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秋華
2010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于《黨政主要領導干部和國有企業領導人經濟責任審計規定》(以下簡稱《規定》),是經濟責任審計法規制度建設的里程碑。審計評價是審計報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審計評價水平的高低,既反映了審計工作質量的好壞,又關系審計部門的形象和權威,同時又直接關系到被審計對象的“臉面”,而審計結果的運用又是經濟責任審計的根本出發點和最終落腳點。
審計評價與結果運用是經濟責任審計中的一個關鍵環節,《規定》在三個方面對此作了明確規定:一是要對被審計領導干部履行經濟責任情況作出客觀公正、實事求是的評價;二是對各級黨委和政府運用審計結果提出了要求,明確規定應當建立健全經濟責任審計情況通報、審計整改以及責任追究等結果運用制度,三是對干部管理監督部門運用審計結果提出了要求,明確規定有關部門和單位應當將審計結果作為考核、任免、獎懲被審計領導干部的重要依據。本文結合經濟責任審計實際工作中存在評價標準不夠統一、運用程序不夠規范等問題,提出規范和促進經濟責任審計結果運用的建議。
明確領導干部經濟責任的界定標準、科學合理的操作流程和規范統一的評價標準,是準確獲取審計證據、客觀公正地對被審計單位和被審領導干部做出評價結論、提出運用建議和進行有效運用的必要條件,如何判斷和界定被審計出來問題的性質,尤其對能否影響干部的選拔任用做出準確評估,無論是執行審計任務的部門,還是委托審計的部門都很難做出定論,尺度難以把握。目前《規定》只提出了評價原則性導向,包括依法依規、客觀公正、實事求是、審計評價與審計內容相統一原則,但缺乏一套完善的、操作性和實用性強的審計評價規范準則,評價范圍、內容和標準仍不統一,評價時存在較大的主觀性,從而影響審計評價的客觀性,也影響了審計結果及其利用價值,因此存在較大的經濟責任評價風險。
大多數地方的經濟責任審計內容不夠全面,普遍以傳統的財務收支審計為主,經濟社會發展存在的問題、重大經濟決策和重點項目建設相對關注得少,缺乏對領導干部履行經濟責任情況的全面審計,也未將審計的重點完全轉移到領導干部任職期間重大經濟項目的決策上來,多數地方仍以離任審計為主,任中審計較小,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對權力運行過程中的跟蹤審計,很難科學、準確、全面地反映領導干部任職期內履行經濟責任的全貌,按照審計什么就評價什么,審計到什么程度就評價到什么程度的原則,審計評價中反映經濟活動的決策、監管、執行情況較少,影響了經濟責任審計評價的范圍和效果。審計力量不足的問題也較普遍,一些地方經濟責任審計處室編制只有2、3個人,實行離任審計制度后未經審計不得離任,每當領導班子換屆選舉或者調整年度時,時間緊、任務重、人員少,審計部門為盡快完成審計任務,勢必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審計結果的質量,另外審計人員受知識經驗、職業判斷和專業勝任能力等因素限制,對審計結果往往注重微觀的多,宏觀的少,也影響了經濟責任審計結果的質量。
一些地方經濟責任審計審完了事,為“審”而“審”,仍停留在發現和查出問題上,多數地方也僅僅是對審計中發現的主要問題進行整改和規范,對審計結果運用不夠重視,沒有深刻認識到經濟責任審計結果既是被審計領導干部工作實績的證明,也是工作情況的反映,為上級組織人事部門考核、選拔、監督干部提供參考依據。同時在審計結果運用上有關部門之間協調配合機制還不夠健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審計結果的運用和深化。如審計部門將出具的審計報告報送有關組織人事、紀檢監察部門,但有關組織人事、紀檢監察部門就如何運用審計結果以及審計結果運用情況向審計部門反饋得少。組織人事、紀檢監察部門的工作人員對審計專業知識、審計定性含義與評價等的了解甚少,制約了經濟責任審計結果與干部管理、監督之間的有效對接。
建立一整套科學的審計評價體系,尤其是明確評價范圍、內容和標準,為經濟責任審計結果的直接運用創造條件。評價體系應由經濟責任審計評價指南、經濟責任審計結果報告撰寫規范和對審計評價的復核三部分組成,先按照指南對項目進行審計,再根據審計情況撰寫經濟責任審計結果報告,最后由不參與審計項目的成員對審計評價進行復核,以糾正審計評價中可能存在的問題,把好“復核關”,從而有效防范和降低審計評價環節的風險。評價時除遵循《規定》中的評價原則外,還需要研究不同性質的部門領導干部的評價標準,針對性質特殊的行業或部門,可考慮利用專家工作,使審計評價更具權威性,進而保證經濟責任審計結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在注重財務收支情況的同時,還要重點關注被審計領導干部任職期間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重要經濟政策的執行、重大經濟決策、重點項目建設、個人遵守廉政規定等情況,強化對權力運行過程中的跟蹤審計,科學、準確、全面的反映領導干部任職期內履行職責的全貌,同時揭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提出加強政府負債管理和建立政府負債風險預警機制等建議。
配備適當數量審計人員,提高審計人員的專業勝任能力和職業素質是做好經濟責任審計的重要環節,同時審計部門也要統籌兼顧,爭取工作的主動性,積極加強與組織人事、紀檢監察等部門的溝通協調,在原來以離任審計為主的基礎上,大力推進任中審計,將審計監督的時間關口前移。通過采取編制本地區經濟責任審計中長期計劃、財政預決算執行情況及其他常規性審計與經濟責任審計相結合等措施,變離任時的一次性審計為任期內的經常性審計。這樣既可以提高經濟責任審計的質量和水平,又能有效避免“秋后算總賬”而帶來的種種弊端,使審計工作具有查錯、防弊的免疫功能,真正起到“治本”功效。
審計結果的運用是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的重要環節。建立健全經濟責任審計協調配合機制,組織人事、紀檢監察、審計等部門應按照規定的職責范圍和權限,加強協調與溝通,密切配合,充分發揮各自的職能作用,依法、合理、有效地運用好審計結果,強化對領導干部的管理和監督,將經濟責任審計結果歸入領導干部考察考核、廉政檔案、干部監督信息庫,使之真正成為干部使用、管理和監督的重要依據。
運用好經濟責任審計結果,要充分做到鼓勵盡責者、保護改革者、幫助失誤者、查處違紀者,讓不依法辦事、未真正履行自身職責的官員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為自己的錯誤付出相應的代價,從而有效促進領導干部依法行政,提高執政能力,為建立廉潔高效、運轉協調、行為規范的行政管理體制,推進領導干部決策的民主化和科學化方面發揮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