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醫藥科學》記者 何 曉
涉醫謠言辟謠,醫生不應缺位
文/《中國醫藥科學》記者 何 曉
12月1日是“2011世界艾滋病日”,主題為“行動起來,向‘零’艾滋邁進”。就在這個日子悄然臨近的11月中旬,幾天之中,很多人都收到了這樣一條短信:“最近不要在外面吃東西,尤其是燒烤和涼拌菜,一伙感染艾滋病的新疆人,擁進全國各個城市,用自己的毒血滴到食物里。此事今天早晨已被公安部、衛生部證實,河南省已有多人被傳染,看到后馬上發給你關心的人,讓他們小心注意!”
盡管近些年國家相關機構對于艾滋病的科普宣傳已經收到了非常顯著的效果,但不可否認的是,“恐艾癥”依舊盤踞在無數人的心中,陰霾般揮之不去。因此,這些謠言,在三五天之內,迅速通過手機、QQ,以及微博,蔓延開來,讓那些對于艾滋病傳播知識不太了解的人惶恐不安。
11月16日,衛生部新聞辦公室出面辟謠稱:“這純屬謠言!科學證據表明,艾滋病傳播有三種途徑,即經血液途徑、性途徑和母嬰途徑。艾滋病病毒不能通過餐具、飲水、食品而傳染。自艾滋病病毒發現以來,國內外沒有一例經食品傳播艾滋病病例的報告。”
當天,新疆自治區公安廳也通過官方微博“平安天山”辟謠稱,未發現新疆籍艾滋病人用病血滴進食物投毒的案件,并詳細說明道:“近日有部分用戶通過發微博、QQ及短信等形式,稱一伙新疆籍艾滋病感染者在全國部分城市用自己的血滴到食物里,有人被感染。對此,我們聯合多部門進行了核查,截至目前,未發現有關艾滋病人投毒的案件。”
繼衛生部新聞辦公室公開辟謠和新疆自治區在官方微博發布辟謠說明后,針對依然在民間持續蔓延的“新疆‘滴血食物’傳播艾滋病”謠言,各地公安微博也紛紛轉發,一再提醒廣大網民“請勿信謠、傳謠”。
實際上,類似這種所謂艾滋病人食物投毒傳染艾滋病之類的信息,已經不是什么新鮮的謠言了,最為典型的,就是在2008年三四月份,驀然而起的“吃燒烤傳染艾滋病”的謠言。“最近不要吃烘烤的東西,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在全國部分城市通過竹簽挑破自己皮膚沾血滴入食物傳染他人,請轉告你關心的每個人。”這是當時的謠言“藍本”,仔細同這次“‘滴血食物’傳播艾滋病”的謠言相比,可以看出其“雷同度”有多么高。而且,當時這個“吃燒烤傳染艾滋病”的謠言,蔓延速度也同樣快得驚人,在短短幾天的時間,就廣播天下。同樣的,當時的辟謠方式也與這次“‘滴血食物’傳播艾滋病”大同小異:由政府職能部門出面辟謠,甚至新疆自治區政府還為此召開了專門的新聞發布會。
記者通過相關途徑略一查找即發現,近些年來,全國不少城市都有類似的事件和短信流傳,版本雖各有不同,但萬變不離其宗,比如“有一群艾滋病群體,將沾有艾滋病毒的牙簽,放到餐館的牙簽盒里,讓用牙簽的顧客遭殃”;“西瓜被人注入艾滋病血液,導致顧客中招”之類。而且,無一例外的是,這些“雷同度”極高的謠言,都曾經在民間引起過恐慌,也都很快就銷聲匿跡了。究其很快就銷聲匿跡的原因,我們在仔細審視后就會發現,這類謠言發生后,大多都有公安機關的“表態”和“處理措施”,比如非常熟悉的“警方已出面證實,一切是謠言”;“110報警臺工作人員稱,市民如果收到此類短信,不要轉發,應及時向公安機關報案。公安機關將予以調查,依法追究責任人相關責任”等。
而 11月中旬逐漸蔓延開的這次“‘滴血食物’傳播艾滋病”的謠言,如果說比之以前的辟謠方式有一些進步的話,那就是除了謠言“涉及地”的公安機關,辟謠的行列里多了衛生部新聞辦。多家媒體的報道標題都是“衛生部緊急辟謠 ‘滴血食物’傳播艾滋病系謠言”。衛生部新聞辦在辟謠過程中,還順便普及了一次艾滋病的傳播知識。雖然這次“科普辟謠”簡單到只有寥寥數語,但也能夠讓人理解:畢竟,作為衛生行業的最高行政管理機構,衛生部新聞辦不可能像專家做科普報告那樣,去針對一條謠言而給民眾上一堂詳實有據的科普大課。
縱觀衛生部近年來就一些涉醫謠言的辟謠行為,我們不難發現,衛生部并非不重視涉醫謠言的辟謠工作,比如在去年9月6日,衛生部對于“麻疹毒疫苗”的謠言,就曾經在一天之間連發六文辟謠。這充分說明,衛生部作為涉醫謠言的最權威辟謠者,在一些謠言蔓延到能夠影響人民群眾正常的工作生活、抑或有可能誤導很多人的時候,還是十分盡職盡責的。
然而,記者在檢索涉醫謠言的辟謠行為和做法時,十分遺憾地發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在涉醫謠言流傳開后,除了衛生部門之外,辟謠最“賣力氣”的,一般都是公安機關。這個現象難免讓人有“外行人說內行話”的感覺,因為“舉報”也罷、“查處”也罷,這些治標不治本的措施對于謠言的傳播,都不能從“根子”上釜底抽薪。
于是,我們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了一個疑問,為什么在這些涉醫謠言滋生后,大多都是公安機關在聲勢浩大地辟謠和“采取措施”呢?為什么即使是行業主管部門比如衛生部出面辟謠,也只是“新聞辦公室”在發聲呢?
實際上,對于那些缺少與謠言相關的醫學知識的民眾而言,在謠言滿天飛時,他們最需要的,是與謠言相關的醫學領域的醫生們的“科普辟謠”,是與謠言相關的醫學專家們能利用現代發達的傳播工具,通過各種傳播途徑,迅速與謠言“對抗”,迅速為民眾釋疑解惑。
遺憾的是,每次大規模的涉醫謠言蔓延時,卻很少能夠聽到這些來自專業人士的“聲音”——也就是說,涉醫謠言蔓延時,醫生在辟謠工作中,缺位了。
截至記者動筆寫這篇文章時,關于“‘滴血食物’傳播艾滋病”的謠言依然在網上流傳。因此,我們期待有更多相關專業的醫學界專業人士加入“辟謠陣營”,早日讓謠言止于“知”者。我們更期待,以后再有類似的涉醫“變種謠言”出現時,第一時間在各類媒體上辟謠的,是相關專業的醫學界人士,而不僅僅是公安民警和新聞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