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曼
對于固定資產盤虧,會計處理較為簡單,并且新、舊會計準則所作規定也一致:固定資產盤虧造成的損失,應當計入當期損益。有關會計處理如下:首先根據盤虧固定資產的賬面價值,借記“待處理財產損溢”科目,按已計提的累計折舊和減值準備,分別借記“累計折舊”和“固定資產減值準備”科目,按固定資產原價,貸記“固定資產”科目。如果涉及到生產經營用固定資產,由于之前購進時的增值稅進項稅可以抵扣,現在發生非正常損失,根據增值稅暫行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538號)規定,不能再予以抵扣,需要將它從進項稅中轉出。轉出的金額應為盤虧當月固定資產的凈值乘以適用稅率,即需轉出的進項稅額=固定資產凈值×適用稅率,此處的固定資產凈值是指扣除已提折舊后的固定資產價值,并相應貸記“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轉出)”科目。待盤虧固定資產報經批準轉銷時,借記“營業外支出”科目,貸記“待處理財產損溢”科目。
企業發生固定資產盤盈時,舊會計準則規定:對于固定資產盤盈時的凈值應計入當期損益。也就是固定資產盤盈的處理方式和盤虧一樣,都應計入當期損益,這里的當期損益是指“營業外收入”會計科目。有關會計分錄也和前述類似。
《新會計準則第28號—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和差錯更正》中規定:將固定資產盤盈作為前期差錯處理,需要采用追溯重述法進行更正。這里的前期差錯是指沒有運用或錯誤運用有關信息而對前期財務報表造成的遺漏或誤報。追溯重述法是指視同前期差錯從未發生過,對前期財務報表的有關項目進行更正的方法。
舊會計準則是將固定資產盤盈作為營業外收入核算,這點顯然有悖于營業外收入本身的涵義。所謂營業外收入是相對于企業正常生產經營活動收入而言,指企業日常生產經營活動以外的收入,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利得。由于企業盤盈的固定資產一般情況下多是漏記或錯記而導致的,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經營活動以外的其他收入,所以將盤盈的固定資產作為營業外收入核算,這顯然是不合理的。同時,“營業外收入”賬戶余額期末要結轉到本年利潤,作為企業當年利潤的一部分,并且進行利潤分配。這顯然會造成企業所有者權益的缺損,給投資者帶來損失。將盤盈的固定資產作為營業外收入進行核算,也為企業創造了人為操縱利潤的機會。
新會計準則規定盤盈固定資產應當視為前期差錯,并需追溯重述調整前期的相關財務報表項目。這種處理方式比起之前舊準則盡管要復雜、繁瑣,但是它能更準確、真實地反映固定資產盤盈對企業產生的影響,為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更貼合實際的會計信息。它將盤盈固定資產作為前期差錯,調整前期留存收益,而不是調整本期利潤總額,有效地避免了管理者利用它操縱當期利潤。對前期財務報表項目進行追溯調整,使得會計調整前后各期的財務報表具有可比性,便于會計信息使用者進行分析比較,從而做出準確的判斷和決策,提高會計信息使用的規范性和質量要求。
企業發現盤盈的固定資產,應按有關規定確定其入賬價值:如果同類或類似固定資產存在活躍市場的,按照市場價格,減去按新舊程度估計的價值損耗后的余額作為入賬價值;如果同類或類似固定資產不存在活躍市場的,則按該項固定資產的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作為入賬價值。企業按上述原則確定的入賬價值,借記“固定資產”科目,貸記“以前年度損益調整”科目。
盤盈的固定資產作為前期差錯,采用追溯重述法進行調整,所涉及會計分錄有三步,第一步:依據固定資產入賬價值,計算應補繳納的所得稅,借記“以前年度損益調整”科目,貸記“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科目;第二步:根據“以前年度損益調整”科目的余額,按照一定比例補提盈余公積金,借記“以前年度損益調整”科目,貸記“盈余公積”科目;第三步:將“以前年度損益調整”的賬戶余額轉入利潤分配,借記“以前年度損益調整”科目,貸記“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科目。最后根據上述數據調整前期財務報表相關項目,并在報表附注中予以披露。
在固定資產盤盈處理時需注意的兩個問題:第一、上述會計核算是針對企業盤盈的固定資產價值較大,即發生了重要的前期差錯。如果企業盤盈的固定資產價值較小,也就是不重要的前期差錯,可以直接將盤盈的固定資產價值計入當期損益,而無需采用追溯重述法進行調整;第二、如果盤盈的固定資產是當期增加的,直接補充登記即可,不涉及任何損益的增減,也無需調整前期的所得稅和留存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