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梅
(湖北職業技術學院,湖北 孝感 432000)
加快培養新型社區康復護理人才的必要性
楊 梅
(湖北職業技術學院,湖北 孝感 432000)
探討加快培養新型社區康復護理人才的必要性。我們應充分認識未來對社區康復護理人才的需求,及時調整護理人才的培養模式,加快康復醫學學科的建設,積極推進社區康復護理的發展,以滿足社區對新型康復護理人才的需要。
社區康復護理;人才培養;必要性
我國2002年8月在《關于進一步加強殘疾人康復工作的意見》中提出“到2015年,實現殘疾人‘人人享有康復服務’的總目標”[1],實現這一目標的主要措施是“積極推進社區康復,把康復服務引入家庭”,社區康復則是滿足廣大殘疾人基本康復需求的主要途徑,社區康復護理工作能否全面開展直接影響患者的康復效果。
社區康復(CBR)是1976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的一種經濟有效、廣覆蓋、在家庭和社區層次為病、傷、殘者提供康復服務的新途徑。自從1994年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教科文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發表了《關于社區康復的聯合意見書》后,社區康復在世界范圍內進入了一個新階段。而社區康復護理是指在社區康復過程中,根據總的康復醫療計劃,圍繞全面康復的目標,針對病、傷、殘者的整體進行生理、心理、社會諸方面的康復指導,使他們自覺地堅持康復鍛煉,減少疾病的影響,預防繼發性殘疾,以達到最大限度的康復。
世界衛生組織1998年對各成員國衛生人力資源統計結果顯示,盡管我國千人口的醫生比例已經達到或超過世界許多國家水平,但護士數量則遠遠不夠,醫護比例失調問題嚴重,我國2001年的醫護比例只有1:0.61,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如今,隨著社區衛生服務體系的建立、健全,護理功能不斷擴展,護士的數量更加不能滿足人們對健康保健的要求,康復專業護理人員尤其不足。
社區康復護理是面向殘疾人、慢性病患者、老年病患者提供就地、就近、簡單、易行、方便、有效、實用、持久的康復服務,做到服務成本低廉、覆蓋面廣,廣大人民用得起、用得上;積極開展社區康復護理還可以較好地調動社會資源、發動社會力量,扶困助殘,促進殘疾人和患者的全面康復。
(1)醫學模式的轉變:隨著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新的健康觀使醫療衛生事業面臨著“轉型”問題,即從醫療型轉為醫療保健型,實現全面的、連續性的、綜合性的康復保健。因此,護理也由以前的??谱o理轉變為以人為本的整體護理,可是傳統的臨床培養模式更注重的是對疾病的護理,而非以人為整體的全面護理。
(2)社會發展的需求: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使得廣大人民群眾對健康的需求、對衛生服務的需要越來越高。同時,科學技術的進步和醫療衛生服務改革的不斷深入,對護理人才的數量、質量和結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現有護理人才的知識結構不能滿足現代護理全面發展的需要,為促使社會發展,應加快培養有現代康復護理理念的人才。
(3)經濟現狀的制約:我國能投入的醫療費用較少,康復資源有限,目前我國既不能采用英國的“福利型”模式,也不能采用美國的“科技型”模式,必須采用適合中國國情的康復模式。社區康復就是極其適合中國國情的康復模式,具有康復對象積極主動參與、費用少、社會受益面廣、康復技術易掌握等特點。社區康復護理是以人的健康為中心、家庭為單位、社區為范圍、需求為導向,護理人員走入患者家庭,為患者進行的全面康復護理,可以大大節約患者前往醫療機構的時間和費用,便于患者堅持康復,實現了患者就地、就近進行康復的愿望。同時,有效地節約了我國有限的醫療資源,實現了“小病在社區,大病在醫院”。
(4)患者的迫切需要:由于生活習慣和飲食結構的改變,導致不少容易見于老年人的疾病日益年輕化;我國人口老齡化日趨嚴重;2008年“5·12”大地震和近幾年來我國的特大自然災害,使我國殘疾人數增加。這些突顯了康復醫療的重要性,也使得對康復護理人才的需求量猛增。
(5)康復護理專業人才缺乏:我國政府對于康復事業是十分重視的,在全國62個縣(區)進行了社區康復示范工作,示范地區殘疾人康復服務覆蓋率超過75%,并要求社區康復協調護理人員配備率達到80%[1]??墒俏覈祻蜋C構、專業康復人員嚴重不足,多集中在城市中心的醫療機構中,數量有限,分布面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臨床護理人員往往從醫學院畢業直接就業,沒有接受過正規康復知識系統培訓,只能解決某些方面的疾病的護理問題,普遍缺乏康復護理知識,對于現代康復理念了解不夠透徹,一些常用的康復護理技術未能熟練掌握,導致康復護理技術工作開展受限,功能障礙患者得不到及時、有效地護理。因此,我們應迅速適應這種變化,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康復護理人才的培養模式,使他們成為能獨當一面、具有創新意識的新型社區康復護理人才。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會越來越高,殘疾人更希望通過康復早日回歸家庭與社會。在我國目前專業康復機構和人員數量較少的情況下,有必要開展就近就地、經濟有效的社區康復服務[3]。由于我國社區康復開展時間不長,各方面的工作經驗不足,社區康復面臨著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工作程序不夠系統等情況,另外,醫學人才的培養周期長、需要量大。因此,加快社區康復護理人才的培養是當前社區康復工作中的當務之急,我們應轉變觀念,更新思想,充分認識未來對康復護理人才的需求,及時調整康復護理人才的培養模式,加快康復醫學學科的建設,積極推進社區康復護理,以適應社區新型康復護理人才的培養需要,解決廣大殘疾人和功能障礙者日益增長的對康復服務的迫切需求,早日實現“人人享有康復服務”的宏偉目標。
[1]趙悌尊.社區康復學[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
[2]李學紅.“△”護理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J].西南軍醫,2008,10(3):155.
[3]張敬,劉世文,李貞蘭,等.我國腦卒中社區康復的探討[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6,21(10):946~949.
G40-03
A
1671-1246(2011)02-0076-02