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中昀
(寧波天一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寧波 315100)
加強高職護生人文素質教育探討
童中昀
(寧波天一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寧波 315100)
以病人為中心服務內涵的延伸和擴大及醫學模式的轉變,使加強護理專業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成為高等護理教育改革的重要課題。護理學只有與人文科學相結合,以社會價值為導向,才能滿足社會對護理人才的需要,這也是護理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高職護生;人文素質;理論教育;
人類進入21世紀,提出了“健康新地平線”的衛生戰略目標設想,延伸和擴大了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內涵;同時,隨著醫學模式由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醫學界涌動著回歸社會、回歸人文的思潮。事實上,醫學不是單純的自然科學,也不是單純的社會科學,而是自然科學(生物科學)和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相結合的一門科學。現代醫學研究表明,人類健康和疾病不僅與生理因素有關,也與心理因素、社會因素、環境因素有關,這就要求我們在醫學教育過程中轉變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加強高職護生人文素質教育,彌補專業教育的不足,拓寬學生知識面,使其盡快融入社會,適應時代發展,服務于社會。
人文素質是指由知識、能力、觀念、情感和意志等多種因素綜合而成的個人內在品質,表現為人格、氣質和修養。人文素質教育就是通過知識傳授、環境熏陶及自身實踐使人類優秀文化成果內化為人格、氣質和修養,并成為個人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人文素質體現在人能否正確對待自我、他人、社會和自然。護理工作的對象是人,護理活動理應充滿人文精神,但目前無論是臨床護理工作還是護理教育本身,都未能充分體現人文精神。因此,加強高職護生人文素質教育有其必然性。
(1)人文素質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導護生做人,包括如何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系以及自身理智、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問題,最終培養護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品位的人格修養,具備創造性思維能力和拓寬多維知識視野。
(2)人文素質教育的內容主要是人文學科,涵蓋文學、藝術、心理學、哲學、宗教、歷史等領域。它引導人們積極思考人生的目的、意義和價值,追求人格的完善,潛移默化地改變人的價值取向,影響人的氣質、性格和情趣等,并激發人的創造潛能,使護生最終樹立救死扶傷、防病治病的偉大理想。
(3)人文素質教育的關鍵是培養護生人文精神。它不是單純教給護生一些人文知識,而是促進人文學科內含的價值——人文精神向個體身心的內化,這正是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特征,也是醫學教學的目的。
護理學是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交叉學科,護理學形成于西方近代科學機械決定論盛行時期,在相當長時期內,護理學側重于自然科學和技術操作,將護理對象看成有生命的機器,因而忽視了情感、心理、宗教信仰、社會角色等人文屬性。而護理教育采用的“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的傳統模式也忽視了人文素質教育。目前,護理學只有與人文科學相結合,以社會價值為導向,才能滿足社會對護理人才的需要,這也是護理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如今,護理工作已從單純的疾病護理發展到以病人為中心的全方位健康護理,更加突出以人為本理念,更加尊重人的權利和需求,更加講究為病人提供周到的專業護理服務。這就要求未來的護士必須學會用心靈關愛生命,為預防疾病、保護生命、減輕痛苦和促進人類健康事業奉獻青春和力量。因此,加強護生人文素質教育十分重要。
(1)護士的職業特點決定護生要有較高的人文素質。目前,護士已不僅是傳統意義上的健康照顧者,還是健康知識的宣傳者、教育者,疾病護理的管理者、計劃者、合作者,醫生與病人之間溝通的橋梁,以及促進全民健康的指導者。護士職業特點對護生知識結構和整體素質提出了新要求,即要求護生運用醫學知識和相關人文知識指導人們正確面對人生不同時期遇到的挫折和困難,減少心理應激,促進心理防衛機制的建立和形成,為全社會提供高質量的衛生保健服務。這就要求進一步加強護生人文素質教育,提升其人文素養。
(2)加強文化素質教育是護生全面發展的要求。高等學校的根本任務是培養和造就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其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提高人才綜合素質,使他們在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成為復合型人才。如果護生缺少人文科學知識和實踐能力,那將是不“健全”的人才。所以,必須通過人文素質教育,把護生培養成尊重人類、尊重生命,具有愛心和高尚職業道德的人類健康守護者。
(3)加強文化素質教育是培養護生社會適應能力的需要。目前,高校普遍缺乏社會人際關系教育,加之大學生自身社會閱歷較淺,較理想化,而當他們步入社會,遇到挫折后就感到不適應,對他人存在恐懼感。因此,學校要通過人文素質教育和良好的文化氛圍,培養青年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如將有共同興趣、愛好和特長的學生組織在一起,讓他們互相交流,提高交際能力。
(4)加強人文素質教育是適應社會發展和促進健康的需要。隨著社會結構的轉型和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人們對健康的需求也由簡單的“治好病”向精神上的滿足和心靈的寬慰等更高層次轉變。同時,人類疾病譜發生了明顯變化,慢性、老年性疾病將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社會競爭的日趨激烈,人們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心理、精神疾病發生率也不斷升高。因此,護生必須具備豐富的人文和社會學知識,以勝任將來的護理工作。
(5)加強人文素質教育是培養護生成為創造型醫學人才的需要。胡錦濤總書記指出:“建設創新型國家,關鍵在人才,尤其在創新型科技人才。”創新型人才即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知識、豐富的文化底蘊、穩定的心理品質及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
系統講授人文科學知識,有助于護生掌握現代科學的思維方式,培養其創造能力;有助于增長知識、開闊視野。在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方面,人文科學(如哲學、邏輯學、語言學等)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們可以借助人文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形象思維,激發直覺思維,使其創造性思維得到發展,智力得到開發,成為具有創新精神的醫學人才。
(6)加強人文素質教育是順應醫療機構改革的需要。在市場經濟體制下,醫院引入市場機制,逐步建立公開、公平、有序、競爭的醫院內部管理運行機制,“病人選醫生、病人選護士”已在不少醫院推行。同時,隨著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改革的推行,病人越來越關心就醫過程中的醫療服務質量。為此,只有不斷提高醫生、護士的專業水平和職業素質,才能增加病人對醫護人員的信任感和對醫療服務的滿意度,增強醫院競爭力。
(7)加強人文素質教育是為了滿足不同病人的多種需要。①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競爭的日益加劇,人們的生理、心理疾病發生率不斷提高。病人需求也轉向精神方面,即希望接受健康指導,以達全面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要求護士必須具備穩定的心態、良好的人文素質及豐富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認識人、理解人和關懷人。②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深入,護理工作中將接觸到更多不同國籍、宗教信仰和生活習慣的病人,他們在要求享受優質專業服務的同時,更要求尊重他們的文化、信仰及生活習慣,這就要求護理人員有豐富的人文知識,了解多元人類文化,為病人提供高質量的護理服務。③提供多層次服務是提升醫院服務水平的必要條件。隨著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醫學模式及健康觀念的轉變,人口老齡化的加快與獨生子女的增加以及醫療服務消費支付能力的提高,醫療服務需求的多樣性與多層次性日漸突出。醫院服務不僅要滿足廣大群眾一般性的基本醫療需求,而且要滿足不同層次病人的個性化醫療需求。這就要求護理人員具備良好的人文修養,為不同層次人群提供多樣化服務。
3.1 加強理論教育
(1)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充分發揮其主渠道作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指出:“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狀況的主流積極、健康、向上。同時也強調,面對新形勢、新情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還不夠適應,存在不少薄弱環節。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極為緊迫的重要任務。”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進行教學,幫助學生認識立志、弘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是加強高職護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
(2)結合醫學院校專業特點,開設一系列寓思想政治、人文素質教育于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延伸課程,如護理人文學、護理倫理學、護理心理學、護士禮儀、護理美學、人際溝通、醫學名家大講堂、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中國傳統文化、宗教學、社會學、名著欣賞、交響樂欣賞、名畫鑒賞、插花藝術等。思想政治素質教育與專業人文精神、職業道德培養相結合,豐富了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體系,能讓護生運用人文科學的理論方法,探討與醫學有關的問題,引導他們尊重生命及其發展規律,正確認識生命與健康的價值;同時尊重人的權利,正確認識和處理醫患關系。多學科融合后形成的綜合課程主要有社區衛生保健、醫院管理、人口學、運籌學等,該類課程主要是融人文素質培養于醫學實踐之中,能切實提高護生綜合素質和能力。
3.2 加強實踐教育
(1)每年舉辦大學生文化藝術節,使之成為校園文化盛事。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文化藝術實踐活動,如文藝匯演、演講比賽、辯論賽、知識競賽、征文評比、古典名畫欣賞、影視評論、心理健康教育等,讓學生在豐富的業余文化生活中加深對我國傳統文化的認識,提升其人文素質。
(2)組織人文實踐活動,開展多種形式的自我教育活動,成立社會實踐醫療衛生服務實踐小分隊、外來務工子弟幫教小分隊、社區衛生醫療狀況調查小分隊等社會實踐團隊,開展社區服務和殘疾人、老年人衛生服務活動;組織街道社區醫療援助服務隊、學生公寓志愿者服務隊、“綠橋”志愿者服務團,奔赴農村鄉鎮、城市社區,開展志愿奉獻和感恩教育等道德實踐活動。通過活動培養學生的敬業精神、團隊精神和良好的道德品質,深化他們對人生意義的理解,不斷提高其思想覺悟和綜合素質,促使將人文知識內化為人文精神。
3.3 人文素質教育貫穿于專業教育始終
醫學基礎課與專業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滲透人文素質教育,加強醫學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聯系。專業課教師應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將人文素質教育融于專業基礎和專業課程教學之中,發揮專業課對學生人文素質養成的作用,真正做到教書育人。
3.4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人文素質
教師是人文素質教育課程建設、課程教學的具體實施者,是有效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教師的一言一行都體現其文化修養和人格風范,將直接影響和感化學生,所以教師必須通過多種途徑提高自身人文素養。
總之,人類社會正步入知識經濟時代,我國正在構建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這就要求將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相結合,提升護生人文素養,把他們培養成為尊重人類、尊重生命,有愛心和高尚職業道德的人類健康守護者。
G40-012
A
1671-1246(2011)15-009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