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哲
作業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是一種通過對所有作業活動進行追蹤動態反映,計量作業和成本對象的成本,評價作業業績和資源的利用情況的成本計算和管理方法。它以作業為中心,確認和計量耗用企業資源的所有作業,將耗用的資源成本準確地計入作業,然后選擇成本動因,再將所有作業成本分配給成本計算對象(產品或服務)。作業成本法把間接成本和直接成本都作為消耗作業的成本,使得產品成本計算范圍更廣、更精確,企業的資源能夠得到優化配置,因此被很多發達國家企業所采用。
1.客觀環境尚不能完全滿足作業成本法需要。首先,作業成本法計算過程中要確認、計量、記錄大量作業,選擇成本動因和成本庫,分配作業成本,是一項耗時、復雜的體系。這意味著當生產批量較小時,按照作業成本法進行核算就增加了工作量,會浪費大量人力物力資源。而我國目前市場需求的多樣性并不足,企業類型還是以密集勞動型企業為主,即在企業產品中,制造費用所占比重不大,直接人工依然占據主要地位,這些都影響了作業成本法的應用。其次,我國會計準則規定采用制造成本法,將非生產成本計入期間費用,而作業成本法將期間費用的部分計入到產品成本中,作業成本法雖是一種先進的成本計算方法,但并未獲得我國有關會計準則和稅收制度的認可。
2.技術支持不夠。我國許多企業內控制度不健全導致了會計信息失真較嚴重,而會計信息不及時、不準確,必然會從源頭上導致作業成本法計算的結果偏離正確軌道。另外,我國財務軟件的使用大多還停留在提高核算效率和減輕財務人員勞動強度的水平上,無法很好的配合作業成本法進行多元化的制造費用分配標準。
3.觀念落后,缺乏理論指導。大多數企業只把會計當作一種管理帳務的工具,使其脫離了管理的“外衣”,對于先進的管理會計方法的運用造成了阻礙。實質上,作業成本法不僅是一種先進的成本計算方法,還是一個先進的管理方法與先進的管理思想相統一的綜合管理體系。另外,我國目前既掌握會計專業知識,又懂相應管理知識及計算機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很少。在高校教學過程中,涉及作業成本法的篇幅也過少,而且教學安排中大多將作業成本法作為了解的部分,這都從根本上限制了會計專業人員在培養過程中對作業成本法的認知。
1.加強企業管理。企業應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質量標準以及適當的獎懲制度,明確員工崗位責任,規范員工工作行為,定期進行各部門的業績評價考核,進行獎懲,從而調動員工控制成本的責任感和積極性,使全體員工具有強烈的節約意識、成本意識和改進意識,避免會計信息失真,達到成本管理的全員化,以確保各類成本信息的準確。
2.加強宣傳的攻勢和對相關人員的培訓。首先要使管理者明確作業成本法的意義,贏得企業高層的支持,為實施打下基礎。還要對員工進行培訓,讓其了解作業成本,培養員工的全員成本觀,樹立成本意識,以消除不增效的作業,提高成本信息的準確性。企業要對會計人員進行相關培訓,加強對會計人員后續教育,不斷提高其素質。另外,在學校教學中,也要加強對作業成本法的介紹,除理論知識外還可以結合實際案例的計算與分析,從而增強今后從事會計工作的素質和實際運用能力。
3.取得政府及有關部門的支持。作業成本法與我國現行會計制度之間存在矛盾,企業即使在生產過程中使用了作業成本法,但在最后核算、報表時仍要按照傳統核算方式核算,無疑增加了工作量,企業考慮到這點也往往會放棄應用作業成本法。有了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支持,不僅使作業成本法具有了可操作性,而且增加了這一方法的權威性。
4.加強信息技術的應用。作業成本法運用過程中涉及大量的數據與計算,企業應完善企業信息的采集方式,加強信息技術的應用,規范信息采集的規范和流程。同時還要開發相應的作業成本軟件以解決和原有財務制度銜接的問題,也有助于作業成本法實施更加標準化、信息化、集成化,利于作業成本法的推廣應用。
5.可在部分先進企業或部門進行試點,再逐步推廣。作業成本法作為一種先進的管理思想,將會帶動整個企業管理思維的變革,對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增強競爭力,有明顯的推動作用。
作業成本法的先進性已為國外許多企業的成功運用所證實,這個具有創新意義的成本核算方法,在中國推廣應用具有很大的價值,衷心希望這一先進成本核算方法能得到有效推廣,進一步帶動我國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