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環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
非英語專業高年級應用英語教學現狀及其對策
◆廖 環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
應用英語實際上是指專門用途英語 (即 ESP),Munby(1978)把專門用途英語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分為兩類:以學術為目的的英語 (English forAcademic Purposes)— —指用以完成學業或進行學術研究、交流所使用的英語,其學術性較強;以職業為目的的英語 (English for Occupation Purposes)——指從事某一行業工作所使用的英語,其實用性、專業性較強。修訂后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將原來的專業英語閱讀改為專業英語 (Subject-Based English SBE)。應用英語是從語言學習到信息交流的發展,是一門語言應用與專業知識緊密結合的課程。這門課程在我校處起步階段,本文分析了應用英語教學現狀、課程設置、教材建設,教師發展,并在基礎上提出幾點對策。
1.非英語專業學生的應用英語重視程度不夠。相對來說,非英語專業的學生在大一大二完成大學英語學習后,學習專業英語的興趣不濃,學生普遍存在重視基礎英語階段而忽視專業英語階段的學習傾向,導致在專業英語的學習過程中主動性和積極性差,從而影響教學質量。與此同時,非英語專業的學生對英語的不夠重視也間接使得他們在真正實際場合運用英語的能力欠缺,無法體現出該課程的真正教學意義。
2.課程設置不統一,課時不夠。目前大部分院系非英語專業都有開設專業英語課程,很多院系也是將其作為選修課程,應用英語在我校也只是在中文系對外漢語專業三年級開設,這就意味著只有很少一部分學生能在大學英語課程結束后有機會繼續上英語課,而其他學生的英語學習則出現了斷層。這對學生日后的英語學習和發展都會帶來限制和負面影響。我校雖是語言類院校,大部分專業課程中已經采用了雙語教學,如管理學,經濟學。但是雙語教學并不能取代應用英語,應用英語以專業為基礎的英語學習,重點在于培養學生的英語語言應用能力,而雙語教學是利用外語 (多為英語)加母語來進行專業教學,重點在專業知識的學習。在很多情況下,雙語教學的開展形式是采用原版教材,老師在講解的時候絕大多數時間是用漢語。在課時安排上,應用英語課程的課時太少,我校應用英語課程是每周 2個課時,一定程度上達不到教學目的和要求。
3.應用英語教材建設未充分考慮語言和專業內容兩方面的結合,難度控制不當。應用英語教材的選用存在較大的盲目性和主觀隨意性,一些專業英語教材的編寫過于強調語言,其練習類型純粹以語法、詞匯練習和英漢互譯等傳統型的練習為主,不適應實際工作的需要。此外,專業英語教材中不少口語和聽力練習,除少數優秀學生以外,一般學生是難以進行的,因為這些聽說練習的難度對于那些在基礎英語學習階段聽說能力普遍較差的學生來說難度太大,這也說明這種專業英語教材實際上忽略了新大綱“專業英語聽力材料難度應低于課文”的明確規定。實際上,哪怕英語專業口語教材也比同級的精讀教材語言難度低得多。可以預料,以這種教材來進行教學,應用英語教學難以不重蹈大學英語教學“費時低效”的覆轍。毫無疑問,學生僅掌握閱讀技能是難以完全適應社會需要的,全面培養學生的讀、聽、說、寫、譯這五項技能,才是應用業英語教學的發展方向和目標所在。
4.師資力量匱乏。較長時期以來,由于高校招生規模擴大,學生的數量逐年增加,高校非英語專業大學英語教師人數與學生人數的比例嚴重失調,造成英語師資嚴重匱乏,很多院校大學英語實行大班化教學。以我院為例,大部分教師每周課時在 12~16節有得還要身兼數職,在這種情況下,大學英語教師承擔著繁重的教學任務,為了完成教學任務,他們無暇顧及對該學科先進的、前沿的教學理念的吸收與應用;隨著高校辦學規模不斷擴大,我院大學英語教學的教師大都是畢業不久的青年教師,青年教師在整個大學英語教師隊伍中占有很大比例,其中很多從英語專業畢業后沒有受過專門的師范教育,就直接從事大學英語教學。這些教師外語教學理論、方法等方面知識欠缺,教學能力與經驗不足,自身還需要提高;高校大學英語教師定期出國、在職進修的機會較少,很難提高自己的語言能力、改善自身的知識結構。以上幾種情況不僅會直接影響應用英語教學質量、妨礙應用英語教學改革發展的步伐。
針對上述問題,筆者根據自己在實踐教學中的摸索提出幾點對策:
1.提高學生對應用英語課的學習興趣。當代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是指激勵和指引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需要。首先,學生的學習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其中主要是手學習動機的支配。應用英語課程是培養復合型人才的需要,在第一堂課中,教師就應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應用英語的重要性。其次,轉變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模式。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摒棄“滿堂灌”的教學手法,以“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作為主要出發目標之一,并且不斷地補充和完善教學理念和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采用“任務型”教學的方式,每次課給學生提出一個教材上沒有的內容、跟專業密切相關的題目或者是知識點,要求學生查閱外文資料。學生通過各種渠道對所提出的問題用英語進行解答或討論,這樣把課堂所學和實際聯系上,有效地提高了教學效果。
2.高質量的應用英語教材是完成應用英語教學的基礎,對于教師而言,沒有合適的教材就如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因此,必須加強對應用英語教材選用的指導,以改變應用英語教材選用中存在的主觀隨意性。要選擇合適的教材,首先需要對應業英語教材進行初選,即全面了解現有教材的信息,包括出版社的信息、編者的介紹、有關的書評和讀者的反映等。在初選的基礎上,作進一步的比較和分析,作出選用教材的決定。選用教材的過程實際上是一種評價過程,教師應對教材的編寫原則及編寫體系加以研究,并對教材作進一步的評價,選用教材的過程實際上是一種評價過程,教師應對教材的編寫原則及編寫體系加以研究,并對教材作進一步的評價,即從教學對象、目標、計劃、內容、教學法、教學條件及教師自身水平等方面作主觀分析(即從教材的需求來分析該課程)和從輸入 (input)、內容(content focus)、語言 (language focus)及任務 (task)等方面作客觀分析 (即對正在被評價的教材進行分析)。教材應盡量提供既能反映語言復雜性又能使人駕馭掌握學習任務。由于教材是教學觀念和方法的反映,需要教師加強理論學習,包括語言理論、語言習得理論、外語教學理論等,這樣才課避免選用教材時的隨意性。
3.提升教師專業知識結構。在大學英語教師的教育知識結構中,主要包括本體性知識。本體性知識是指教師所具有的所教學科的知識,它們是教師勝任崗位工作的基本保證。大學英語教師首先要掌握英語的語言、語義、語用等方面的知識及整個語言體系的具體理論,具有聽、說、讀、寫、譯等扎實的基本功。只有在語言專業上有較深的造詣和深厚的功底,才能從整體上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和關鍵,才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英語知識,學好英語。但是,在當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不斷深入發展的新階段,大學英語教師僅僅具備本體性知識是不夠的。為了適應新時期大學英語發展以及大學生的知識獲得需求,大學英語教師還應該學習條件性知識 (即教師融合學科知識和教育學、心理學知識)。同時,大學英語教師還要了解和學習法律英語、計算機英語、旅游英語、文秘英語、外貿英語函電、實用就業英語等相關專業英語知識,以滿足一些學生專業需求和未來工作的需要;大學英語教師還可以結合自身專業基礎和興趣愛好,進一步了解英美社會與文化、跨文化交際、英美文學欣賞、英語影視、英文歌曲等方面的知識以構建自身的立體知識結構體系。還有,學校要為教師提供諸如出國進修、實地考察、學校走訪、教師互學等方式為教師提供更廣闊的提升平臺,開闊教師的見識和視野,督促著教師不斷豐富知識體系。教師可以嘗試在網絡上建立意見和建議郵箱,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對英語學習的看法和見解,從而教師可以有針對性的解決問題、拓寬素質提升的空間和途徑。當然,關鍵在于教師自身的不斷努力和進取,尋找適合自己發展的途徑和方式,不斷完善和補足,才能在教學中發揮出最大的能力,促進應用英語課程教學的改革和完善。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在應用英語課程的教學中,雖然存在著各種問題和困擾,許多問題有待進一步調整和解決。但是,通過認真分析應用英語課程存在的問題和影響教學發展的因素,并采取相應的措施,或許可以逐步完善起來。因此,如何采取相應措施提高應用英語教學質量,勢必會對應用英語教師自身素質和水平提出更高要求。
[1]劉潤清,戴曼純.中國高校外語教學改革現狀與發展策研究[M].北京:外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
[2]于芳,寧爽.提高大學英語教師素質以促進英語教學改革[J].教育與職業,2009,(27):60-62.
[3]吳偉萍,梁乾英,徐愛文.大學英語與專業英語的融合——基于江西農業大學的個案分析[J].江西農業大學學 (社會科學版)[J].2006,(5):145-148.
[4]王雪敏,李清俊.大學高年級應用英語教學探討[J].2007,(7).
[5]應云天.外語教學法[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