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臣功 許 敏
(北京體育大學研究生院)
比賽教學法在普通高校排球教學中的應用對比研究
◆李臣功 許 敏
(北京體育大學研究生院)
以四川師范大學2008屆、2009屆、2010屆3屆排球專項班學生為研究對象,在課堂教學中大膽運用“開放式”教學比賽模式,提倡在排球課堂教學中以學生自我組織的各種教學比賽為主體,營造自由、寬松的課堂氛圍。根據普通高校排球教學中所遇到的排球教學內容和方法與學生實際需要相脫節的現象,故擬用以比賽形式為核心組織排球教學的方法進行教學改革實驗研究,以探討提高教學質量的方法和途徑。
比賽教學法 普通高校 排球教學 應用研究
大學排球教學的目的是掌握排球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術和基本技能,增進對排球的興趣,培養自我鍛煉的能力,為終身鍛煉打下基礎。排球項目的特點必然要求學生將已掌握的個人技術運用到對抗激烈、富有趣味的比賽中。也就是說,技術的學習服務于具體的技、戰術運用即比賽。但傳統的排球教學方法和內容卻過于注重教學過程的技術化,以運動技術的學習與掌握作為直接的教學目的,造成大量有限的教學時間花在重復動作技術的環節上,使排球的教與學的目的發生錯位,與學生的實際需要相脫節,它不僅使排球教學的完整性、實效性和娛樂性得不到實施,而且使學生學習積極性受到壓抑,使身體鍛煉和學習效果大打折扣。筆者根據教學中所遇到的問題,采用以比賽形式為核心的方式組織教學,對傳統教學法進行改革,試圖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2.1 研究對象
以四川師范大學2008屆、2009屆、2010屆3屆排球專項班學生為研究對象,每屆隨機抽取12人,分成實驗組(18名,男生9名,女生9名),對照組(18名,其中男生9名,女生9名)。實驗對象的平均年齡:男生19.8歲,女生19.2歲。
2.2 研究方法
2.2.1 兩組對象不同的教學方法
實驗組:采用以比賽形式為核心的方式組織教學。即在初步掌握基本技術后,迅速過渡到以對抗為主的教學比賽中去,在比賽中發現問題→中止比賽講解(將教學內容有計劃、有針對性的不斷融入比賽中)→繼續比賽,實現對個人技術在實踐中的運用,從整體上促進學生的排球運動技能的形成。比賽時間6學時,約占教學時數的57%。
對照組:采用以傳授基本技術為主的傳統教法組織教學,比賽時間約占6學時教學的14%。
實驗時間:2010年10月至12月,教學時數6學時,然后達標考試及教學比賽。
2.2.2 問卷調查法
就不同教學形式的效果在學生中展開調查。實發問卷36份,收回36份,有效卷36份,有效回收率100%。
通過6學時的不同形式教學,表1中成績顯示,以比賽形式為核心的教學方法更優于以傳授基本技術為主的傳統教法,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3.1 在競技對抗中實施技術教學符合排球運動的內在要求
排球是一項隔網對抗的集體性運動項目,它要求在對抗的情況下運用個人技術,并在戰術配合中充分發揮個人技術。由于我國中學體育教材中就有排球運動的內容,因此,大學生在進入高校時或多或少都已具備一定的排球技術基礎,在這種情況下,強化技術的實戰運用能力,在實戰中提高技能應是高校排球教學有別于中學排球的重要特征。事實上,高校排球的教學目的就是:“掌握排球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術和基本技能,增進對排球的興趣,使學生在對抗激烈、富有趣味的比賽中養成終身鍛煉的習慣”。這一目的非常明確地指明了技術應服務于比賽運用,由此我們深信在競技對抗中實施技術教學符合排球運動的內在要求。

表1 達標合格率及捕捉比賽結果
3.2 以比賽形式為核心組織排球教學,突出教學的完整性、實效性、娛樂性,使教學目的和教學方法達到統一
在排球教學中傳授技術動作是無可非議的,問題的實質在于怎樣教才是最佳。我們在教學實驗中采用在比賽中發現問題→中止比賽講解→繼續比賽→練習基本技術的方式,實現對個人技術在實踐中的運用,將教學內容有計劃、有針對性的不斷融入比賽中,從整體上促進學生的排球運動技能的形成,并經過反復多次的反饋強化后,取得個人技戰術對特定比賽環境的適應,顯然這種教學方法是符合排球運動的內在要求,它突出了排球教學的完整性、時效性和娛樂性,使教學方法與教學目的達到統一。
為了檢驗我們的教學結果,我們將兩組學生在學滿6學時后進行統一達標測驗,我們還組織教學對象進行了8局比賽。從附表中考試達標合格率看,實驗組男97%,女96%,對照組男98%,女98%,對照組略優于實驗組,但無統計學意義。說明雖然實驗組在課堂上專門技術練習時間大大少于對照組,可仍然達到了技術規范的教學要求。但如果我們進一步透過合格率現象看本質的話,就會發現更多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我們看到實驗組學生經常自覺、主動地在課外安排練習,它說明實驗組學生已經不單純為應付考試而練習。對照組采用的傳統教法正缺少了這種將所學的知識反復強化的完整實踐過程,這種方法導致了學生在賽場上對比賽規則不熟,缺乏配合意識等現象,對此我們可以從8局比賽的結果中得到明確驗證:實驗組8局7勝的戰況充分體現了學生個人排球技術在實踐中的運用狀況,表明競技對抗中技術學習的實效性。
3.3 以比賽形式為核心的排球教學,滿足了學生的實際需求和愿望,較好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鍛煉的自覺性
為了確切了解學生對兩種教法的不同態度,我特地設計了問卷調查表,特別就對不同教學形式的興趣問題在學習結束后展開調查,結果發現實驗班100%的同學均表示很喜歡以比賽形式為主的教法。其中女生體會更為深刻,由“門外漢”到學會比賽,從理論到實踐,有很大進步。男生則反映由原來的盲目打球到懂得應用技、戰術,實力和水平提高很多。對照班100%同學表示喜歡比賽。認為傳統教學內容不充實,技術動作練習重復太多,比較簡單枯燥,建議多教些比賽規則和技、戰術知識,多安排比賽。調查結果表明我們已較好地實現了教改初衷,表明新的排球教法是符合學生實際需求和興趣的。
以比賽形式為核心組織排球教學的方法優于傳統教學法,它突出了教學的完整性、實效性和娛樂性,使教學目的和教學方法達到統一。新教法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滿足了學生的實際需求和愿望,培養了自我鍛煉能力,提高了教學質量。高校體育教學應從各運動項目特點出發,選擇最優教學方案,把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活動的態度和興趣,提高學生在活動中自我鍛煉的能力作為教學的著眼點,達到身心和諧、內外兼修,促進其全面發展的目的。
[1]張國湘,劉野.比賽教學法在高校排球課的運用[J].華章(教學探索),2007,(12).
[2]陳玉敏,梁亞強.“比賽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的對比分析[J].九江師專學報,2003,(06).
[3]張艷輝.比賽教學法在普通高校排球選項課教學中的實驗研究[J].科學咨詢(決策管理),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