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紅
所謂審計風險指的是審計師對含有重要錯誤的財務報表制定了一些不恰當的審計意見的風險,我國注冊會計師協會早在1996年就公布了《獨立審計具體準則第9號——內部控制和審計風險》,其中就對審計風險作出了:審計風險是指會計報表存在重大錯誤或漏報,而注冊會計師審計后發表不恰當審計意見的可能性的定義。而《柯勒會計詞典》把審計風險解釋為:一是已鑒定的財務報表,實際上未能按公認會計原則公允地反映被審計單位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可能性;二是在被審計單位或審計范圍中存在重要的錯誤,未被審計人員覺察的可能性。《美國審計準則說明》第47號認為:“審計風險是審計人員無意地對含有重要錯報的財務報表沒有適當修正審計意見的風險。”加拿大特許會計師協會的觀點是:審計風險是審計程序未能覺察出重大錯誤的風險。
雖然上述定義不盡相同但審計風險卻大致有兩方面構成:一是來自審計人員的主觀錯誤,認為財務報表沒有錯誤而實際上卻是不合格的;二是審計人員不接受財務報表中的重大錯誤,也就造成了實際上是公允的風險。
1.社會環境的影響
由于當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還不夠完善,各項措施也實施不到位加上一些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不健全,企業審計人員的素質不夠高,在實際工作中也難以及時的發現審計中的風險。另外即使當審計人員發現被審計企業的內部管理制度不科學以及在關鍵環節上存在一定的問題,其提出的解決措施也不一定就能真正適合被審計單位的經營活動,這種修正案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風險。
2.法律因素的影響
當前我國已經步入了相對完善的法制社會,依法行政,依法處罰,也一直就是我黨的要求,但是這種前提就是必須制定完善的各項法律,使之有法可依。在審計工作中,法律就是其工作開展的依據,如果法律存在漏洞,也就加劇了審計的風險。從近年來的訴訟案件中可以發現,由于審計人員在執行審計工作時,其“應有的職業謹慎”和“適當的職業關注”已成為案件的關注點,也同時成為了社會的焦點,這些不僅增加此類訴訟案件的數量,也更加大了審計工作人員未來面臨的風險系數以及工作難度。
3.會計電算化信息系統因素的影響
隨著科技的發展,會計電算化信息技術在許多企業普遍采用,不僅提高企業會計人員工作的效率,也有利于財務管理工作的科學化,但是在帶來財務管理便捷的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隱患。
1.審計人員整體素質因素的影響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企業中涌出的問題也是多層面的,加上審計工作本身就是一項專業性和技術性要求較高的職業,其從業人員的素質要求也同樣是較高的。如果審計人員的專業知識不夠,技術較弱、責任心差、職業道德低的話,其帶來的審計數據的真實性和有效性也是值得商榷的,因此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審計風險系數擴大化。
2.審計技術因素的影響
在當代的審計工作中,對審計成本以及審計風險有著使之保持均衡狀態的觀點,也因此允許審計程序中存在一定的風險,也就促使審計人員須達到審計效率和效果之間的平衡。但是在具體實踐中,他們往往采取把審計的關注點放在各個重要組成項目,并抽取部分業務進行審查,而抽取的樣本與整體主觀結論和客觀事實之間的可能存在一定偏離,也就帶來一定審計風險。
3.被審單位的內部控制機制因素的影響
被審計單位在自身的財務管理中,其內部控制管理和審計之間往往有著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內在聯系,雖然對財務管理工作在某些方面起著積極作用,但是部分企業卻沒有針對這一特征制定相應的管理措施,進而也就影響到了其會計報表的真實性從而加劇了審計風險。
1.提高審計人員的整體素質
由于審計工作的具體特征其對從業人員的素質要求也比較高,審計風險的高低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受到從業人員素質高低的影響。因此為了提高審計工作的質量,降低審計風險的系數,應加強對審計人員的綜合素質的考核,并在后期工作中加強各方面的專業培訓,使審計工作嚴格按照獨立審計準則的開展,保障審計質量,降低審計風險。
2.優化審計方法
審計工作的開展離不開科學、合理、有效的方法支持,這也是影響審計質量的關鍵因素之一。在具體實踐中可以采用當前最為先進的以風險為導向的風險基礎審計模式,在確保審計質量的前提下,綜合應用其他方法,來全面的提高審計工作的效率和質量。
3.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制度
執法的前提是有法可依,而審計法律法規以及相關準則就是審計人員工作的原則和依據,而在變化的市場經濟中,各種不同的問題隨時都有可能出現,而此時如果沒有相關法律規定,即使及時被審計人員發現,也難以進行處理,因此應不斷的研究經濟環境中的各種變化因素,及時完善法律法規的建設,使審計人員做到有法可依,以更好的降低審計的風險。
4.加強監督力度
加強對權力的監督,不能夠只顧經濟問題,而要針對重大案件審計難度加大這個焦點問題,敢于揭露出造成“難度”大里面的權力問題。加強對權力的監督,就必須切實重視和監督對于審計出的經濟違紀違法案件責任單位和責任人,特別是權力人的處理問題。如果審計出的案件只是停留在曝光上,而沒有下文,不但對不起辛勤工作的審計工作者,而且審計在百姓中的公信力也會下降。要使審計切實能夠發揮對于權力人的監督,就必須審計一起,對責任人和權力人處理一起,這樣才能夠把對于權力的監督落實到位。
[1]王君南,陳微波.《勞動關系與社會保險》.山東人民出版時.2004.6.
[2]呂學靜,張壽琪.《社會保險基金管理與監督》.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5.9.
[3]許天祥.《如何做好內部審計》.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