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進
(吉林大學植物科學學院)
科學發展觀與現代大學生活培養機制構建
◆田 進
(吉林大學植物科學學院)
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的“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執政理念的一次飛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提高當代中國的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直接關系到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成敗。為此,大學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建構現代大學生活培養機制。樹立現代大學生活培養機制的建構理念,完善現代大學生活培養機制的策略和措施是建構現代大學生活培養機制的兩個基本環節。
科學發展觀 現代大學生活 培養機制
“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是堅持以人為本,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滿足人們的多方面需求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是我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發展中要解決的根本問題。2004年中央下發的16號文件對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建立富有實效的培養機制,是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須研究的內容。本文試圖通過對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的“現代大學生活”內涵的研究歸納,來探索“現代大學生活”培養的機制,并通過“現代大學生活”培養機制的構建,尋找“科學發展觀”與教育實效的結合點,探求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點。
所謂“科學發展觀”是: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以人為本,要求發展的目的不是為少數人利益,也不是為發展而發展,而是為了不斷滿足全體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健康安全和全面發展的需要。以人為本,不僅要求發展是為了人,而且要求發展必須依靠人,要求通過發展不斷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取向總體上是好的、積極向上的,但是社會的復雜性和多變性也造成了許多大學生不能夠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甚至向畸形發展。可見,加強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教育勢在必行,而且也是一項長期復雜而又艱苦細致的工作,必須根據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狀況的特點,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下功夫,因人而宜,因材施教,才能真正收到實效。
通過如上對“科學發展觀”的認識,可見“科學發展觀”可以凝聚人心,強調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是構建和諧大學生活的根本,對于大學生活培養機制來說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對學生培養時,作為一名輔導員,要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要能看到學生所需,能否滿足學生的需求以及怎樣更好的滿足學生所需。用心去服務,指導每一個需要幫助的同學,才能實現一名合格的輔導員對這份工作,對這個社會的意義。
“科學發展觀”還給了我們一點啟示:公平是大學生培養機制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公平是一種精神境界,沒有公平就沒有社會和諧。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他們擁有越來越強的自我超越意識。隨著初等教育的普遍性和高質性,大學生的文明、民主觀念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這使得他們的思想里暫時容不下不公平的事情。一名輔導員要做的不僅僅是公平地對待每一位同學,還要指導他們正確地面對非自然條件的風霜雨露,用各種巧妙的、實效的方式去慢慢啟發,用和諧的手段激發學生活力,促進師生關系,從而創造出新的管理體制,在教育中實施管理,在管理中體現教育。
現當代大學生遵章守紀、奮發學習、努力成才,但是也存在不容忽視的問題:有的大學生不夠努力,對未來沒有規劃,存在盲目學習和情緒化學習;有的素質比較單一,缺少專業知識以外的多種能力;有的缺少成才的責任感和緊迫感,課余無所事事,娛樂沒有節制;有的道德品質不高,不講誠信,缺少榮辱感;有的自律能力不強,不能嚴格約束日常行為,出現違規現象;有的缺少集體主義精神,做事我行我素,不愿參加集體活動,不想為集體和他人做貢獻,等等。縱觀種種問題,我認為影響因素主要是人生價值觀的不同。當代大學生能否樹立起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將直接影響到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成敗和中華民族的興衰。
另外,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以及各種思潮的影響,當代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也在不斷發生變化。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取向直接決定影響著大學生的品德修養、理想信念、學習勁頭、紀律意識、日常行為養成、綜合素質拓展等各方面的行為。基于上述狀況,我們提出了以下幾個方面的現代大學生活培養機制的教育理念。
1.感恩教育理念
當一個人懂得感恩時,便會將感恩化做一種充滿愛意的行動,踐行于生活中。一顆感恩的心,就是一個和平的種子,因為感恩不是簡單的報恩,它是一種責任、自立、自尊和追求一種陽光人生的精神境界,是當代大學生應具備的基本素質。
感恩教育以感恩父母為主線,推廣到感恩他人,感恩社會,而且感恩社會比感恩個人更重要。現在,高校貧困生比例一般在15%至20%。目前,從政府到學校、社會,已構建了對貧困生的資助體系。這其中,來自國家和社會的幫助,占了很大比重。開展感恩教育既提示貧困生珍惜社會援助,發奮圖強,努力成才,又能培育愛心,傳遞愛心,一個懂得感恩的人,才能施恩于人,將來更好的回報社會。
2.愛國主義教育理念
愛國主義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之一,是自古以來各民族都無一例外推崇的,是社會主義價值體系的精髓。
愛國主義體現了人民群眾對自己祖國的深厚感情,反應了個人對祖國的依存關系,是人們對積極故土家園、種族、文化的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和榮譽感的統一。愛國是每個人都應該自覺履行的責任和義務,履行愛國的責任和義務是對祖國母親的報答,做一個忠誠的愛國者也是對當代大學生的基本要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也明確的指出了愛國、愛人民的重要意義。大學生作為未來時代的主流,肩負著建設祖國的重任,對大學生增強愛國教育是時代的要求,是祖國發展壯大的要求。
3.道德觀教育理念
加強文明行為的規范,加強思想道德修養,做一個知榮辱、講道德的人,是黨和人民的殷切希望,也是大學生自身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的重要條件。大學生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全面把握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原則,自覺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規范,努力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明的行為規范。因此,文明的行為規范教育是大學生培養機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造就時代新人是首要條件,在改革開放時期,鄧小平把新時期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的基本要求概括為“四有”,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在推進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實踐中,江澤民提出按照“四有”要求從德智體各方面促進青年一代的全面發展。在新世紀階段,胡錦濤提出廣大青年要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堅持德智體全面發展,這一系列重要思想,是指引當代大學生健康成長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指針。
4.美育素質教育理念
大學生的培養目標所要求的德智體美方面的素質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統一體。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就是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是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的全面提高。當代大學生的努力成長方向為主動發展、健康發展、和諧發展的一代新人。那么相應的大學生管理者則應該積極培養搭建平臺、提供幫助,為學生的發展之路做好導向作用,運用科學的理論方法及“科學發展觀”的內涵引導、鼓勵、支持的教育思想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大學生。
“以展示形象、錘煉素質、強健體魄”為主要目標,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發揮學生會、社團和文體骨干的積極作用,以“融入大學生活,做現代大學生”為主題開展經常性學生體育競賽和文體活動。通過多樣性、經常性的文體活動,豐富大學生活,錘煉大學生的全面素質和強健體魄,展示學院學生健康、活潑、團結向上的精神風貌。
通過對“科學發展觀”理論的研究,我深刻地感受到對大學生的培養機制的確立是多么的重要。經過對當代大學生的現狀的了解以及對未來發展的展望,本文提出了從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及綜合素質培養三個大的方面來健全大學生培養機制,以求幫助大學生更好地度過充實、美好的大學生活,瀟灑地走過人生最具青春價值的大學生涯。
1.加強思想道德教育
在大學生的培養機制中,應該把思想政治的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只有明確了思想前提,才能更好地管理大學生,培養好大學生。
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應形式多樣,又要有針對性,重視學生的政治理論學習,加強學生思想品德的培養。首先,用鄧小平理論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武裝當代大學生,深入榮辱觀的概念,引導學生理解運用“科學發展觀”。其次,教師是學生的楷模,其形象直接影響學生人生價值觀的確立,因此要樹立良好的“師德”形象。此外,還要對學生進行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及家庭美德等教育,發揚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精神。教育方式應更多樣化,針對大學生喜歡參與競爭性等活動的特點,組織學生聆聽形勢報告,收看影像,舉辦征文大賽,演講比賽,辯論大賽,主題班會,社團活動等諸多方式為大學生的個人才華和能力的發揮和施展提供廣闊的平臺,無疑對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2.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大學生心理素質培養對在校大學生健康成長具有特殊意義。一方面,大學生們既有繁重的學習任務,又有思維理性化和行為社會化的負擔,而學生保持積極向上、沉著應對的平靜心理,是完成這些任務的首要前提。另一方面,大學生具有心理不成熟的特點,再加上他們往往自我估計過高、家庭和社會對他們的期望又過大而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容易導致心理失衡。因此加強大學生心理素質培養,對大學生成功地度過大學生活至關重要。
(1)把心理素質教育滲透于教學之中。通過各科教學進行心理素質教育是學校心理教育實施的主要途徑。教師在傳授知識過程中,注重考慮學生的心理需求,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并深入挖掘知識內在的教育意義,并在他們身上持久扎根,實現以各科教學促進心理素質教育的作用。
(2)建立健全的大學生心理衛生工作保健網絡。建立健全的大學生心理衛生工作保健網絡是優化大學生心理衛生工作的重要組織保障。健全心理衛生工作組織網絡不局限于心理學教師通過不同渠道開展工作,通過協同努力,實現大學生心理衛生工作整體優化的目的。
(3)加強教師心理教育能力的培訓。對大學生開展心理素質教育必須有一批具有心理教育能力的合格師資。學校要積極開展各種活動,增強教師心理教育的意識,樹立正確的心理教育觀,并提供多種教育實踐的機會,讓教師在活動中不斷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和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能力。教師只有具備了心理教育能力,才能將自身的優秀素質轉化為學生的素質,變為學生的精神財富,才能無愧于祖國和社會的期望。
(4)學校要結合本專業的特點,根據社會需要和學生興趣愛好、能力特長,創造各式各樣的社會實踐機會。通過社會實踐,讓學生面對人生的種種挑戰,體驗失敗感、孤獨感、成功感,學會自我解脫、自我安慰,了解生活艱辛和對社會應承擔的責任,以磨練意志,增強生活的心理承受力。
3.加強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當代大學生思想活躍,容易接受新觀念,伴隨著主觀意識的覺醒,出現了價值取向多樣化和價值追求的復雜性,尚未形成成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要提高大學生素質,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深化教育體制改革。教育體制改革是教育發展的動力。
(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要培養出高素質的大學生,必須要有高素質的教師作為堅強后盾。
(3)注重實踐,培養學生運用理論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實際動手操作的能力。
(4)創建素質教育的優良環境。要優化、凈化校園和社會環境,為大學生提供練武和用武之地,減少錯誤的思想觀念的負面影響。
(5)學校要結合各專業的特點,根據社會需要和學生興趣愛好、能力特長,創造各式各樣的社會實踐機會,鼓勵學生到社會生活中去,增加社會經驗,提高自身的能力,讓學生面對人生的種種挑戰,磨練意志,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大學生的培養直接關系到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成敗,關系到我們和諧社會的建設。黨的十六大提出了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而這一目標的完成要求有我們社會發展的主力軍要有較高的政治、思想、道德、心理素質和業務素質、身體素質以及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也就是要求作為大學生注重個人素質的培養,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學會處事、學會發展,學會進步,從而帶動勞動者素質的提高,社會整體水平的提高以及國民素質文化的提高,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與社會的融洽相處等。
和諧社會的構建,以人為本是基礎。而大學生正是這一結構中的主力軍,健全的“現代大學生活”培養機制,為構建和諧社會起了決定性的重要作用。
[1]朱建華.武漢科大中南分校“素質導師”取代“輔導員”.湖北新聞網.
[2]薛海霞,張志剛.美國一所大學學生輔導員的工作職責.思想·理論·教育,2004,(3):75.
[3]王昌華,楊濱章.政治輔導員工作概論.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8,(3):6.
[4]新華網.科學發展觀.
[5]我國大學生人生觀現象的調查研究.
[6]金迪.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學生工作.
[7]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容.
[8]淺談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學生工作.
[9]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涵·內在邏輯·本質特征.
[10]林天翔,蒙啟明.加強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和培養的思考.經濟與社會發展,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