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云
(南京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高職學校思想政治課程中學生的誠信教育研究
◆陳曉云
(南京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隨著社會發展的日新月異,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誠信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已受到市場經濟的嚴重沖擊,加強大學生的誠信教育,有著現實的針對性和緊迫性。
高職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誠信教育
1.學習方面的學風不正學習動機不端正,學習不夠刻苦,復印他人筆記、抄襲作業、參加考試夾帶相關資料、人為地杜撰實驗數據、寫論文“移花接木”等情況時有發生,考試作弊現象屢禁不止。這些現象的存在影響了勤學苦練、實事求是學風的形成,不利于大學生誠信觀念的培養,很大程度上也制約了高職院校教學質量的提高。
2.生活方面的信用不足一些大學生社會公德意識不強,無視誠信為本、恪守信譽等做人的基本道德,日常生活中很大程度上存在著言而無信、違背社會公德等現象。國家為了解決貧困大學生的經濟困難,千方百計向困難學生提供助學貸款,但是一些大學生不珍惜自己的個人信譽,辜負了政府的信任,不僅不積極償還利息,到期也不償還貸款本金,甚至于少數大學生在畢業后即無影無蹤。
3.求職方面的弄虛作假一些大學生在畢業時為了給自己的求職增加亮點,也給有關用人單位留下一個好的印象,采取偽造學習成績、各種獲獎證書、培訓經歷等方式,進行明目張膽的弄虛作假。還有一些大學畢業生在擇業時與用人單位簽訂了就業協議,卻不履行就業協議書、合同規定的義務,更不愿意按章繳納違約金,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畢業生人才市場的正常秩序和健康發展。
1.社會環境的影響。當代學生是在我國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成長起來的,他們在接受傳統文化教育的同時,也深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所帶來的新觀念、新文化的影響。市場經濟本身具有趨利性質,奉行經濟利益與效率原則,不少學生已經接受和認同了這些原則,并且自然而然就將其應用于實踐之中,成為他們為人處事的行為準則之一,他們會不顧經濟利益與社會利益的統一,只追求自身利益與效益的最大化,進而喪失了誠信。
2.來自家長的不誠信言行的影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也是第一污染源,父母若經常言而無信,孩子會產生不信任感,并且被“同化”。有些孩子做錯了事為了逃避家長的訓斥或挨打,采取欺騙家長的辦法,而家長不加分析相信了謊言,由此助長了孩子的說謊。
3.來自學校的教育方法不當和教師的個別不誠信言行的影響。教師不能以身作則,經常失信于學生;有的教師不遵守自己的承諾,隨意表態,不負責任。
4.學校的德育方式、方法問題影響著學生誠信意識的形成誠信教育,主要通過道德教育。但長期以來,就學校的德育而言,多以說教和灌輸的方式方法為主,存在著一定程度的抽象化、空洞化、形式化的弊端。教育方法枯燥、單一,流于形式,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尤其是不分對象、內容、場合的“命令式”、“填鴨式”的教育方法使認知教育和實踐教育脫節,并且直接導致知行脫節,嚴重影響德育實效。
5.學校內部管理體制問題影響著學生誠信意識的形成目前高職院校許多領域和部門存在著一定的漏洞,管理松散,約束機制不健全,特別是一些與學生聯系比較密切的職能部門,由于缺乏監督機制,客觀上為學生不講誠信提供了可乘之機。學校為保障教學而制定了各種規章制度,但在執行過程中常常出現偏差,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對大學生的正面誠信教育。
1.與時俱進,創新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全面闡述誠信內涵,實現自律與他律的和諧統一誠信既是一個道德范疇,又是一個法律范疇,要將誠信在道德范疇與法律范疇的涵義向學生講全、講深、講透。讓學生真正明白,誠信不僅是一項道德的義務,更是一項法律義務。因此,既要通過道德的自律提倡誠信,又要通過法律的他律規范誠信。要通過各種方式和手段使學生把外在的誠信準則內化為自身所遵循的理念,并通過道德的自律,通過自我評價、自我監控、自我激勵等來塑造自己的誠信形象。
2.鼓勵誠信,完善大學生誠信教育的體制機制。建立大學生誠信的檔案管理機制對大學生的學習和日常生活行為中的誠信表現進行客觀記錄,建立大學生誠信檔案,將其納入大學生綜合信息管理系統,實現學生誠信檔案的電子化管理。大學生誠信檔案的內容涉及面廣泛,可以包括在校期間國家助學貸款還貸情況、學雜費交費情況、違反校規校紀情況、勤工助學情況等,要具有可操作性、針對性、學生參與性、教育性等特點,真實反映大學生在校期間的思想道德水平狀況,便于學校和社會對大學生本人的了解。
建立大學生誠信的獎懲機制對誠信表現優秀的學生進行獎勵,同時根據大學生誠信度測評的結果,將大學生的誠信情況作為評比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干部和推薦優秀團員入黨的重要標準;對于違反誠信規范的大學生,可以視其情況進行程度不同的處罰,使他們為自己的失信行為付出代價。守信者得到精神和物質的褒獎,失信者受到物質和精神雙方面的懲罰,這樣能促使大學生誠信行為的良性循環,逐漸形成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濃厚氛圍。
3.加強教師師德建設。教師的師德及其行為模式對學生的誠信修養具有最直接的影響。在現實中,要提高學生誠信修養水平,教師首先就應該成為誠信的堅守者、監督者與傳播者,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為人師表,身體力行,有諾必踐,以教師高尚的品行、人格的魅力、誠信的作風取信于學生、家長和社會,提高公信力,做誠信的表率。同時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增加情感投入。只有讓職校生在情感上真正認同、接受教育的內容,他們才有可能在實踐中去體現誠信,道德教育的成效也才能得到最終體現。因此,教師在具體的道德教育中要注意情感的投入,要做到教育者與受教育工作者者之間心靈的互動,而不是局限于空洞的“說教”。
4.開展誠信教育活動。誠信教育活動的重點在知行統一,關鍵在踐行。學校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活動為載體,精心安排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誠信教育活動。通過征文、表演、誦讀、辯論、演講、知識競賽、主題班會等形式,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在寓教于樂的活動中,使學生感受、體會誠信是做人的根本;可邀請社會上有關誠信的典型人物、先進人物來校為師生舉辦報告會、座談會,讓其感受誠信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性
5.注重形成教育合力。誠信教育要取得實效,僅靠學校教育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將學校誠信教育與社會道德和家庭道德教育結合起來。社區和家庭是學生生活、學習的重要場所,對學生健康成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造成部分學生有不誠實、不守信用的言行的根子主要在家庭和社區。因此,學校通過開家長會、教師家訪、走向社區、邀請社會人士座談等形式,主動與家庭、社區聯系,擴大學校教育對社會和家庭的影響,尤其是要重視和加強對家庭教育的指導,幫助家長充分認識誠信對學生成長的重要性,積極配合學校共同抓好誠信教育,促進學生誠信素養的提高。
[1]劉志明.誠信.經濟管理出版社,2006.
[2]盧黎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西北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