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秀峽
新村規劃應溶入科學發展觀內涵
——三門峽市湖濱區新村建設引發的思考
□ 曹秀峽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的重大歷史任務。目前,湖濱區按照新農村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20字方針,正在開展集中居住點建設,引導農民建房向規劃點集中,禁止零散建設和不合規劃的原拆原建。這一舉措能夠促進村莊適度集聚和土地資源節約集約利用,促進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集約配置,促進農村生產、生活和生態空間整合,促進城鎮化水平快速提升。
三門峽市湖濱區屬豫西丘陵地帶,區域面積189平方公里,共有5個鄉(鎮),47個行政村,農業人口約8萬人,“三面環水,東西平臥,形若半島,故明湖濱”。該區新村建設是2007年謀劃、2008年規劃、2009年起步實施。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主抓了以下幾項工作:
1.提高認識、加強領導、統一思想,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工作伊始,湖濱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新村建設,成立了專門的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由區委副書記、區長楊方城親自擔任,并確立一名副區長專抓新農村建設工作。各職能部門抽調得力人員,共同組成工作領導組,各鄉(鎮)成立了相應的組織機構,確保新村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能及時解決。
2.加強宣傳、政府引導、群眾參與,全力營造新村建設良好氛圍。農民新村建設是廣大農民群眾自己的事,群眾能否積極參與是關鍵,在新村建設過程中,政府開展了深入調研,全面掌握實情,并根據具體情況制訂切實可行、群眾滿意的方案,強化宣傳,公開扶持標準和補助辦法,并給予一定的優惠和獎勵政策,充分調動群眾申報建設的積極性。同時通過政府引導,群眾選舉推薦成立村級新村建設管理組織,進一步協調和化解建設過程中出現的矛盾。
3.典型示范,以點促面,逐步推進,保證新村建設穩步開展。為保證新村建設能夠取得初步成效,從而逐步帶動全區的新農村建設,各鄉(鎮)黨委、政府認真對各村的經濟狀況、資源情況、群眾的建設熱情等進行調查分析,確立了第一批新村建設示范點,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力爭把示范村建成廣大群眾為之動心的新農村,從而起到帶動作用。
4.嚴明責任,公開招標,加強監督,確保各項工程規范化操作。各鄉(鎮)黨委、政府為保證新村各項工程順利實施,杜絕人情工程、面子工程,對所有工程實行了公開招標,將各項工作進行分工細化,責任到人,加強工程質量監督,嚴格制定驗收標準,使新村建設工程真正成為民生工程。
目前,已有5個中心村規劃到位,3個試點建設區已全面鋪開。
因新村建設在該區尚屬“新生事物”,受思想理念、地域條件等因素的影響,在規劃、建設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問題。筆者因工作關系,走訪了解了幾個鄉(鎮)的新村群眾,,發現搬遷區群眾有以下幾個方面的顧慮:
一是新村選址的科學性。目前我區初步推行的是每個鄉(鎮)集中建設兩個中心村,中心村以外宅基地一律停批停建。新村分別采用二層或三層半單體農家別墅式住宅,新入戶需將舊宅無償交集體后方可繳納15萬到20萬資金才能搬入新居。前期建設由政府招商投資興建。由于絕大部分農戶因地處丘陵,條件艱苦,經濟基礎薄弱,原建房基本已投入全部積蓄,甚至一些原建房戶已債臺高筑,根本沒有能力購置新居,極有可能導致“符合條件的沒能力購置、有能力購買的不符合條件”的尷尬局面。
二是規劃的全面性。現今建設的幾個新區,起點為“水、電、路、電信、電視等基礎設施配套,功能齊全”,而農貿商鋪、文化娛樂、衛生、銀行、鍛煉場所、老年活動等附屬設施沒有納入規劃范疇。
三是新村建設涉及的用地問題。幾個試點的用地,對被占地集體及個人如何補償、調整、安置尚無明確的法律依據,各安置點采取的方式不盡相同,存在相互對比導致出現不穩定因素的可能。
四是手續完善問題。按照“土地法”有關規定,農村住宅用地只能分配給本村村民。新村建設用地使用的是某一個村的集體土地,其用地不能進入市場進行轉讓、租賃、抵押和改變用途等。安置的本村以外的周邊村組群眾,在取得“合法手續”時將會引發矛盾。
五是土地置換方案的落實問題。我區的新村建設,要求新入戶必須簽訂拆退老宅協議。實際操作過程中,有大部分農戶的居住地受左鄰右舍未搬遷戶的制約,根本無法實施拆退,將會導致一戶多宅的現象出現。
六是占用耕地的壓力問題。新村建設采取的是先建新后拆舊、逐步實現耕地占補平衡直至復墾舊區增加耕地資源的方式進行,實施起來,少則三年五年,多則十年八年。而各級政府均承擔著每年的耕地占補平衡目標任務,落實這一目標具有相當難度。
七是新村建設的可持續問題。目前我區堅持以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為主線,引導農民建房向規劃點集中,禁止零散建設和不合規劃的原拆原建,促進村莊適度集聚和土地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有相當一部分群眾由于種種原因,仍持觀望態度。據調查,對我區開展的新村建設,有三成農戶明確表示能積極響應,近三成農戶表示隨大流,仍有近四成農戶受經濟條件以及原住房條件比較好的因素影響,表示不愿參與。買不起新村住房的農戶千方百計想在新村以外的原村落居住區建房,甚至不惜以身試法。一旦這些苗頭得不到有效遏制,極有可能引發浪潮式違法占地建房,給土地管理工作帶來壓力。
第一是認識問題。筆者認為,新村建設只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內容之一,新村新貌并不代表社會主義新農村!誠然,農民居住別墅是生活質量提高的象征,是黨的富民政策的體現。但是應當明確,新農村建設的核心是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不能錯將建設新農村看做是發展非農化新村,以致在工作中脫離實際,出現急功近利的思想和行為。
第二是政府在農村居住區建設方面的定位問題。筆者認為,政府及其工作人員應當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真心實意對人民負責的思想,切實服務,科學決策。具體到新村建設的問題上,政府要在宣傳發動、政策把握、規劃建設、土地置換、利益分配、矛盾調處等方面充分發揮職能作用,正確引導群眾自覺地參與新村規劃建設,最大限度地激發群眾的熱情,形成“人人關心,戶戶參與”的局面。在選址、建設模式等方面充分尊重民意,做到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既體現規劃的前瞻性,又考慮到群眾的實際承受能力及土地資源的節約利用,溶入科學發展觀內涵,從思想上走出把城市建房模式搬下鄉的誤區。
第三是在新村規劃方面應當開闊思路。縱觀全國各地,新村建設模式各領風騷:安徽譙城創新規劃理念,一個行政村規劃一個中心村,帶動一至兩個基層村,向“小集鎮”發展;福建龍巖針對不同類型分別實施了拆舊建新、退宅還耕、小康住宅新區等方法,廣受群眾好評。總結經驗,他們均遵循了“深入調查研究、因地制宜,以人為本、形式多樣”的原則。新農村建設作為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要堅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不能違背民意搞大拆大建,不過分堆砌和打造“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結合我們豫西地區,新村建設應當根據區域狀況、經濟基礎、原村落土地利用率等因素,分別實施城郊社區型、集中居住型、鄉村別墅型、古村保護型、老村落改造型等多種模式,特別是經濟條件差的區域,中心村建設更應與當地群眾的收入水平、實際承受能力相結合,與原居民點規劃相結合,不能因統一模式而另起爐灶,切實將好事辦實、實事辦好。
第四是新村建設應與耕地保護、土地整理相結合。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是我國的基本國策。《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62條第二款規定“農村村民建住宅,應當符合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并盡量使用原有的宅基地和村內空閑地”。中心村建設也必須依法辦事。保護資源才能保障發展,保護資源就是保障發展。各地在進行建設用地時必須圍繞保護耕地紅線這個中心,容不得絲毫的懈怠。對農村建設涉及占用的耕地,要通過土地整理來實現“占補平衡”。要通過土地綜合整治,改善農、林、水、路排灌系統,在增加耕地面積的基礎上,改善農村生活環境,提升農村風貌和自然景觀,提高農村休閑游憩功能。
第五是新村建設要與社會穩定相結合,要維護好新農村建設涉及的失地農民的合法權益。對新村建設占地,參照法律法規規定征地的程序,實行“告知、確認、聽證”程序,確保被占地村組、戶的知情權,保障對占地農民的合理補償,從根本上消化矛盾。
第六是要切實加強宅基地管理,促進新農村建設的穩步實施。首先,各級政府及國土部門要高度重視,加強輿論引導,讓群眾明白新村建設是大勢所趨,是今后發展的方向。加大新村建設投入,增強感召力,激發群眾“想建”、“能建”、“拆建”、“改建”熱情,使他們自覺自愿地向往新村;其次,鄉(鎮)黨委、政府認真履行土地管理第一責任人職責,與各行政村兩委簽訂目標責任書,避免村組干部放任宅基亂建行為;最后,國土資源部門扎實開展巡查,及時發現及時阻止,對頂風違法興建的嚴格立案查處,確保土地市場秩序穩定。
總之,人多地少、耕地后備資源不足是基本國情,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是我們的基本國策。中心村建設一定要以科學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為統領,辦實事、辦好事、辦讓人民群眾放心滿意的事。
(作者單位:三門峽市湖濱區國土資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