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俊杰 張新明
(安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安徽蕪湖 241000)
近年來,多媒體技術越來越普遍地應用于教學。由于它具有圖文并茂、變靜為動的特點,大大增強了課堂教學內容的表現力,因此,恰當地使用多媒體技術可以達到其他教學手段無法實現的教學效果,體現出其獨有的優勢。不可否認,多媒體技術具有很多不可替代的優勢,但隨著多媒體教學的普及,多媒體課堂中出現了諸多的教學問題,譬如:什么學科適合于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如何處理多媒體教學與其他教學手段的關系等。部分教師在利用多媒體技術實施教學的過程中也存在著很多誤區,沒有深刻認識多媒體技術的特點,也不能很好地把握多媒體教學方法,使教學效果受到了影響,多媒體技術在教學應用過程中出現了異化現象。
最早明確地把異化作為哲學范疇使用的是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意指人的創造物反過來奴役人,成了支配人的異己力量。[1]當前,我們所說的技術,特別是在信息技術范疇下的技術,主要是以計算機、網絡、多媒體為主。黑格爾提到的“技術奴役人”是指人為了使用這種“技術”而去改變周圍的環境,改變其他的因素,使得這種“技術”得以順利實施,也就是單純地為了使用這種“技術”的形式,忽略了為了使用“技術”帶來的負面影響。費爾巴哈指出:“主體所產生的對象物客體,同主體本身相脫離,成為主體的異在,并且反客為主,反過來束縛、支配及壓抑主體?!盵2]所以,當一味地追求某種技術的使用時,就會很自然地排斥其他技術手段,并且容易陷入形式化主義的誤區,即:為了使用而使用。技術的使用是為了實現人們所期望的價值,也就是實現技術的正向價值,但由于對技術本身認識的不夠深刻或者是其他原因,導致在使用技術時產生了人們沒有預料到的負面價值。所以,國內有學者認為“所謂異化,是客體在價值屬性上與主體‘相敵對’的狀態,是價值客體與價值主體的疏離,歸根結底,異化是價值的負向表現。”[3]
近年來,多媒體教學迅速興起,教學模式也在不斷地趨于成熟。多媒體技術集文字、圖片和動畫等教學形式于一體,具有動靜結合、圖文并貌的特點。由于多媒體的眾多優點,一時間在教學領域的應用風生水起,但在冷靜看待多媒體技術后,一些教師逐漸發現了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存在著很多不足之處,開始重新審視多媒體技術的功能,并對其進行反思。比如: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常常需要配合多媒體進行教學,并不能像使用黑板粉筆一樣自如地控制,這就是多媒體技術異化的表現。根據對技術異化的分析,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教育者在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和設計課程的過程中,多媒體技術反作用于教育者,多媒體技術表現出人們所不希望的負向價值,并影響到教育者本身和教學效率。所以,有學者對多媒體技術異化這樣總結:“在教育領域,技術異化主要表現為對人的替代、否定、控制、強迫和漠視。[4]”
“替代”表現為多媒體技術對教師講解的替代。多媒體技術的出現,使教學過程發生了變化,內容更加豐富,教師制作出來的課件涵蓋的內容很多。教學內容的表現形式更加多樣,由原來單一的板書變成了圖片、文字、聲音和動畫。因此,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在課上節省了大量教師板書的時間,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在課下學生根據教師的指引,下載拓展知識面的相關材料。于是,一些教師認為:多媒體教學可以替代傳統教學方式,甚至是教師的講解。由于大量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在課堂上出現了取代傳統教學手段的趨勢。但是任何一種教學形式都有兩面性,多媒體教學方式也是如此,并不是所有的科目都適合使用多媒體。比如:語文學科中的散文或詩歌閱讀訓練,目的就是讓學生自己去想象,讓學生自主地理解文章要表達的思想。學生通過自己的想象來定位散文中主人公的形象,自主構建詩歌所要表達的意境,并不是多媒體幾段文字或幾張圖片可以代替的,此所謂“可意會,不可言傳”。在這樣的課堂中需要教師的講解,需要教師的循循善誘,同樣也需要學生自己的思考和定位,所以,就不宜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
“否定”表現為多媒體教學形式對傳統教學形式的否定。多媒體技術所表現出來的眾多優勢,是以往黑板加粉筆的傳統教學形式所沒有的,再加上傳統教學比較單一,缺乏對創新能力的培養,由此,一些教師認為:傳統教學形式沒有多媒體教學效率高。久而久之,這種認識在教師中間成為了一種共識,使得教師越來越偏向于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對多媒體教學形式越來越依賴。但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實踐后,教師覺察到多媒體技術并不是萬能的,甚至在某些方面并不比傳統的教學形式有優勢。因此,在選擇傳統教學和多媒體教學時不能一刀切,不能說哪個更有優勢,也不能說誰取代誰,兩種教學形式都是有利有弊,是互補的關系,而不是對立的關系。應該深刻認識到兩種教學形式的利弊性,在課堂上需配合使用,以達到合理的資源配置。多種教學形式的互補才能更好地優化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強迫”表現為教師與學生常常被迫花費許多精力學習不斷更新的多媒體技術。日新月異的多媒體技術每天都在發生著變化,在這種不斷變化的環境下,為了更好地駕馭多媒體技術,要求教師和學生要跟上技術發展的腳步。但由于近幾年多媒體技術的發展速度過快,沒考慮到學生與教師對多媒體技術應用的接受是需要過程的,在這種情況下就等于是在強迫教師學習新的多媒體技術,以保證能夠跟緊技術的發展腳步。實際上,這在無形中增加了教師和學生的負擔。
“漠視”表現為冰冷的屏幕對教師、學生心理上的漠視。利用多媒體教學,教師需要事先準備好多媒體教學課件,并且根據課件來安排教學的進度。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容易盯著屏幕,機械地點擊著鼠標,不斷地放映著課件,讀著課件上面的內容,完全不顧學生的聽課反應。教師只有這樣才能跟上教學課件的節奏。學生也要緊盯著課件上面的內容,才能緊隨教師講課的思路,所以,如此的多媒體教學會使教師教學逐漸脫離課堂實際教學需要。這樣的教學沒有顧及教師、學生在心理上的感受,久而久之,教師容易形成思維定勢,學生容易產生煩躁感和視覺疲勞感。
多媒體技術不是用得越多越好,也不可能完全替代其它教學手段,要根據實際情況,在課堂上恰當使用。有些課程需要直觀的效果,比如:在初中地理課上講解雨是怎么形成的,顯然只靠講解是不夠直觀的,此時若利用多媒體動畫技術在課堂上演示雨形成的過程,教學效果一定會很好。但在有些課堂上,比如:語文教學中需要學生大聲朗讀的,就要合理使用多媒體,特別是對于某些文學形象,需要學生自己想象的,那就要留給學生想象的空間。因此,不能只注重多媒體技術的使用,而是要與其它教學手段配合著使用,達到互補的效果。
有些教師在使用多媒體時,為了上課時操作方便,將課件按順序排列。在上課時只需按一個鍵,多媒體課件就可以順序播放下去。教師與學生必須緊跟多媒體課件的節奏,這樣就變成了“以多媒體課件”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而教學是教和學兩方面構成的雙邊活動,不僅需要學生聽,也需要教師恰當、靈活地講解,以及必要的板書和動作演示。這些都是多媒體技術無法代替的。因此,多媒體課件不能一放到底,教師在教學時也要避免一味的朗讀課件,要充分發揮教師自己的主導作用。
在課堂上,教師除了向學生傳授知識外,師生間的情感交流也很重要。在多媒體課堂上,很多教師看著課件進行講解,這實際上是教師在配合課件,而不是課件在配合教師教學。由于教師要緊盯著屏幕,很少面對著學生講課,自然與學生缺乏情感上的交流。因此,在多媒體課堂上,教師要注意拉近與學生之間心理上的距離。教師的一個微笑,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是對學生的一種鼓勵,也達到了教師與學生情感交流的目的。
很多多媒體課堂上,從上課到下課,通過多媒體課件一頁一頁顯示出來。多媒體課件的容量很大,界面和諧,效果也很炫目,但往往教學效果卻并不理想。主要是因為多媒體課件過于關注視覺效果,學生容易被多媒體課件本身所吸引,而忽略了教學內容。在制作多媒體課件時,要以教學目標與內容設計為根據,可以適當注重效果,但不能喧賓奪主,要圍繞教學目標與內容來進行制作。多媒體教學不可只注重形式而忽略教學的本質。
將多媒體技術應用到教學中具有很多不可否認的優勢,可以實現很多傳統教學手段無法實現的教學功能。在信息化時代,應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也是教育信息化的要求。但是,在多媒體技術教學應用的過程中也不能忽略和否定了傳統的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畢竟也只是一種教學手段而已,其應用的根本目的是要優化課堂,提高教學效率。因此,要對教學實際需求進行分析,課堂上不能只利用多媒體技術,而是要與傳統的教學方法相互配合,使多種教學手段相得益彰、相互補充,以達到優化教學過程和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1]葛力.現代西方哲學辭典[z].北京:求實出版社,1990.
[2]侯才.有關“異化”概念的幾點辨析[J].哲學研究,2007.
[3]郭沖辰.技術異化論[M].沈陽:東北大學出版社,2004.
[4]顏士剛.信息技術異化的根源分析及其消解的可能性[J].現代信息技術,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