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麗英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
論曾國藩教育思想的特點及其局限性
◆許麗英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
曾國藩教育思想的特點主要體現為鮮明的時代性、獨特的啟發性及顯著的實效性,其教育思想的局限性主要具有明顯的保守性、一定的片面性及突出的矛盾性。
曾國藩 教育思想 特點 局限性
曾國藩的教育思想與實踐十分豐富,大到經幫治國,小到家庭生計,事無巨細,均有涉及。許多名人都稱頌他在教育上的成就。梁啟超認為,曾國藩為“立德、立功、立言,三并不朽。”楊昌濟稱曾國藩是辦事兼傳教之人;毛澤東稱頌曾國藩是“大本大源”之人,等等。可見,曾國藩教育思想和實踐在中國近代教育思想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特點和局限性值得總結和借鑒。
1.鮮明的時代性
一是對封建教育的繼承和舍棄。曾國藩是地主階級的政治代表,也是封建教育的衛道士。但他對傳統教育的繼承,是有取舍的。例如,他非常褒贊封建教育對推行“德治”的重要作用,主張維護封建“禮治”中有利于挽救時局,醫治人心的部分。他根據自己的科舉和從政的經驗,教育子女不要沉湎于八股文,認為“實無益也”。
二是曾國藩倡導的教育具有開放性。曾國藩是一個具有經世致用眼光的地主階級政治家。他根據社會需要,致力于國富民強,力主學西方,“使彼之長,我皆有之”。辦洋務,不能只靠智巧洋人,關鍵在培養自己的人才,這才是百年大計。因而,他以廠礦企業為依托,創辦技校,致力培養新型科技知識分子。學堂不是以科舉取人才,也主要不是用孔孟之學教育學生,畢業后又不是做官。這一改革,先聲奪人,實際上已向幾千年科舉取士制度提出了挑戰,為近代中國的科學教育起了奠基作用。
2.獨特的啟發性
曾國藩在實際生活中對家人進行啟發性教育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最獨特的方法有“書信授教”和“本色教育”。
曾國藩的家庭施教方法主要是通過“書信授教”這一特殊方式進行的。讀過曾氏家書的人都有這樣的感覺,曾國藩身為高官,寫家書從不馬虎草率,精細認真得近乎驚人。從他書信的手跡的影印件中可以看到書寫齊整,極少涂抹痕跡。仔細讀他的每一封信,幾乎都是言之有物,有感而發,極少簡單報平安之作。真可謂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入信;治學,齊家,養生道,處處著筆。特別是他與四弟曾國荃治軍之見和教長子曾紀澤書中讀史學文賦詩作字論,多是言之成理,出而有據,令人信服。通過這些書信,曾國藩將平生經驗,所學到的人生智慧和學識悉數傳授給子弟。通過家書,父子相互學習,共同切磋,既達到了教授的目的,又加深了父子的感情,這是曾國藩教子成功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曾國藩出身士庶,家中以農為本,后來家產不斷積累成為湘鄉(現雙峰)的一戶土財主,但從其曾祖至其子孫,從未脫離農業勞動。曾國藩在家書中念念不忘這個本,處處對子弟進行本色教育。“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可謂當時大多數官宦子弟的真實寫照。象曾國藩這樣的人家,其子弟當然不必以勞動為生,可是曾國藩卻很重視對子弟的勞動教育,以勞約奢,以勞促勤,以勞醫逸,以勞立德。他說:“子侄讀書之外,教子以掃屋,抹桌凳,收糞,鋤草,是極好之事,切不可以有損架子而不為也。”要求子弟都熟悉治家本事,他歸納出治家八事為“早掃考寶,書蔬魚豬。”他還告誡家人說:“內間妯娌,不可多講鋪張。后輩諸兒,須走路,不可坐轎騎馬。諸女莫太懶,宜學燒茶煮飯;書蔬魚豬,一家之生氣,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氣。”他一生都以心力勞苦自任,從不放縱逸豫。甚至在遺囑中以“習勞則神欽”一則教導子弟要不忘“勞”字。他教育子弟不忘農家本色,守本勿移。他認為居官只不過是偶然之事,居家乃是長久之計,告訴家人盛時常作衰時想,上場當念下場時。如果能從耕讀上做出成績,即使“一旦罷官,尚不失為興旺之象。”他的這種憂慮,表現了一個大理學家對傳統文化的某種徹悟和無可奈何。但也確實透露了他較為高明的教子思想。
3.明顯的實效性
曾國藩走上仕途后,“以美化教育人才為己任,而尤以知人名天下”在他的教育思想與實踐的影響下,他的幾個兄弟,如曾國荃、曾國葆等為清王朝創功立業。曾國藩之子曾紀澤是清末愛國外交家,為維護國家利益,與沙俄、法國談判時,他反復折沖、辯論,始終不撓;他的另一個兒子曾紀鴻精通算學。曾氏孫輩則有曾廣鈞,其在甲午之戰時曾帶5千人號“剛武軍”出國援朝,后曾出知廣西武鳴府,喜書法、算學,是一位很有才華的詩文;曾廣鑾,曾候補京堂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御前散秩大臣;曾廣詮,先后任兵部主事、出使朝鮮大臣、福建興泉永道。曾孫輩則有曾寶蓀、曾約農這樣的教育家、學者。而至今分散于國內外的曾氏后人,據有關部門調查統計,多為科技、文化教育人才。尤其是他策劃組織學童留美,在中國教育史上破天開荒。他雖未親睹其結果。但在120名留學生中,后來出了不少杰出人物,主要有詹天佑,第一位得到國際承認和高度評價的中國工程師。吳仰曾,中國第一位著名礦治工程師,他為建設開灤煤礦作出了卓越貢獻。蔡延韓,薛友福,蔡紹基,張廣仁,梁敦彥,唐紹儀,吳應科等都是在各行各業作出突出貢獻的人。曾國藩繪制的留學藍圖,被付諸實施了。所選送的第一批留學生,是一批先驅者。他們破除了舊有的迷信恐懼,為世紀末的留學風潮鋪上了路基。
1.明顯的保守性
曾國藩的教育思想所服務的政權是一個行將就木的腐朽政權,他對此也有一定的認識,但他仍然全心為其服務。他是腐敗的清王朝統治秩序和封建思想的忠實捍衛者,這帶有鮮明的階級局限性。其次,在曾國藩的政治觀中,“禮”被看作統治權術不可須臾離開的法寶。他明確指出:“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則一秉乎禮。自內焉者言之,舍禮無所謂道德;自外焉者言之,舍禮無所謂政事。”與此相適應,他在教育思想中,把“隆禮”作為培養人才的出發點和歸宿。他認為,在農民起義席卷中華大地,封建禮教日趨淡化,晚清政治腐朽,世態炎涼的現實狀況下,應當把推行“禮治”作為挽救時局,醫治人心的根本之方。他說:“將欲黜慝而反經,果操何道哉?夫亦曰:隆禮而已矣。”他通過追溯總結中國古代教育的基本過程和效果之后,特別強調最根本的辦法就是通過教育去維護中國傳統文化,即所以“隆禮”——使人人養成一種善良的習慣。而養成善良的習慣之后,既可以“輔世長民”,為眾人之表率,之楷模。他主張“天下郡縣牧民之吏”,應把“日教民以孝悌仁義之經”作為首要任務。如果全社會都按照三綱五常立身行事,遵“禮”守“法”,那么封建統治危機自然可以消彌,封建宗法秩序就會安然無恙。即使他加工的“隆禮”在當時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當近代轉型趨勢加快之際,禮的向后短視與歷史狹隘便日益明顯而落伍。
2.一定的片面性
曾國藩在教育內容上重視既成經驗和已有傳統的繼承,忽視社會制度與文化的拓新和人類自身創造性的發揮等。在曾國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中,以恪守祖父星岡公遺留下來的“治家四法”和“三不信”為準則,把自己的“八本、三致祥”的經驗作為主要內容等來教育子弟。在閱讀內容上,他認為以理學為根本這一點是不可動搖的。在教學內容上主要為讀古文、作古文,把古人作為學習的楷模,把古文作為學習的最高境界,這會窒息青年的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革新創造精神。讓人不敢突破舊有的藩籬,創造新規范,使人裹足不前,只在原有的規范中因循下去,缺乏棱角。一些因循守舊的觀念又導致社會上一些不良習氣的產生。如等級觀念、上下尊卑、論資排輩、徇私舞弊、意氣用事等。在人生的態度上,曾國藩教育人要忍讓,要順從,說話不要大聲,走路腳步要輕聲等,這樣就養成盲從權威,依賴認命的茍安思想,缺乏創造性等,這種順應性反映在行為上,優點是在太平盛世,人們可以擴建事業,創造新的文化活動,對后世的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但在歷史轉折時期,人們大多數默默地順從、謙恭和忍耐,缺乏抗爭與進取。
在教育對象上重視男性的教育,忽視女性的學習和提高。曾國藩對兒子不僅要求他們精通古籍,而且還要求他們懂天文、地理、數學、外交等,而對女兒們卻要求黎明即起,灑掃庭除,紡績烹飪,日日不惰。他說:婦女縱不能精于烹調,必須常到廚房,必須講求作酒醯醢小菜換茶之類。爾等亦須留心于蒔蔬養魚。又說:“吾家婦女須講究作小菜,如腐乳、醬油、醬菜、好醋、倒筍之類,常常做些我吃。”曾國藩盡管重視對女性的教育,但卻強調的是內務的整理。這種思想實際上是封建社會男尊女卑的觀念在曾國藩教育思想上的體現,在客觀上維護了等級森嚴的封建統治秩序。
3.呈現突出的矛盾性
曾國藩教育思想呈現出的矛盾性主要體現在“中體西用”教育思想上。在曾國藩的“中體西用”教育思想指導下的教育改革,其根本目的是為了維護清王朝統治服務的,固守“中體”,絕對地“忠君、尊孔”,學習“西學”必須在不損害“中體”的前提下,因此影響了西學的學習。正如魯迅揭露“中體西用”的本質時指出的那樣,“學了外國本領,保存中國舊習;本領要新,思想要舊”,“上午‘聲光化電’,下午‘子日詩云’。”這種矛盾思想阻礙了社會進步,“要想進步,要想太平,總得連根的撥去了‘二重思想’才好。”
曾國藩的教育內容上還體現了矛盾性。例如,他追求明強卻三次欲圖自殺,他自言拙渾卻不惜直諫議事,講究堅韌卻常常慪氣思退,講求敬恕卻又殺人如麻,毫不手軟,他恪守道學卻又托詞納妾。這些都反映了曾國藩教育思想矛盾性的另一面。
曾國藩教育思想的局限性,與新時期中國“三個面向”的根本要求是絕對不適應的。我們在教育工作中必須有針對性地防止和克服曾國藩教育思想的不良影響,不斷提高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水平。
[1]張輝.曾國藩之謎[M].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5.2.9.41.
[2]曾國藩.曾國藩家書(上中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464.695.1674.
[3]曾國藩.曾國藩全集·詩文[M].長沙:岳麓出版社,1994.358.337.175.
[4]鐘叔河.曾國藩教子書[M].長沙:岳麓書社,2002.128.
湖南省社科基金項目(07JD30);教育部基金項目(07JD880005);國家社科基金項目(09BTQ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