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毅
(電子科技大學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
大學生到研究型人才過渡性培養探析
◆姚 毅
(電子科技大學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
從高等教育發展的歷史可見,無論是從1088年意大利創立的世界第一所大學所產生的以教學為基礎特征、以傳授知識為基本任務的“博羅尼亞傳統”,到形成今天研究型大學基礎的、強調大學在教學之外開展研究的“洪堡理念”,都能看出人才培養始終是大學的核心使命和根本任務。作為研究型大學,尤其應該重視學生科學研究意識、能力和精神的培養,除了課堂知識的傳授,教學之外的培養環節也是重要的培養途徑。對于建立研究型的大學,如何培養一批與之相匹配的研究型人才,關鍵是培養方案的設計,培養模式內涵復雜,目前較為認可的是“三要素”:第一,是培養什么人;第二,是用什么培養人;第三,是怎樣培養人。下面我們就從“三要素”入手,對大學生到研究型人才過渡性培養進行分析、探討。
大學培養什么樣的人,即價值層面的人才培養目標的設計。人才培養的質量是衡量大學水平、形成大學聲望、確立大學地位、決定大學未來的關鍵指標,也是構成大學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今天,本科教育已從精英教育逐步向普及化轉變。建立研究型大學是眾多高等學府辦學層次的定位,也是契合時代的發展要求,則在人才培養上建立與之相匹配的研究型人才培養模式勢在必行。
目前高校各院系按大類招生的趨勢日益明顯,學科基礎按大類設置課程,相關學科專業形成一個大類,鑒于學生課堂學習時間的有限性和知識內容的無限性之間的矛盾,在短短的大學課堂學習期間學校必須提供給最有價值的知識——基礎知識,實踐證明其具有較強的遷移性。這樣的情況之下,作為研究型大學教學之外的培養環節對于大學生科學研究意識、能力和精神的培養,就更顯得尤為重要。
培養目標已定,第二則是考慮培養方案的第二個要素用什么培養人。在大類招生的發展契機下,需充分利用學校教學實踐及科研平臺,在大學本科期間促進大學生向優秀研究型人才過渡,使學生個人發展與學校的整體發展有機結合。并結合學院自身專業學科特色,充分整合學院已有的資源平臺,落實教學之外的培養環節,如學生科技協會、大學生工程素養訓練計劃、班主任制度、導師制度和各教研團隊等平臺資源。為營造研究性學習的環境,實施大學生到研究型人才過渡性培養方案,建立學生科學研究的意識,培養科學研究的能力,樹立科學研究的精神。該方案分階段開展課程外的科學研究指導訓練,幫助學生在科研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方面得到真正提高。
下面探討培養方案設計的第三個要素怎樣培養的問題。大學生過渡性培養方案分以下四個階段實施:
1.多層次、多角度全面激發學生科研興趣
大一學年,開展系統化的《新生適應與成才》大學適應教育課程,采用學術沙龍、競賽經驗交流等方式,通過導生、優秀學長等途徑,多層次、多角度地向學生展示科學研究的魅力,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學生科技協會平臺,開展動手實踐活動,涉及內容以趣味性為主,如小發明、科技小制作等,全面激發學生投入科學研究的興趣,增強動手能力。
2.結合教學特點,開展大學生工程素養訓練
充分結合大二學年專業基礎課的教學特點,利用學科的資源,開展“大學生工程素養訓練計劃”,為本科生提供科研訓練的機會。鼓勵學生以小組、團隊為單位參與大學生工程素養訓練計劃。并充分利用班主任制度,為各班配備優秀研究生或教師作為班主任,指導完成科研課題。讓大學生明晰學科的發展動態,接觸學科的前沿,了解專業研究領域,培養本科學生工程素養,包括科學研究中運用知識的能力、科研意識等方面的內容。
3.集中優勢資源,培養大學生探究式學習
專業劃分、讀研、就業等是學生在大三學年將面對的專業及發展的選擇。集中優秀師資、教授擔任班級導師,在課堂教授知識之外,對學生的專業選擇、人生發展進行指導。給學生充分的專業選擇自主權,變原來的教學計劃指導下的學年學分制為導師指導下的“菜單式學分制”。為學生個性發展留下空間,利于不同基礎、興趣、志向的學生發展。在學生科研能力培養方面,發揮具有學院特色的科研團隊資源優勢,有針對性的對大三年級學生施以更全面的引導與幫助,向愿意投入科學研究的學生提供更多的理論轉換為實踐的機會,開展“以問題為中心”的科學研究,引導學生開展探究式的學習。并根據學生個體情況推薦到課題組、研究所、項目合作單位進行實踐。
4.創新模式,推進保送生過渡性培養
為加強保送學生科學研究能力的培養,使其提前適應教研室環境,旨在大學期間培養出具備研究能力和科研精神的人才,提高研究生生源質量。應充分發揮學院導師教書育人作用及提倡教研室資源共享,創新大四保送生培養模式,實施“保送生過渡性培養”方案:每位保送學生在大四學年就進入導師所在科研團隊進行學習研究,培養環節按照學期共分為兩期。在保送生名單確定一周內,導師為大四保送生提前進入教研室學習提供條件,指導擬定項目題目和論文方向,學生在課題組中開展與導師“互動式”,與團隊“討論式”的研究學習,真正提高學生的研究能力,推進大學生到優秀研究生的轉變。學生在導師指導下制定研修計劃后,落實跟蹤指導制度,每隔半學期將計劃與學生進度現況進行對比,專家對學生課題完成情況進行考評審核;保送生在過渡性培養環節中,每期完成 1篇原創性的學術科研論文,鼓勵論文發表。
在該方案實施近一年以來,我院2010屆保送生在大四學年產生學術論文過百篇,其中 EI檢索論文 3篇,1名學生參與國際會議并做主題發言。另外,開展“本科生百篇論文優秀成果交流會”,刊印論文精選集,讓更多的同學接觸優秀,走向優秀。
建立研究型大學承載著高校的育人目標、切合時代發展特點、貼近學生成長需求。我們在大學生到研究型人才過渡性培養取得的啟示,必將對建設“特色性、研究型、開放式”大學,建立研究型的人才培養體系,培養“基礎知識厚、專業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具有國際視野”的創新人才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
[1]劉寶存.洪堡大學理念述評.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2,(01).
[2]葛晉.大學生新生適應與教育課探析.中國校外教育下旬刊,2009,10.
[3]黃海,王勛,有祥君.以科技創新活動提升大學生工程素養.電子科技大學學報 (社科版),2007(9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