化石群,發現至少20余種新屬種恐龍,使河南成為名副其實的恐龍大省。
“十一五”期間,省內主要礦產查明資源儲量大部分有較大幅度的增加。截至2010年10月底,煤炭、鐵、銅、鉛、鋅、鋁土、鉬、銻、金、銀、普通螢石、耐火黏土、天然堿、鹽巖、水泥用灰巖等查明資源儲量增加幅度較大,其中鋁土礦、金礦、銅礦、鉛礦、鋅礦、銻礦、普通螢石、鹽巖、水泥用灰巖等查明資源儲量增加幅度超過50%。2004年以來,省財政不斷加大地質工作投入,截至2010年底已累計投入資金27.3億元,新取得了一大批找礦成果,新發現礦產地92處。已發現并部分查明(未上表)資源量(333)+(334)?:煤167億噸,鋁土礦7280萬噸,鐵礦2億噸,鉬礦25.6萬噸,鈾礦437噸,銅9萬噸,鉛鋅礦31.5萬噸,金礦8.6噸,銀礦931噸,重晶石礦317萬噸,藍晶石礦248萬噸,黏土礦590萬噸,白云巖礦2.1億噸。使用中央和省財政資金4790萬元,開展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項目13項,新增查明金資源儲量95.44噸、鋁土礦65.81萬噸、煤1.34億噸、鉬1.12萬噸。
2005~2009年,我省共安排省級探礦權采礦權使用費及價款省外國外勘查項目47個,補貼性投入資金約14846萬元,項目數和資金數分別占總項目數和總資金數的11.6%和7.86%。勘查礦種以金、銅、鉛鋅多金屬為主,其次為鐵、鋁土礦。其中,國外項目20個,分布于阿爾及利亞(6個)、剛果(3個)、加納(2個)、坦桑尼亞(2個),菲律賓、越南、智利、津巴布韋、西澳洲、塞拉利昂、納米比亞(各1個)11個國家,項目資金7162萬元。2010年計劃投資國外地質勘查項目17個,資金6812.21萬元。
“十一五”期間,我省國土資源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省廳批準設立了旨在為破解國土資源領域重大關鍵技術難題、聚集和培養科技人才的科技創新基地——重點實驗室8個;以促進產業發展為重點,推進科技創新,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為實現國土資源工程技術領域提供支撐的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3個。全省國土資源行業被省科技廳認定了6個省級工程技術中心和1個重點實驗室。
“十一五”期間,我省共投入“兩權價款”地質科研經費4800余萬元,組織實施了62個科研項目,涉及礦產勘查及基礎調查方法及手段研究、區域重點成礦區帶成礦規律及成礦預測研究、區域重大疑難地質問題研究等領域,并取得了重要進展。這些研究成果均具有創新性,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發揮了很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在各自的研究領域中,均占有重要地位,達到國內先進或領先水平,部分成果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十一五”期間,累計下達國家、省、部、廳等各類科技計劃450項,其中國家級1項、省部級15項、廳級434項。完成科技成果191項,獲得各類科技獎勵209項,其中省級科技獎勵7項、部級科技獎勵8項、廳級科技獎勵196項。其中,河南省地勘局地勘二院完成的《河南省汝陽縣東溝礦區鉬礦勘探》、河南省地質調查院完成的《西藏當雄-嘉黎一帶銅鉛鋅銀礦產資源調查評價》和河南省地質博物館完成的《河南省地質博物館陳列布展內容科學研究》三項成果均獲國土資源部科技成果一等獎。
2008年4月,河南省地質博物館建成并對社會公眾免費開放,已累計接待觀眾超過150萬人次。2009年,河南省地質博物館等5個科普基地被命名為第一批全國國土資源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