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月麗
會計信息失真成為了近年來困擾會計界以及政府的一大社會問題,與此同時,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和增強會計行業誠信的呼聲也日益高漲。從行為科學的角度看,會計實質上是一個行為過程,因此,加強對會計行為的分析,有利于從源頭上制止會計行為不規范的消極因素,這無疑抓住了產生高質量會計信息的根源。
會計行為是會計行為主體在內部動因驅動和外在環境刺激下,遵循—定的行為規則,利用會計這門學科所特有的理論方法、手段,對會計主體因其經濟活動而引發的會計事項進行處理,形成會計信息并傳遞給使用者的一種實踐活動。由此可見,會計行為是會計行為主體、客體、環境三因素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的綜合效應。其中會計行為主體是行為的發出者,在行為系統中處于主導和支配地位,包括企業管理當局以及會計人員或其組成的會計組織機構。會計行為客體是會計行為主體實施會計行為的物質承擔者,是會計主體因發生的交易、事項和情況,而引發的會計信息流動。會計環境作為會計行為形成和發展的外部條件,可以從不同角度分成內部和外部環境因素,宏觀和微觀環境因素等類型。
1.發揮會計監督職能。會計工作作為經濟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礎,會計信息在微觀管理、宏觀調控及促進現代經濟發展等方面,都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會計信息可以幫助企業認識環境、了解自身,進行有效的計劃、組織與控制,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會計信息可以幫助國家對國民經濟整個狀況作出較為深刻的了解,便于國家擬訂符合實際的各項政策;此外,會計信息還可以起到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協調各相關利益集團的經濟行為的作用。而所有這些,都要求會計信息始終具有防護性作用,起到對經濟活動的監督作用。
2.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在企業的委托代理關系網中,會計處于一個特殊的環節,其目標就是反映受托責任和提供對會計信息使用者決策有用信息的辯證統一。首先,會計受托于企業的代理人—企業管理當局。企業管理當局能夠觀察到會計的各種行為,并采取如命令、暗示等形式,使會計人按他們的意圖進行會計選擇;其次會計人間接地受托于企業外部委托者,如股東、債權人、國家有關機構等,他們不能直接干預影響會計人的行為,會計人對于他們的義務與責任僅僅是依據公認會計原則、會計法律及職業道德規范的要求,定期提供信息。因此,從產權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為解決代理問題,會計行為規范成為必然。
3.提高信息可比性。眾所周知,會計環境是會計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一方面企業經營的不確定因素日益增多,由此將產生大量的不確定性需要會計人員進行主觀估計和判斷的會計事項;另一方面,為適應市場競爭的需要,企業必然要不斷地開拓新的經營領域,使得會計人員不斷地面對新的會計事項。對于這些新的或不確定的會計事項,如果由會計人員憑各自的理解、估計和判斷進行處理,就可能因理解、估計和判斷上的差異而影響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可比性,進而影響會計信息的相關性,這就使得指導會計行為的技術規范成為必要。
根據會計行為的定義,結合系統論的觀點,會計行為不僅受會計行為主體動機內因主要影響外,而且還受其外部環境如制度因素和管理因素的制約。
會計行為動機是會計行為主體進行會計行為的內部驅動力,會計行為主體有什么樣的需求,就會產生什么樣的動機,進而引發相應的行為。首先,會計行為主體是經濟人,同時也是理性人,其行為動機以自利為前提,最終目的為了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其次,會計行為主體還是具有社會責任感的社會人。作為社會人,其會計行為不僅受會計行為主體的利益驅動,還受到會計人內在的倫理觀念的制約。因會計人員所受的教育程度不同以及社會地位上的差異,會產生不同的價值觀,這將直接影響到會計行為動機,影響到會計行為,進而影響到利用會計信息進行決策的使用者。
制度作為會計主體的一種行為活動準則,明確指出了“應該怎樣做”和“不該怎樣做”的框架,會計主體則必須在這一系列事先設置好的框架內發揮其行為能力。影響會計行為的制度不僅是指會計制度,還包括政治制度、法律制度、行業制度以及企業文化制度等。制度之所以為會計主體所接受,并成為影響其行為的重要因素,是由于制度具有外在強制力和內在牽引力的基本影響作用。其中外在強制力包括權利強制和社會評價,屬他律性規范;內在牽引力包括目標導向和自我約束,屬自律性規范。可以看出,制度對會計主體在確立是選擇“誠信”還是選擇“失真”這兩種相反的行為動機時產生重要影響。
涉及和影響會計行為的管理因素可分為宏觀管理和微觀管理。宏觀管理對會計行為的影響作用主要是由國家經濟政策,宏觀調控手段和行政法令等形式實現的。微觀管理則是通過單位組織形式管理,經營模式管理,會計責任管理,操作系統管理和會計人員管理等方式來發揮影響作用的,并且對會計行為的影響往往是比較直接和具體。如在組織形式管理方面,會計委派制的實施使得被委派的會計主體能夠行使相對獨立的會計行為;操作系統管理便于對會計操作行為進行預警和監控,以促使會計操作行為的程序化和合理化等。良好的管理是會計行為規范化的基礎,無效的管理則容易產生違規會計行為,管理對會計行為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作用。
會計行為是否規范與行為主體有著緊密聯系,而會計行為的過程和結果很大程度上又受其監管環境的影響,因此,規范會計行為不僅要從會計行為主體自身進行規范,還要從外部綜合環境方面進行制約。
一是全面提高經營者的素質。由于企業的所有者和經營者的目標不完全一致,因此,必須制訂出一套使經營者在獲得激勵的同時又受到相應的約束,以保障所有者權益的機制,同時把對會計法規的學習作為重要內容,使他們明確自己在會計工作中應承擔的責任,增強法制觀念和執法的自覺性。二是全面提高會計人員的素質。會計人員是會計行為的執行者,其責任心、道德水平、業務技能如何,直接影響到會計行為的規范與否。這就要一方面加強法制宣傳,使會計人員學法、知法、懂法,增強遵紀守法的自覺性;另一方面努力提高會計人員的業務技能,增強工作的科學性,避免隨意性和盲目性。
一是要根據新《會計法》的有關規定,結合企業會計工作的實際情況,研究制定與《會計法》相配套的會計規章、制度及實施細則,建立一整套科學嚴密的會計行為規范體系,使各項法規更具有可操作性,使會計人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保證會計法的貫徹落實。二是要完善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盡可能縮小會計政策的選擇空間,壓縮財務報告粉飾的空間,同時適當增加財務報表附注,鼓勵企業披露非財務信息。三是要加大會計法規實施力度和違法必究工作。只有進一步加大對會計法規的執法力度,才能有效發揮會計法規在治理會計違規行為中的威懾作用,減少會計行為不規范的發生。
一是健全內部控制體系。這就需要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加大內部控制制度的執行力度的同時,還要多層次、多渠道地構建企業激勵機制,防止管理者的短期行為。二是完善外部會計監督機制。強化政府監督和社會監督的效力,增加會計不規范行為被查處的風險,提高其風險成本。這就需要建立政府監管責任制度,對政府監管不力,效率低下,并對正常的會計行為和監管秩序造成負面影響的,明確政府承擔的法律責任。同時,要充分發揮注冊會計師等的社會公證與監督職能,有效地維護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合法性和嚴肅性,規范會計行為。
與法律法規相比,職業道德規范是一種成本更低的維持交易秩序的機制,在很大程度上,會計行為是否失范,取決于會計從業人員的政治素質和道德素質,因此,加強會計職業道德教育,樹立崇高的職業道德,是防止會計行為失范的重要保證。而加強職業道德建設,其根本是加強誠信建設,提高相關人員的誠信意識,同時要廣泛開展宣傳教育,使“誠信為本,操守為重,堅持準則,不做假賬”的職業要求變成廣大會計人員的自覺行動,使會計人員自覺地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促使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誠實守信,忠于職守、堅持原則、抵制違法行為,從根本上約束會計行為失控。
[1]湯健.公司會計行為控制理論探析.湖南商學院學報[J],2008年第3期.
[2]朱宏.會計行為的規范性與能動性淺論.財會月刊[J],2001年第2期.
[3]張林云.契約理論下會計本質的探討.南京財經大學學報[J],2007年第4期.
[4]趙海艷.論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其對策.時代經貿[J],200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