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會芳 王玲莉
1.1 一般資料 本組膀胱腫瘤手術患者49例,其中男31例,女18例,年齡23~81歲,腫瘤復發2次以上者4例,年齡38~47歲,均為男性,直腸轉移1例,年齡81歲,其余44例未復發。
1.2 方法 應用Orem自理模式評估患者自理能力并實施護理。評估內容包括:意識狀態、生命體征、情緒狀態、身體耐受能力、活動、營養及接受能力、術后膀胱沖洗情況等,采用不同的護理系統及健康教育,讓患者及家屬共同參與護理活動。
術后膀胱沖洗時間2~4 d,平均3 d;術后平均住院時間7~10 d,平均8 d;患者及家屬積極參與自我護理模式,自理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如術后拔除尿管時間提前,下床活動時間提前,并發癥發生率降低。同時有效提高膀胱灌注的療效,降低腫瘤的復發率。患者盡早恢復了健康和自理能力,盡快回歸家庭和社會,同時也提高了護理質量。
3.1 完全補償系統
3.1.1 心理疏導 由于醫學護理模式的轉變,心理護理備受關注,通過心理護理、語言溝通,與患者的接觸、談心,可以幫助他們解除思想顧慮,配合醫護人員積極治療,使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腫瘤復發2次手術以上的患者,心理護理要做得細些,對類患者首先講明的是膀胱瘤的主要特點是極易復發,但不危及生命、解除患者憂心忡忡,認為自己的癌癥無法控制,走出沒有信心治療的誤區,與患者交談時,用科學嚴謹,有理有據的語言,進行講解,鼓勵患者配合手術治療及化療。手術前消除患者對手術的恐懼、焦慮、多愁、多疑的矛盾心理,注意觀察患者的術前的情緒變化,介紹醫院的醫療技術水平、護理工作程序,做好耐心的解釋工作,幫助患者解決困難,讓患者放心。
3.1.2 術后護理 該手術后需要臥床休息,患者自理能力絕對受限,不能承擔執行自我照顧的積極主動角色,需要護士進行全面幫助,以滿足患者各方面的需要。術后將患者安置在整潔、明亮,溫度、濕度適宜的病房,床鋪整潔,鋪一次性床單,使患者感到舒適。加強各種引流管的護理,保持膀胱沖洗尿管的通暢,防止管路出現扭曲、受壓、引流不暢,引流袋要低于膀胱的位置,防止引流液逆流入膀胱而造成逆行感染,術后用生理鹽水行膀胱持續沖洗,沖洗時根據引出液的顏色而調整沖洗速度。術后3 d內囑患者嚴格臥床休息,減少活動,防止手術部位出血,影響愈合。為防止術后感染、抗生素藥物全身治療,補充足夠的液體,經常巡視病房,注意觀察患者有無藥物過敏及其他不適感,嚴格執行“三查七對”。用0.5%的碘伏尿道外口消毒2次/d,防止出現尿路感染。
3.2 部分補償系統
3.2.1 與患者共同制定術后康復計劃并督促其實施,促進患者臥床期間早期活動,預防靜脈炎和靜脈血栓的形成,促進腸蠕動。協助患者每天完成日常個人衛生,指導患者床上坐起,活動四肢,逐漸過渡到床邊,下床活動。
3.2.2 由于手術切口疼痛、留置尿管、氣囊壓迫及術后膀胱沖洗的刺激,常引起膀胱陣發性痙攣疼痛,患者煩躁不安,痛苦難忍,需要護士耐心地提供不同程度的支持和幫助,以滿足患者治療性的自我照顧的需要,補償患者自我照顧的缺陷。疼痛時應用消炎痛栓一粒肛塞,同時配以減輕精神壓力,分散注意力等心理療法,可以減輕膀胱痙攣。
3.2.3 膀胱腫瘤患者多為老年人,常并發慢性呼吸道疾病。每天為患者翻身拍背,助其咳嗽,防止肺部并發癥。
3.2.4 指導患者收縮肛門,進行提肛肌鍛煉,開始縮肛100下/次,2次/d,并逐漸增加。同時指導患者在膀胱沖洗結束后,定時夾閉尿管,防止拔除尿管后尿失禁的發生。
3.2.5 合理安排飲食,肛門排氣后先進流食,少量多餐,逐漸過渡到普通飲食。
3.3 支持教育系統 為患者和家屬講解膀胱沖洗和留置尿管護理的知識,保存引流通暢。觀察引流管的引流情況,每周更換引流袋2次。囑咐患者多飲水,起到自然沖洗膀胱的目的。出院時指導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健康行為,避免接觸外源性致癌物質如:染料、橡膠、塑料等工業品,不吸煙。向患者發放灌注時間卡,說明堅持、按時、規律的膀胱灌注的重要性,向患者說明膀胱腫瘤治療后的復發傾向,定期復查可以及早發現復發,及時處理。囑咐患者術后2~3年內每3個月作一次膀胱鏡檢查,同時復查尿常規、肝腎功能[1]。
本研究運用Orem自理理論評估患者自理能力,找出患者的自理缺陷,隨著病情的變化和自理能力的逐漸恢復,用3種護理系統提供不同程度的幫助、指導與教育,如讓患者參與制定術后康復計劃,指導其術后進食、下床活動的時間、各種引流管的護理,參與力所能及的自理等,讓患者參與到自己的健康決策和護理中,使患者的自我保健能力得到發揮,并且盡快承擔自我照顧的責任,促進了患者的早日康復,減少了并發癥的發生,提高了生活質量。
[1]曹新偉,李樂之.外科護理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