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立霞 馮愛玲
(北京工業大學)
高校師德制度建設探析
◆劉立霞 馮愛玲
(北京工業大學)
師德建設必須借助于他律的方法,即用制度來維護和約束、規范個人行為。師德建設以及良好的師德氛圍的形成,必須有良好的制度模式規范和現實力量的推動,利用明確、有效的制度、法律來規范教師的道德行為。
高校 師德 師德制度建設
師德,即教師應有的道德和行為規范。強力抓好師德建設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關鍵。在師德建設中,過去我們常較多地從思想意識和信仰層面出發,忽視了師德在規范層面上的機制性特征。往往過于強調道德自律性一面,忽視了道德他律性的一面。誠然,道德教化在師德建設中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僅僅有道德教化也是不夠的,因為道德教化著眼于人的道德自律精神,其作用方式是柔性的,而“道德規范的遵守是以自我本性的必要節制為前提的,而人的本性具有無限膨脹的自然特性,如果沒有一定的制度力量作為他律進行控制和調節,光靠個體的良心是很難遏制自然本性的無限膨脹的?!彼?,師德建設必須借助于他律的方法,即用制度來維護和約束、規范個人行為。制度是一種有組織保障的、有明晰程序的客觀性力量,制度依靠權力強制性地推廣和使人們遵守,帶有明顯的強制性、剛性特征。師德建設以及良好的師德氛圍的形成,必須有良好的制度模式規范和現實力量的推動,利用明確、有效的制度、法律來規范教師的道德行為。
近年來,北京工業大學圍繞全面育人的辦學目標,銳意改革,勇于創新,狠抓落實,努力推進師德制度建設,積極探索創新師德制度建設工作的內容、途徑和方法,收到良好效果。
1.進行師德制度建設,有利于強化教師的師德自我規范和自我約束。制度直接或通過影響人們的價值取向而間接地規定或約束人們行為的社會交往規則,師德規范和規章制度的約束力,對于教師如何履行師德義務,怎樣達到師德的要求具有導向作用。師德規章明確了師德管理者和教師的崗位職責及具體要求,指明了教師應該如何言傳身教、以身作則、為人師表。加強師德制度建設可以更好的規范學校全體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明確學校教師所處的地位和角色以及應有的權利和義務,也為教師提供了可以自由活動的空間。
2.進行師德制度建設,有利于教師師德的自我完善和自我激勵。制度對人的行為有激勵和導向功能。制度的激勵,可以規定人們行為的方向,改變人們的偏好,影響人們的選擇。制度以獎懲為其發揮作用的力量源泉,激勵和引導社會成員做出符合社會運行總目標的行為選擇。構建師德建設制度體系,可以增強激勵、激發教師愛崗敬業、熱愛學生、嚴謹治學、為人師表的職業道德精神等。
3.進行師德制度建設,有利于協調和整合各種不同的利益關系和社會力量。任何社會內部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著社會成員間的利益沖突,而制度作為一個規范性的調整機制其功能之一就是調整社會成員的利益關系,以維護社會的整體秩序。加強師德制度建設,可以調節和平衡學校內外各種利益關系,整合學校資源,營造良好的教書育人環境,以達到和諧的狀態,最大限度地發揮師德在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提高人才培養水平的積極作用。
1.建立師德規范制度。根據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新時期師德規范體系應該秉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師德制度建設必須與教師職業和時代特點相適應,我們應當遵循師德建設規律,根據師德內涵和標準,制定師德建設相關制度。目前,已有幾部專門性的法律都對學校教師應具備的道德作了規定,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等,這些法律是我們依法治教的依據。我們應當根據現有《教師法》、《高等教育法》對教師職業道德的明確要求,制訂科學、有效、可行的師德建設實施目標、師德建設工作條例、師德規范、教書育人行為準則、教師學術道德規范等規定,使教師明確師德的方向、師德的核心及重點、明確教師應該如何履行師德義務以及怎樣才能達到師德規范的要求,從而使教師嚴格按照師德標準規范自身行為,形成內心信念。
2.建立師德考核制度??茖W評估師德水平,應全面研究師德水平的相關因素,準確界定考評標準的內涵和外延,借助師德考評指標數據平臺,科學設計評價方案,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對教師的師德表現和行為效果,進行量化考核、評估,準確判定、衡量師德水平和師德建設的效績,并將考核結果與教師的個人發展和利益緊密掛鉤,把師德水平的高低作為教師資格認定、新教師聘用的必備條件,作為教師年度考核、職務聘任、派出進修和評優獎勵等的重要依據。師德考核制度,必須真實反映教師個人和學校整體的師德水平。在實踐中,學校應不斷提高考核制度的操作性、可比性,要高度重視考核程序的民主性、廣泛性。
3.建立師德教育制度。學校應切實強化教師師德意識,把師德教育列為教師培養和職后培訓的重要環節。師德教育應研究新時期師德建設的特征和規律,適應形勢的變化,緊緊圍繞學校的中心工作和師德建設中的突出問題,建立教師終身學習的制度規范,使教師在工作中不斷學習進取,保證教師有交流、進修學習的時間。同時,對不同年齡、不同職稱的教師群體,堅持區別對待、分類指導的原則,轉變教育模式,健全師德教育體系,不斷創新學習載體,努力實現教育模式由單一化向綜合化的轉變,由模式化向個性化的轉變,由強制性向民主性的轉變。建立起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四結合的教育力量體系,全方位地提高師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形成師德學習教育的長效機制,以達到用先進的師德意識占領教師的思想陣地的制度。
4.建立師德監督制度。師德建設是一個外在教育和內在修養相互融合的過程,強化教師自身師德修養是加強師德建設的關鍵,同時必須建立公正嚴明、行之有效的師德建設監督機制。加強師德監督制度是指在學校黨委的領導下,依據相關的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而進行的,上級對下級,下級對上級,同級對同級之間的互相監督的制度。健全學校、教師、學生、督導共同參與的“四位一體”的師德建設監督網絡,把組織監督與群眾監督、輿論監督和社會監督、自下而上監督和自上而下監督結合起來,鼓勵學生、家長和社會有關方面對師德狀況進行監督和約束。構建師德監督制度,其重要要義在于強化各項制度的執行力。學校和教育主管部門對有悖于師德的行為和思想,都必須予以應有的重視和處理。
1.建立正確的領導機制。凡學校之舉事,主體在民,主導在官。提高師德水平,基礎在教師,關鍵在領導,能不能堅持正確的制度導向,引導廣大學校教師重業務、更重師德,關系到學校的發展方向。因此,各高校應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政工青婦各司其職的領導機制,黨委對師德師風建設應有專人負責,系、部可設專職或兼職副書記做好此項工作,系、部、中心教工黨支部要把工作重點放在教師的思想道德建設上。實行師德建設目標責任制,實行“誰主管,誰負責”,各部門一把手為第一責任人,分管領導各負其責,明確任務,形成師德建設的整體合力。只有領導重視,才能做到制度落實、組織落實、內容落實,形成統一領導、分工負責、協調一致、齊抓共管的工作新格局。
2.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這是推動師德規范貫徹落實的有力“杠桿”。目前,各高校對教師的教學、科研、管理、育人等方面都建有綜合考評辦法,但具體評價時常常走樣、變味,往往是科研最被看重,教學次之,師德師風則被忽略,因此應制定獨立的師德評價體系,增強師德評價的可操作性,通過定期地或不定期地開展評估活動,以評促建,評建結合,不斷推動高校加強和改進師德建設工作,提高教師的師德水平。規章制度一旦制定,就具有一定的穩定性,而師德的狀況可能會受到外界的影響,也可能會由于自身的工作、學習、生活等變化而發生較大的變化,這就需要對學校教師的總體及個體的道德現狀進行經常、及時的評價。師德評議包括自我評議、社會評議和學生評議三者的結合。只有通過評價,才能發現其中不足,從而做到有的放矢。在考評結果的處理上,堅持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原則,評價的結果要與一定的獎懲激勵有機地聯系起來,激發廣大教師的積極性,增強責任心和榮譽感,形成學先進、爭先進的良好氛圍。在考評模式的選擇中,既要體現目標管理的要求,也要重視過程管理的要求,積極開展形成性評價方法的研究。并把評價的結果與任職的基本條件掛鉤,這樣才能激發學校教師遵循師德規范的熱情。
3.建立有力的獎懲機制。提高學校教師的道德水平,教師個人需要自我激勵,社會、學校的激勵機制同樣不可少。有效的運用激勵機制有助于激發廣大教師的積極性,增強責任心和榮譽感。在激勵過程中要注意精神激勵和物質激勵相結合,外在激勵和內在激勵相結合,并按公正、公平、公開的原則,激發教師的內在動力,使教師感到自己責任的重大與職業的光榮。對做出貢獻的教師要及時獎勵。對教師嚴重違反師德的行為,則要堅決給予懲處。通過獎懲機制保證教師的道德行為獲得較大收益,使教師的敗德行為付出極大的成本。
制度管理是學校管理的基本形式,良好的制度是學校正常運轉的保證。學校管理必須依法建章立制,師德建設也不例外。通過建章立制和監督評估,使教師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行為有準則,職業有要求,把師德師風建設落到實處,保障師德師風建設沿著科學化、法制化軌道健康發展。
[1]彭新立.高校師德建設的保障制度研究.教育與職業,2006,(7).
[2]陳炳水.論高校師德的制度性建設.思想教育研究,2003,(8).
[3]袁小平.制度倫理:師德建設的新路徑.當代教育論壇,2005,(7).
[4]胡凱娟.制度創新推進高校師德建設的長效機制研究.文教資料,2008,(2).
[5]陳春萍.制度創新與師德建設.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5).
[6]李維明.構建師德建設制度體系.武漢商業服務學院學報,2009,(3).
[7]李亞慈.論高校師德建設的制度保障.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6):69.
北京工業大學師德建設研究課題“高校師德建設中的制度建設研究”資助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