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德
(隴東學院,甘肅 慶陽 745000)
妥善處理利益關系 彰顯大學辦學之道
王宏德
(隴東學院,甘肅 慶陽 745000)
高等院校;利益關系;辦學之道
在經濟全球化及全球一體化的時代,伴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大[1],一所大學已成為一個多元化利益相關者共同體[2]。在辦學過程中,通過妥善處理這種相關者的利益關系,更好地維護和滿足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要求[3],彰顯育人為本,科學為根、文化為魂[4]、創新發展的大學之道,這既是歷史賦予高校的光榮使命和自身的必然選擇,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和諧校園建設,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
國內外學者普遍認為,學校內外部合作是學校成功的必然條件[5]。我國高等教育正處在利益相關者時代,其管理模式將從中央集權管理向地方代管理過渡,并最終走向“利益相關者管理”模式,該模式的核心就是建立各種利益群體之間的伙伴關系[6]。為此,高校管理者應轉變“以自我為中心”的觀念,構建“以他方為中心”的參與模式[7]。
1.1 利益相關者概念
利益相關者是指那些能夠影響組織目標實現或被組織目標實現過程所影響的任何個人和群體[2]。利益相關者這一概念最先由斯坦福于1963年提出,并在企業戰略和公司治理等理論中得到廣泛應用和研究[8]。1984年,弗里曼出版了《戰略管理:利益相關者管理的分析方法》一書,書中明確提出了利益相關者管理理論,即企業的經營管理者為綜合平衡各個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要求而進行的管理活動。從這個意義上講,企業是一種智力和管理專業化投資的制度安排,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依賴于企業對各利益相關者利益要求的回應質量,而不僅僅取決于股東。這一企業管理思想從理論上闡述了企業績效評價和管理的中心,為其后的績效評價理論奠定了基礎。后來,利益相關者概念和理論受到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并且不斷運用到行政管理和高教管理等領域。
1.2 高校利益相關者概念
高校利益相關者就是指受高校發展影響,同時又影響高校發展的群體[8]。利益相關者理論作為一種典型的管理理論被廣泛應用于經濟領域,同時也在其他領域不斷推廣。該理論為我們妥善處理利益關系,彰顯大學辦學之道提供了思考路徑,即高校必須正確認識和處理好與利益相關者的關系,不能忽視任何利益相關者的權利[9]。
1.3 高校利益相關者的范圍和類別
根據利益相關者理論,結合高校在國家發展中的地位、作用及高校在運作中發生的關系,按照受到普遍認可的Mitchell多維細分法[10],可把高校利益相關者劃分為7部分20個類別。(1)國內主體管理者,包括國家政府、教育主管機關;(2)分類管理者,主要包括地方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門;(3)社會直接利益相關者,主要包括生源、畢業生雇主、家長、合作單位、債權人(貸款提供者、產學研合作者、科研經費提供者);(4)社會間接利益相關者,包括公眾、社區、捐贈者、無償投資者、媒體;(5)相互競爭者,包括國內外其他高校;(6)社會其他相關者,包括高校所處的環境情況;(7)高校內部利益相關者,主要指行政管理人員、學生、教師、其他員工等。
隨著人類的不斷進步、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文化藝術的繁榮昌盛、高等教育的大力發展,妥善處理各類利益相關者的關系,成為一所大學順應歷史發展,適應新形勢,提升辦學層次、規模,提高辦學效率、質量,解決自身發展的自覺選擇[11];也是突出自身優勢,充分發掘潛力,注重抓重點、抓亮點、創特色,形成獨特的辦學治校風格和科學人文優勢,進一步把品牌做強,以全面提升學校學術聲望和社會影響力的重要舉措[12]。只有這樣,才能彰顯育人為本、科學為根、文化為魂、創新發展的大學之道。
2.1 緊跟國內主體管理者,深刻理解和全面落實國家高等教育政策
政策是革命政黨一切實際行動的出發點,并且表現于行動過程和歸宿[13]。國家政府、教育主管機關是高等教育相關政策、方針的制定者和督促檢查的落實者。國家政府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明確提出:“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是提高國民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寄托著億萬家庭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強國必先強教。優先發展教育、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對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具有決定性意義。”同時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科學研究水平,增強社會服務能力,優化結構辦出特色。”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全面推動我國教育事業實現科學發展》中明確指出:“推動教育事業科學發展,要做到‘五個必須’,即必須優先發展教育、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必須堅持改革創新、必須促進教育公平、必須重視教育質量。”“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時代要求,其核心是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重大問題,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重點是著力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推進思路是‘三個堅持’,即堅持德育為先、堅持能力為重、堅持全面發展。”高校要在辦學過程中深刻理解和全面落實國家高等教育政策,彰顯育人為本、科學為根、文化為魂、創新發展的大學之道。
2.2 尊重分類管理者,辦好人民滿意的大學
我國的大學從隸屬關系上有部委直屬學校、地方學校及從部委劃轉地方共建高校,隸屬關系、所屬行業、所處地域的不同,造成很多大學較封閉。同一行業、同一地區或同一部委的學校交流多一些,而與其他學校交流則很少。另外,由于語言上的障礙、經費上的困難及認識上的局限,很多大學國際合作方面項目不多,而且僅僅停留在形式上。和美、英、德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高校的開放意識還相當淡薄,培養的人才難以滿足社會需求,無法縮短同世界先進高等教育水平的差距。為此,我國高校在搞好自身(地方性、區域性)建設的同時,必須加強對外交流與合作。對外合作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有誠信的觀念、實在的精神、主動的態度、合理的方案和共贏的目標[14]。
2.3 重視社會直接利益相關者,共同承擔黨和人民賦予的高等教育使命
傅真放[15]通過對全國著名大學的生源、畢業生雇主、家長、合作單位、債權人的調查發現,絕大多數被調查者認為名牌大學能為學生提供較好的學習條件、安排合理的教學內容以及較大的發展空間。根據歷年我國大學前100名排行榜可以看出,名次靠前者,其在人才培養和科研能力方面得分也較高,能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價值需求和期望,提高學生滿意度和學習熱情,是實現高校可持續發展的源泉和基礎。科研經費提供者的直接對象是學校科研人員,學校發展得好,有利于為科研人員創設良好的科研環境,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進而產生一流的科研成果,發揮科研經費的最大效益,使科研經費的提供者獲得最大的收益[8]。
2.4 協同社會間接利益相關者,營造健康向上的育人氛圍
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知識創新的日新月異,對高等教育及畢業生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學生就業難是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為此,高校要不斷加強與社會各界的合作,并對社會預期進行分析和預測[16],以服務社會,發展自我。
2.5 聯系互相競爭者,相互借鑒,共同提高
盡管世界各國政府以“起促進作用”和“起干預作用”的方式影響著高等教育,成為大學的主要利益相關者[17]。但是,由于經濟基礎對文化的決定作用和文化的相對獨立性,使得經濟全球化及全球一體化的發展必然使高校校園文化在全球范圍內大規模交流與互動。在這種背景下,高校校園文化的發展既在相互吸收和借鑒中走向世界化、全球化,又在自覺和創新中彰顯個性。“全球本土化”是高校校園文化發展的必然趨勢和主要方向[18]。它是指全球化中包含著本土化的存在,本土化是全球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其中本土化是基礎,全球本土化是發展結果。從馬克思主義辯證觀來看,全球化與本土化既有對立的一面,也有交合及互通的一面。正如羅蘭·羅伯遜所說:“全球化不可能全部取代本土化,本土化也不可能阻擋住全球化浪潮。這二者之間始終存在著某種可伸縮和談判的張力:有時全球化占主導地位,有時本土化占主導地位,這種情況在文化領域中最為明顯”[19]。由此看來,高校校園文化的全球化現象不是單一的趨同性,它可以帶來多元發展,因為本土化的高校校園文化都有自己的特征,若想掩蓋或抹殺這種特征,勢必導致世界文化的衰退。全球化只有通過本土化的接受、吸納、實踐,才能得以實現,沒有本土化的高校校園文化,也就不可能有全球化的高校校園文化。我國已經加入WTO,高校校園文化如何發展,將成為每個知識分子和高校校園文化研究者必須正視的一個事實[18]。
2.6 密切社會其他相關者,加強與地方的交流合作
從高校內外部關系來說,校內和校外關系主要包括2方面:橫向上是學校和家庭、社會的關系,縱向上是學校和政府教育行政部門的關系。就橫向來看,家庭和學校的目標是一致的,重視孩子的全面成才。而社會關系并非如此,如和高校建設與管理有關的工商、稅務、計劃、審計、物價、衛生、電力、城建、銀行、保險、公安等諸多部門都有各自的工作目標和規范。作為高校管理者必須把握好這些關系,只有關系融洽、互惠互利,才能共同發展。就縱向來說,教育管理部門和學校管理者應該目標一致,合力同心,全面貫徹國家教育方針和教育法規,為和諧校園建設錦上添花[19]。
2.7 協調高校內部利益相關者,全面建設和諧校園
高校內部一般有管理者、教師、思想政治工作者、科研工作者和離退休人員5支隊伍。他們的收益因所從事工作的不同而不同。建設和諧校園必須做到大學校長謀勢,帶動職工做事。領導應給職工帶來實惠,這種實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經濟利益,也包括政治利益、精神利益、社會利益及不同層次人員的不同需求。只有這樣,才能營造各司其職、各盡其責,教師踏踏實實教育學生,學生認認真真學習知識的良好氛圍[20]。避免出現管理者不管,名師不名,教授不教,博導不博,碩導不碩,講師不講,助教不助,科研人員不研,工人不做工,離退休人員不滿意的被動局面[19]。
大學是一個典型的利益相關者組織,大學管理者必須權衡和兼顧各方利益者的利益,推進我國大學管理體制的改革與創新[21]。大學管理者還應清醒地認識到,高等教育和諧發展本身就是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離開高等教育的和諧發展,所謂的和諧社會是不完全的,也是不可能的,只有使高等教育步入和諧社會發展軌道,才能使和諧社會的大廈擁有一個重要的有機構件[22]。和諧的高等教育必定能促進社會和諧,高等教育不和諧的社會一定是不和諧的社會[23]。
3.1 大學的育人之本
政府、社會、學生、家長等各利益相關者,在育人的目標上是一致的。政府希望高校能培養更多優秀人才;社會組織希望高校為他們提供各方面的人才;學生總是盼望自己能夠盡快成為國家有用人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位家長美好的愿望和心聲。大學始終把“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教育活動永恒的主題,把“培養學生之完全人格”作為大學的理想追求[24]。張光正認為,“育自由思考,重責任倫理,秉全人教育”為大學之理念[25]。蔡元培則認為,“國民而無完全人格,欲國家之隆盛,非但不可得,且有衰亡之慮焉”[26]。為此,在高校各利益相關者的互動中,要始終體現“塑造全面的人[27]”這一育人之本。
3.2 大學的科學之根
大學賴以立身的原則是:把科學看作尚未窮盡,且永遠無法窮盡的事物,并不舍探求。科學在德國古典大學觀中被規定為大學的中心活動,大學本身就被視為科學的有形存在[28]。
3.3 大學的文化之魂
當今,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愿望[29]。高校要把“將文化育人貫穿于人才培養全過程,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和“以多樣化的辦學模式為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作貢獻”作為兩大戰略目標,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把握中國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以人為本、自主創新、和諧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文化觀,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指導地位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導地位,大力弘揚中華文化,積極發展和諧文化,進一步走向世界,在多元化文化激蕩交融中積極進行大學文化創新,并把它作為不斷增強大學核心競爭力和大學賴以生存、發展和承擔重大文化使命的根本[3]。
3.4 大學的創新之道
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依賴于人的創新。創新是實現現代化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動力。世界各國間綜合國力的競爭,實質是創新力的競爭。創新作為規律,揭示的是新陳代謝;作為機制,促發的是推陳出新;作為文化,導向的是以新取勝;作為管理理念和發展戰略,倡導的是可持續發展。高校創新是政府、高校工作者、理論工作者等利益相關者不容推卸的責任和使命,應大興樂于創新、敢于創新、善于創新[30]、鼓勵創新之風,重點建設個性鮮明的大學精神和文化,確立具有鮮明個性的教育思想和辦學理念及特色,自覺地以新思想、新知識和新文化引領社會文化前進。
[1]劉化喜.多元質量觀討論中的誤區分析與思考[J].高教發展與評估,2009,11(6):65.
[2]FreemanRE.StrategicManagement:AStakeholderApproach[M].Boston: PitmanPublishing,1984.
[3]李福華.利益相關者視野中大學的責任[J].高等教育研究,2007,28(1):50~53.
[4]王冀生.近代以來我國教育戰線思想解放和改革創新的回顧與展望[J].高教發展與評估,2009,11(6):5.
[5]約翰·亨利·紐曼.大學的理想[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6]張婕.高等學校戰略管理的若干基本問題[J].教育研究,2006,11(11):35~40.
[7]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現代大學的社會責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8]張焱,張銳,高偉.高校相關者理論的研究現狀及趨勢[J].高教發展與評估,2009,11(6):17.
[9]曹光榮,黎嫦娥.關于高校治理結構理論和實踐問題的思考[J].當代教育論壇,2005,8(8):81~84.
[10]Mitchell R K. Toward a theory of stakeholder identification andsalience:Defining the principle of who and what really counts[J]. academyof Management Review,1997,22(4):853~886.
[11]周春良.和諧校園必須處理好的五大關系[N].中國教育報,2007-03-27(6).
[12]徐輝.楊天平.特色化: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戰略選擇[N].光明日報,2005-11-08(7).
[13]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4]姜壽山.加強開放合作促進地方高校發展[N].中國教育報,2006-11-08(9).
[15]傅真放.高等學校大學生滿意度實證分析研究[J].高教論壇,2004,5(5):12~18.
[16]趙中建.21世紀世界高等教育的展望及其行動框架[J].上海高教研究,1998,12(12):6~10.
[17]弗蘭斯·范富格特.國際高等教育政策比較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8]馬琪山.“全球本土化”是高校校園文化發展的必然趨勢[J].衛生職業教育,2008,26(11):27~29.
[19]馬琪山.正確把握八個關系促進和諧校園建設[J].當代教育論壇,2008,3(3):98~99.
[20]馬琪山.大學校長謀勢 帶動職工做事[J].衛生職業教育,2009,27(17): 20~21.
[21]李福華.利益相關者理論與大學管理體制創新[J].教育研究,2007,7(7):36~39.
[22]蘇寶梅.和諧社會視野中的高等教育[J].中國高教研究,2006,12(12): 38.
[23]李澤明,胡曉航.論高等院校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J].黑龍江教育,2007,12(12):4.
[24]陳平原,鄭勇.追憶蔡元培[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7.
[25]楊東平.大學精神[M].上海:文匯出版社,2003.
[26]劉寶存.大學理念的傳統與變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27]陳洪捷.德國古典大學觀及其對中國大學的影響[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28]張立娟.理念視域中的大學之“大”[J].黑龍江教育,2007,5(5):3.
[29]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0]彭斯達.培植創新力應對新挑戰[N].光明日報,2002-06-18(2).
G47
A
1671-1246(2011)15-002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