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芳銀
(陜西省渭南職業技術學院,陜西 渭南 714000)
超敏反應說課設計
田芳銀
(陜西省渭南職業技術學院,陜西 渭南 714000)
病原生物與免疫學中的超敏反應具有內容繁雜、容易混淆的特點,教學中采用任務驅動、小組討論、角色扮演、啟發式講授、多媒體等多種教學手段和方法,并對各種教學方法的教學效果進行總結。
超敏反應;說課;教學設計
1.1 教材內容和地位
本次課以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劉榮臻主編的《病原生物與免疫學》(第二版)第八章超敏反應[1]為教學內容。該教材以教學大綱和課程標準為依據,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以“必需、夠用”為原則,強調基本技能培養,貼近臨床護理工作,語言通俗易懂、內容深淺合理,適合高中文化基礎的學生學習。超敏反應是該教材的一個重點章節,屬于臨床免疫學知識范疇,在免疫學教學及護理專業教學中處于重要地位,掌握本章內容可為今后進一步學習基礎護理學及預防醫學等醫學基礎課程、臨床課程奠定堅實基礎。
1.2 教學內容、重點和難點
本次課為理論教學,教學內容涉及超敏反應的概念、類型及其各型超敏反應的特點、發生機制和臨床常見疾病,超敏反應的防治原則。其中超敏反應的概念、分型及其Ⅰ、Ⅱ型超敏反應的特點、發生機制和臨床常見疾病、防治原則是重點,Ⅲ、Ⅳ型超敏反應的特點、發生機制和臨床常見疾病為理解熟悉內容,難點是各型超敏反應的發生機制。
經過本次教學,要達到以下目標。知識目標:(1)解釋超敏反應的概念并明確其分型;(2)列表比較各型超敏反應的特點、發生機制及臨床常見疾病名稱;(3)簡述青霉素引起的各型超敏反應,重點簡述青霉素引起的過敏性休克發生機制;(4)簡述超敏反應的防治原則。能力目標:(1)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能力以及運用知識能力;(2)提高學生語言表達、交流、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3)使學生養成課前預習的良好學習習慣,提高自主學習能力。情感目標:(1)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探索精神;(2)培養學生團隊協作精神,使其具有嚴謹求實、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3)學生具備護理專業人員良好的行為規范,具有必備的人文關懷及科學理念。
教學對象是三年制護理專業學生,他們具備一定的生物學基礎,學過人體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生物化學等醫學基礎課程,同步學習生理學、病理學及基礎護理學課程,大部分學生已經具備相關的解剖組胚、生理病理免疫理論知識,對臨床免疫疾病有濃厚的興趣,參與欲強。但學生運用知識能力較差,不能學以致用;受應試教育影響,學習自主性不強,不能自覺收集和處理相關信息;學習方法欠妥。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復習與超敏反應相關的基礎理論知識,并且及時與臨床聯系,培養學生知識運用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采用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
4.1 教法
采用以下幾種教學方法:任務驅動法[2]、啟發式教學法、PBL教學法、小組討論法、多媒體教學法、角色扮演教學法、病案教學法等。
4.2 學法
強化學生課前預習。教師在講授的同時,應不斷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參與活動,開展小組討論,動手、動腦、動口,營造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對護理基礎知識和技能的興趣,使之具備一定的科學素養和護理職業基礎能力。
教學過程包括以下3個環節:課前準備、課堂實施、評價檢測。
5.1 課前準備
5.1.1 教師準備(1)精心備課。(2)繪制各型超敏反應發生機制圖解。(3)收集各型超敏反應常見疾病病例圖譜。(4)制作多媒體課件。
5.1.2 學生準備(1)自主預習本章內容。上課前一周教師將超敏反應這一章內容分成6項任務讓學生預習。任務1:概述超敏反應的概念及類型并說出超敏反應發生的原因;任務2:Ⅰ型超敏反應的特點、常見變應原、發生機制和臨床常見疾病;任務3:Ⅱ型超敏反應的特點、發生機制和臨床常見疾病;任務4:Ⅲ型超敏反應的特點、發生機制和臨床常見疾病;任務5:Ⅳ型超敏反應的特點、發生機制和臨床常見疾病;任務6:超敏反應的防治原則。(2)劃分學習小組。全班40多名學生按座位劃分學習小組并由組長負責,每組10~12人。學生帶著6項任務先自學,可通過上網或到圖書館查閱資料或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以座位為單位劃分學習小組便于小組間交流與探究,并能進一步增進同學之間的友誼,培養學生相互協作能力。
5.2 課堂實施(95分鐘)
課堂教學圍繞組織教學,復習舊課、導入新課,探究新知,拓寬提升,課堂總結這一思路進行。
5.2.1 組織教學(1分鐘) 通過師生相互問好以及考勤,提示學生進入學習狀態。
5.2.2 復習舊課,導入新課(約4分鐘) 以問答題和選擇題形式復習抗感染免疫的組成及其作用,以多媒體展示臨床上青霉素過敏性休克的案例及臨床出現錯誤輸血后發生的溶血反應現象導入新課。
5.2.3 探究新知(約80分鐘) 本次教學內容分以下六大塊進行:即課前讓學生預習的6項內容,其中超敏反應的概念及類型,Ⅰ、Ⅱ型超敏反應的特點、發生機制、臨床常見疾病與超敏反應的防治原則是重點;Ⅲ、Ⅳ型超敏反應的特點、發生機制、臨床常見疾病為理解熟悉內容;各型超敏反應的發生機制是難點。探究新知的過程如下:首先,根據預習任務由教師提出問題,采取啟發式教學法引導學生探究完成學習任務1。學生求知心切,參與意識強,課堂氣氛活躍。其次,按抽簽方式每組抽出任務2~5中的一項,選取一名學生完成該任務的講解及板書設計。學生可利用收集到的有關資料講解,要求每一型超敏反應均從特點、發生機制及臨床常見疾病3方面進行講解。Ⅰ型超敏反應增加一項內容:參與反應的物質,這主要有2方面原因:一是為講述其發生機制奠定基礎;二是因為Ⅰ型超敏反應在臨床上較多見。每組代表在講授過程中,組內學生補充,組間學生質疑,全體學生均無法解決的疑點由教師精講,之后師生共同歸納總結各型超敏反應的特點、發生機制和臨床常見疾病。這一教學活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相互協作能力,發現、解決問題能力。任務6的內容則由一名學生模擬Ⅰ型超敏反應患者,要求學生能根據該“患者”情況歸納總結防治原則。根據課前預習及課堂上的講解,學生提出仍未理解的內容,由教師引導學生繼續探究,直至完成所有教學任務。
5.2.4 拓展提升(約5分鐘) 所有教學任務完成后播放豚鼠過敏反應錄像,讓學生觀察出現的癥狀,制定搶救措施,從而鞏固所學內容,樹立救死扶傷的觀念,增強學生愛護傷員的意識。也可通過案例教學以提升學生應用所學知識的能力。按學習目標布置相應課后作業。
5.2.5 課堂總結(約5分鐘) 用多媒體課件復習所有重點和需理解內容,并強調超敏反應在臨床搶救時的注意事項。
5.3 評價檢測(5分鐘)
采用組內評價、組間評價和教師評價、課后作業評價等多元化評價方式。探求新知結束后,各小組對每一組的講解及板書設計情況進行討論并形成一致意見;然后由每組組長對本組的“表演”及其他各組的“表演”進行評價,指出優點及不足之處,提出自己的見解;最后由教師對總體情況進行評價,并設置問題進行針對性檢測,幫助學生鞏固新知,同時評價目標達成情況。評價也可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
6.1 優點
本次教學設計以先進的職業教育理念為指導,強調以學生為主體,采用多種教學方法,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激發學生樂學,教會學生會學,最后達到學會并且能夠學以致用的目的,為學生以后學習基礎知識和臨床知識,從事護理工作打下良好基礎。尤其注重讓學生養成課前預習,勤于動腦、動手、動口的良好學習習慣,這將使其終生受益。
6.2 存在問題
一是對學生要求高,課前必須認真預習,通過小組討論,把書本上的知識變成自己的知識。二是課堂時間緊,如果每組都完成同一個任務,便于更好地實施組內評價與組間評價,但教學內容在規定時間內難以完成;如果每個小組分別完成一個任務,又因為每個任務的難度不一,組內評價和組間評價實施較難。
6.3 改進措施(在正式上課之前做好以下工作)
(1)根據每班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班風、學風情況指導學生復習并掌握與本章內容有關的病理生理和免疫學基礎理論知識。
(2)指導學生充分預習課前布置的學習任務。
(3)小組討論后選擇優秀的學生提前做好完成各項任務的彩排工作。
[1]劉榮臻.病原生物和免疫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
[2]戴翠萍.超敏反應課堂教學設計[J].衛生職業教育,2010,28(16):49~50.
G424.2
B
1671-1246(2011)15-006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