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長杰
“這點成績不算啥”
——記河南省煤田地質局創先爭優活動“黨員之星”祝金峰
□張長杰
“2011年1~10月,簽訂合同額2700余萬元,完成產值2500余萬元,實現安全生產無事故。”這是河南省煤田地質局物測隊地震一院院長祝金峰帶領職工在創先爭優“奪旗爭星”活動中提交的優異成績。近日,祝金峰在年初被評為局“勞動模范”、省直“優秀共產黨員”之后,又被評為局創先爭優活動“黨員之星”榮譽稱號。
祝金峰今年33年,中共黨員,碩士學歷,2001年從焦作工學院畢業后到河南省煤田地質局物測隊巖土勘察院工作。在剛參加工作的三年中,他先后負責完成了百余個大中型巖土勘察項目,無論是專業技術還是施工組織管理才能,都得到了充分的鍛煉和提高,被評為隊巖土專業技術骨干。
2004年初,隊領導找他談話,準備任命他為地震四公司副經理。本想著一心在專業方面有所發展的他,聽到這個安排后有過強烈的思想斗爭:雖然同為專業實體,但擔任行政領導后,大量時間需要搞經營管理,真正搞技術的時間就少了。可是身為共產黨員的他也明白“共產黨員是塊磚,哪里需要哪里搬”……經過一夜的思想斗爭,第二天他欣然接受了領導的安排。
為了能夠勝任新的崗位,他用半個月時間,先后深入到各班組學習,了解各班組生產流程,聽取職工意見建議,很快勝任了副經理的角色,并帶隊多次刷新了全隊地震勘探施工的最高日效。
2005年,隨著該隊地震專業的不斷發展壯大,隊領導決定新成立地震五公司,并任命他為五公司經理。作為全隊最年輕的專業實體負責人,他下定決心——“干啥就把啥干好”。
祝金峰決心要把地震五公司打造成一支能征善戰的地震勘探施工隊伍。他從完善規章制度入手,制訂完善了各班組的規章制度,特別是加強了對爆炸物品管理、野外財務管理和農民協議工的管理,并成立物資采購小組,加強成本控制,提高經濟效益。同時,廣泛收集其他省份地勘隊伍的先進施工經驗,并認真加以分析研究,不斷創新施工組織方式,先后采取了夜間不收數據線、24小時不間斷施工、勞務型工種對外承包、技術型工種內部承包等辦法,有效提高了施工效率。
2009年底,該隊在山西接到了一個地表條件極為復雜、曾有多支隊伍在此施工均以失敗告終的三維地震勘探項目。隊領導把這塊“硬骨頭”交給了地震一院。接到任務后,祝金峰針對測區村莊面積大、高壓線密集的實際情況,冷靜研究該區地質條件,廣泛征求專家意見,針對地震槍能夠滿足中淺層地質勘探的要求、對地表建筑物影響小且安全系數高的特點,首次嘗試采用井炮和地震槍炮混合施工的方法,一舉獲得了成功,得到甲方的高度評價,為該隊在山西地震勘探市場的拓展奠定了基礎。
2010年,該隊再次對地震專業進行調整,祝金峰被推薦并當選為地震一院院長。隊領導要求他去開拓山西、內蒙等省區的地震勘探市場。
重擔再次壓在了肩上。祝金峰與院班子成員一起,把市場開拓和工程款回收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仔細分析市場形勢的基礎上,設立了山西長治等多個市場辦事處,制訂了詳細的獎罰措施,明確了各區域市場攻關重點,并落實責任到人,穩步有序地開展市場開拓工作。
由于既要跑市場找項目,又要回訪客戶催收工程款,同時還要督促指導野外生產,他經常往返于山西、內蒙古、河南之間,近3年期間,他累計行程40余萬公里,往往是征塵未洗又需出發,與妻兒團聚的時間屈指可數。身體健康嚴重透支,但責任重于泰山的信念支撐著他勇往直前。
艱辛的付出,換來了豐厚的回報。2005~2010年,他帶隊共完成地震勘探項目52個,勘探面積達110km2,剖面長超過1500km,地震物理點180600個。短短6年時間,年產值從950萬元增長到3000萬元,職工人均年收入從29506元增長到70795元。特別是2010年,在競爭激烈的山西、內蒙古市場,拿到了3500萬元地震勘探項目,無論是完成工作量、創造產值還是職工收入,在該隊均處于領先水平。
2011年1~10月,他帶領地震一院共簽訂地震勘探項目2700余萬元,完成產值2500余萬元。他先后被評為局“勞動模范”、“黨員之星”和省直“優秀共產黨員”。
面對喜人的業績,他從沒有居功自傲,更沒有沾沾自喜,只是淡淡地說:“這點成績不算啥!”
(作者單位:河南省煤田地質局物測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